古诗绝美英文翻译(白居易伯乐de六言茶诗及英文翻译)

唐代诗人顾况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不知道白居易为何许人也,估计现在年轻人群体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是发现白居易的“伯乐”为何人也还真的鲜为人知真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今天聊聊白居易的伯乐-顾况以及他写的一首六言茶诗《过山农家》写顾况及他的六言茶诗有四大理由:一是顾况生卒年份很神秘;二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很逗;三是顾况的这首茶诗是至今可查的唯一一首六言茶诗;四是该诗记录了茶叶复焙的历史下面听我一一道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诗绝美英文翻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诗绝美英文翻译(白居易伯乐de六言茶诗及英文翻译)

古诗绝美英文翻译

唐代诗人顾况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不知道白居易为何许人也,估计现在年轻人群体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是发现白居易的“伯乐”为何人也还真的鲜为人知。真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今天聊聊白居易的伯乐-顾况以及他写的一首六言茶诗《过山农家》。写顾况及他的六言茶诗有四大理由:一是顾况生卒年份很神秘;二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很逗;三是顾况的这首茶诗是至今可查的唯一一首六言茶诗;四是该诗记录了茶叶复焙的历史。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农家景象 图片来自网络

一、神秘的生卒年份。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传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他的生卒年份版本较多,有说公元(725-814)的,有说(约727-约815)的,也有说生卒不详的,还有直接说他享年94岁。一句话,顾况很长寿,活了89-94岁之间,这在唐代的诗人比较罕见。茶圣陆羽活了72岁,也算上人过七十古来稀了。

潺潺泉水 图片来自网络

二、他和白居易之间故事很逗。白居易16岁那年只身闯荡京城体验过一次“长漂”(唐代首都长安,现西安),初来乍到,白居易总要去拜见了码头吧,于是他拜见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顾况,到了顾况府上,白居易毕恭毕敬地递上名帖,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噗嗤一笑,曰:“京城米贵,居不易啊”。白居易怯生生地递上自己的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读罢此诗不由拍案惊叫:“好诗!好诗!天才呀!”随即改口曰:“京城虽米贵,白居也易”。在顾况的推荐下,白居易从此名震京城,顾况也算是白居易的“伯乐”了。

三、茶诗中唯一的一首六言茶诗。唐宋一共有六千多首茶诗,据查,顾况的这首《过山农家》是唯一的一首六言茶诗。六言诗,即六个字,显然是由三个词组成,不是主谓结构就是动宾结构,读起来三次停顿,对仗工整,节奏铿锵,十分灵动。请看这首茶诗:

过山农家

唐 ·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书法作品 创作:潘荣炎

这首茶诗的画面感超强,前两句远景到近景,远景是板桥,人渡,泉声,近景是茅檐、日午、鸡鸣,真是烟火气十足的人间美景啊!后两句是主客人之间的人物对白,主人说:“千万别怪哈,焙茶搞得屋里屋外乌烟浓密的,都不便招待人。”客人说:“此言差矣,这不正好晴天嘛,晒晒稻谷啊。”简直可以拍一部微电影啊,看来顾况可以兼做剧作家和大导演啊。

板桥人渡泉声 图片来自网络

茅檐日午 图片来自网络

鸡 图片来自网络

却喜晒谷天晴 图片来自网络

四、记录了茶叶复焙的历史。焙茶工艺在陆羽《茶经》三之造就有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讲述了制茶的七道工序,其中之一为焙茶。那为什么我说是复焙呢?理由是采茶一般在春季,《茶经》三之造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注意是农历哦)。在制作毛茶时已经焙过一次了。大暑是一年最热的时节,一般是7月23日左右,诗中一句“却喜晒谷天晴”说明是南方收割稻谷时节,而前一句“焙茶烟暗”说明制作的初茶经过梅雨季节有点返潮需要“复焙”了。所以我说,茶叶的复焙工艺在唐代就有了啊,这有茶诗佐证呢。

南方收割稻谷景象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理解顾况的这首六言茶诗,现翻译成英文如下:

Passing the Mountain Cottage

GU Kuang (Tang Dynasty)

Men walking on the plank bridge with spring gurgling,

At noon time near the thatched cottage cocks crowing.

No blaming me for the dense smoke of baking the tea,

But it’s good to dry the grains with the weather clearing.

(邱贵溪译)

上经贸大双语茶道金白领班课件 制作:黄佳怡

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转发到您第一个想到的群里,别忘了点赞或关注“溪语茶道 双语”哦!

#茶道##茶生活##上海##茶文化##茶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