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

宋代陆游在其《跋中和院东坡帖》曾言:“鉴定精审,无一帖可疑者。”从此“鉴定”这个词就流传下来,它是判定文物真假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这个判定者,现代统一称呼为“鉴定专家”,曾几何时,从事鉴宝的专家可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1)

鉴宝现场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可以从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还原历史,解读文化,另一方面往俗了说,其市场价值也要靠鉴定来判断。

火了十几年的鉴宝节目,大多数收藏者之所以追捧,其实就是想知道自己手中的古董是不是真品,值多少钱。而专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过去专家说什么人们就信什么,如今的态度却是嗤之以鼻,究其原因,曾经的一个事件影响至深。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2)

金缕玉衣

这就是著名的“金缕玉衣”案,凡是接触过收藏的人应该无人不知。2002年,靠骗贷为生的商人谢根荣仅花费2万元,雇佣造假贩子在小作坊里用玉片捣鼓出来两件“国宝”,分别是“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这种文物是汉代帝王及近臣的最高级别丧葬殓服,研究价值极高,因此在文物界如雷贯耳。

当然这种最低级的假货,估计连古玩市场的地摊贩子都骗不了,要怎样靠它们骗贷呢?谢根荣想了一招“妙计”,他请来业内最知名的五位专家,只要专家都认定是真货,那么就可以骗到所有人,因为普通人对文物不了解,只有专家才是“权威”。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3)

史树青(右)

说到这五位专家,在文物界堪称“泰山北斗”,比如说史树青老先生,他在考古界驰誉中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一生鉴定文物达百万件,为国寻宝无数。另外四位专家分别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王文祥、中国宝玉石协会原副会长杨富绪和原秘书长李劲松。

按说这几位可是最顶级的鉴定专家,怎么可能会被2万元造的假货忽悠到,但现实很“魔幻”,真正鉴定的人是杨伯达等后四位专家,他们的鉴定方法仅仅是围着玻璃柜转了几圈,连“金缕玉衣”的实物都没摸一下,就认定是真品,并且签下鉴定证书,估价更是达到了夸张的24亿。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4)

杨伯达

谢根荣凭着五位专家的鉴定证书,成功向银行骗贷近7亿元,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此案在2008年被曝光,轰动全国,谢根荣等人自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而处在风口浪尖的几位专家,他们的结局是怎样呢?

杨伯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友情出场,没有收钱,但承认了在鉴定“金缕玉衣”时不合规,并因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只有在鉴定故宫的文物时才能上手,鉴定外面的文物就走一趟看了一下,自己不敢多发表意见。”之所以不敢,是因为史树青老先生已经发表过意见了。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5)

史树青专家(已故)

其他几位专家给出的解释都和杨伯达一样,表达的意思就是,史树青这位重量级权威专家都说“金缕玉衣”没问题,那就肯定没问题,自己都不用再仔细看一遍,直接在证书上签字就可以了。但问题是,史树青老先生在案发的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因心脏衰竭去世,他本人再也没机会站出来解释。

因此当时有很多人都质疑,说几位专家故意“甩锅”给史树青,用以撇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但事已至此,几位专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因为文物鉴定的不确定性太高,看走眼是常有的事情,并不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而专家是故意“看走眼”还是无意为之,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

670万换了一屋假文物(商人花2万造假文物)(6)

​专家刘岩和《嵩阳汉柏图》

文物鉴定难度高,难免会出错,并不能因此就一竿子把专家都贬为伪专家,毕竟在文物界,还有很多根本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一心扑在文化研究上的真专家。但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金缕玉衣”案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开头,此后人们对商业鉴宝有了很大戒心。

尤其是后来鉴宝专家刘岩以17万骗藏友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再转手卖出8700万,更是让人们对鉴宝专家失去了信任。使人觉得遥远的,不是时间长,而是三两件不能挽回的事,如今的收藏界,各种骗局层出不穷,专家作为一种权威,却起了一个坏作用,对于爱好收藏的人来说,这样的收藏环境,确实让人失望至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