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

李瑞清简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温圳镇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前身)监督(校长)、江苏布政使等职。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

李瑞清

人物简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谥号文洁。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儿时生活

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联琇(李宗瀚之子)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国史总纂,钟山山长。

执政生涯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学)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李瑞清上任后,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门下。,著名学者如王伯沆、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钟钟山、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为近代南京大学大学品风之雏形。

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蒸蒸日上之时,辛亥革命爆发,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两江师范陷于停办,直到1914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开学,才复续学;再后1921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学脉循时承传。南京高师(今南京大学)校长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现为东南大学本部校园内),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以志怀念。梅庵处,以“梅庵琴派”闻名海内外。

晚年生活

李瑞清晚年寓沪,1920年病逝,因对南京感情深厚,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代表作品

遗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书法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

绘画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绘画涉猎广泛。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绘松石、花卉意境独特,尤擅画佛。

贡献

辛亥革命时,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职。南京光复之日,不仅不潜遁,且“封藩库,积金数十万”,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后,弃官寓居上海,家境贫寒,老弱数十口仰其供食,经常断炊,乃卖书画以自给,以免口腹累人。海内外闻知,求其书画者,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日本书道界人士竞渡海东来,争相购置。就是在今天,他的书法作品也印成字贴出版。

李瑞清还善诗能文,他的诗词古直苍凉,大有曹孟德遗风,尤以绝句为胜,写得凄艳动人。《清史稿》称:“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在清光绪、宣统年间的古典诗坛上,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人,曾被汪国垣在《光(绪)宣(统)诗坛点将录》中封为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陈可毅曾作诗称赞他道:“来往金陵又几时,久闻人说李梅痴。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可见他的诗词影响不小。其为文,学庄子及太史公司马迁,记事状物,简洁生动,并能“发抒胸臆,有所刺讽狎侮,颇以寄奇恢诡之趣相合”,亦有大家风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学、金石考据、书画鉴别。他提出的“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辨析金文书法流派的方法,颇具科学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大师。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后,不当民国官,不写“民国”二字,不剪辫子,自号“清道人”。1917年张勋复辟时,又一度出任学部左侍郎,但这些与其在书法、绘画、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于南京。挚友曾熙,学生胡小石等葬其于金陵牛首山,并在雪梅岭之罗汉泉旁边筑一梅花庵以纪念他。南京大学为表彰其在两江师范学堂办学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奄”。其门人并将他的诗文收集,编成《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轶稿》等书行世。至今在抚州市城区北面,仍有一绿树成荫、幽雅宁静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于此。民国21年(1932年),为纪念李瑞清在教育、书画上的贡献,将此街扩宽后改名“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后,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记得“梅庵路”路名。

出版图书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

清道人遗集

作者名称 李瑞清

作品时间 2011年3月1日

《清道人遗集》是2011年黄山书社出版图书,作者李瑞清。该书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而且未曾中断的国家,诗歌发展至先秦,已趋成熟。

近代纪念

2002年,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新修复李瑞清墓。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简陋后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之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再现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和江宁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焕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终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达对李瑞清先生等前辈先贤奠定、拓展学校基业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南大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墓修竣揭碑仪式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举行。

2020年11月28日,江西进贤县纪念李瑞清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专家学者,共同追思、缅怀李瑞清,并就其身后留下的教育、诗文、书画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文化遗产展开交流研讨。

李瑞清的书法: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1)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1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1)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2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1)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3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1)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4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1)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3)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4)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5)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6)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7)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8)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59)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60)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61)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62)

历代进士文章赏析(金榜题名87)(63)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