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

小说《主角》,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看得我是热泪盈眶,作者以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不知不觉把人带到戏中人的世界,为她悲、为她喜。

《主角》的作者陈彦,是作家、戏剧家,曾三度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并获首届中华艺文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陈彦在文艺团体工作了近三十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扬与亢奋感,他不能不写他们,不得不写他们。

在众多戏剧作品中,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对他评价最多的是“真实”“深刻”“接地气”等词,《主角》是他又一部讲秦腔的力作。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讲述了主人公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一步步成为秦腔舞台上的主角的整个心路历程。

“一根筋”的忆秦娥,悔不改的敲鼓佬舅舅胡三元等,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还有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无不透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苦练“惊天艺”,方为人上人

忆秦娥,原名易招弟,舅舅帮她改名为易青娥,后来出名后,剧作家秦八娃帮她改为忆秦娥。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戏剧之一,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地人个个都会唱几句,逢年过节,便是村民过戏瘾的最好时光。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戏,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与软语呢喃的剧种绝对是两重天。

初进剧团的忆秦娥(易青娥),啥都不懂,也没啥突出表现,瘦瘦矮矮,又不爱说话,完全没有存在感。

舅舅胡三元是秦腔打鼓人,酷爱打鼓,打鼓手艺也高,可惜为了单纯,管不住自己的嘴,也管不住自己的手,受到排挤与打压。在一次事故后,自己去坐了牢,还连累到易青娥到厨房去当起了烧火丫头。

正应了那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到了这里,她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不受人打扰的空间——灶门口。关起门来,谁也不会来打扰她,她可以劈叉、可以下腰、可以练动作,还可以练表情。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1)

凡成大事者,往往都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与忍耐力。在碰到艰难困苦时,一般人难以坚持,会选择放弃或者逃避,唯有有作为的人往往能够坚持住,因为坚持才能看到曙光。

受到“存字派”的老艺人的指点后,易青娥更是入了魔般疯狂练习。

她把灶火烧着后,就先压腿,压完腿,又练拿大顶,那时候厨房师傅就觉得“娃疯啦”。可她不管不顾也不说,哪怕整身是伤她也无怨无悔,就是听师傅的话,使劲练。就凭这一股“傻劲”,细细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领。

为了练吹火,头发烧成羊尾巴了,眉毛也烧成硬胡子楂了,甚至把自己住的油毛毡屋也烧了,每次表演下来,吐得个昏天暗地。

她就那么练了几十年,后来到了省秦腔剧团,她也只知道练功,争不争角儿,好像与她无关一样,场子不能练,她就回家里练。哪怕到了50岁,她也没停止过练功。

锥子装在布袋里,那尖尖,迟早都是要戳出来,谁也挡不了捂不住。《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游西湖》里的李雪娘,《狐仙劫》里的狐九妹,都被她演绎的个个形象鲜明、活灵活现、深入人心。不仅唱响秦川大地,还唱到中南海,唱到国外。

陈彦认为,大角儿是需要一份憨痴与笨拙的。主角忆秦娥正是这样的特质,她最不喜欢别人说她“傻”,一说她傻她就跟人急,可要是不“傻”,她也成不了仙,得不了道。这份傻气,让她坚守着一颗初心,坚持秦腔最本质的东西,把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2)

贵人是人生中的一个个重要支点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放羊娃,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自然得益于舅舅胡三元,还有胡老师、米老师、宋师、朱团长、单团长、秦老师以及忠孝仁义四位老艺人,他们关心她、爱护她、传她技艺、护她成长。

忆秦娥是不幸的,命运如此坎坷,她又是幸运的,在她生命的重要关头,遇到了这么多的贵人。在她困难时帮助她,在她迷茫时指点她,在她困惑时鼓励她。她的人生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胡三元对鼓艺的痴迷,四位老艺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都对她有深远影响,他们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忆秦娥的一部分。

秦老师,总在她人生低谷,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剧本,剧中的每一个主角,又都让忆秦娥得到艺术上的升华。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3)

有人说要想成功,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人对于忆秦娥来说,就是巨人,成为支撑她人生的重要支点。

我们一生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就是贵人。

生我养我的父母,愿意花时间培育我们的老师,人生路上的偶像、伴侣,这些都是贵人。能遇到贵人,是我们一辈子的缘分。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4)

挫折是磨炼人的最好学校

人生的旅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陈彦在书中,为主角忆秦娥设计了人生许多磨难。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什么麻烦事都会寻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人为了争主角而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同学楚嘉禾在县剧团时,就因为忆秦娥从一个烧火丫头不声不响成为主角,还抢走她的心上人,对忆秦娥恨恨不平。

到了省秦腔剧团,楚嘉禾更是为了与忆秦娥争主角费尽心机,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在封导排戏时,撺掇他疯老婆来打忆秦娥;几次三番将忆秦娥以前差点被奸污的事说成事实,拿来泼脏水;最后竟然收买人利用网络毁坏忆秦娥的名声。

忆秦娥也怨也恨,可她最终战胜了这些磨难,用一颗热爱艺术的不变初心,打败那些诋毁者。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5)

陈彦在后记里提到:

角儿,其实是那种在文艺团体吃苦最多的人。当然,荣誉也会相伴而生。荣誉这东西常遭嫉恨怨怼。因而,主角又总为做人而苦恼不迭。拿捏得住的,可能越做越大,愈唱愈火;拿捏不住的,也会越演越背,愈唱愈塌火。能成为舞台主角者,无非三种人:一是确有盖世艺术天分,“锥处囊中”,锋利无比,其锐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练就“惊天艺”,方为“人上人”者;三是寻情钻眼、拐弯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峥嵘者。

现实生活中,三样都占全的人,少之又少,唱戏如此,生活亦如是。我们能把握的则是像忆秦娥一样勤学苦练、痴心不改而已。

苏东坡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无疑是告诉我们,人生中谁也无法回避苦难,能够承受苦难并且化解苦难的人,必将浴火重生。

因而,陷害、攻讦、阻挠,反倒成为一种动力,把一个逆来顺受者推向了高峰。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周遭给的破坏越多,用心越苦,挤压越强,也能成长得更有生命密度与质量。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6)

回首往事,人生如戏

厨房的厨子,要分主次,也就是要分个主角出来;牛头、马面也为谁先谁后争论不休,也要争个主角出来。

唱戏永远不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不仅演出需要配合,而且剧情以外的剧情,总是比剧情本身,要丰富出许多倍来。戏剧在古今中外都被喻为时代的镜子。而这面镜子也永远只能照见其中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全部。

角儿,主角,并不是舞台艺术独有的生命映像。在生活中,哪里没有角儿,哪里没有主角、配角呢?

主角看似美好、光鲜、耀眼,在幕后,常常也是上演着与台上一样的荣辱无常、生死未卜的百味人生。

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我们永远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全部命运。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7)

忆秦娥,从一开始并没有做主角的自觉与意愿,甚至多次想要回去放羊。对做主角,她有一种天然怯场与反感。

但时势就那样把一个能吃苦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主角的宝座上。

她吃了别人吃不下的苦头,也享受了别人享不到的荣誉;她获得了唱戏的顶尖荣誉,也受到了唱戏的无尽毁谤。

一个主角,就意味着非常态,无消停,难苟活,不安生。要当主角,你就须得学会隐忍、受难、牺牲、奉献。

可是,没有人永远站在台上当主角,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忆秦娥也不例外。秦八娃的最后一个剧本,是写给忆秦娥的养女宋雨的,忆秦娥虽有不甘,也不得不妥协。

小说的最后,忆秦娥原谅了自己,也原谅了所有人。回首往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主角》就是芸芸众生、世间百态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寓言深远的“中国故事”,其间各色人等在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发人深省,教人扼腕叹息。

秦腔 吐火 一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戏剧人生(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