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

当今世界上现存超过200多种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是其中一种。灵长类动物由包括所有狐猴、猴类和猿类,以及人类在内的生物种群构成。现在,灵长类动物主要生活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1)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2)

灵长类动物的外部形态

灵长类动物的体形各异,从重达225千克的巨型大猩猩,到仅有65克形似金花鼠的婴猴。大部分灵长类动物是群居动物,但也有小部分喜欢独居。灵长类动物的智力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在白天活动,有的喜欢在夜晚行动;饮食各有偏好,有的喜欢素食,以水果、叶子和坚果为生,有的喜欢杂食,在素食的基础上加入适当比例的昆虫和肉类。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3)

灵长类动物的身体结构

灵长类动物最为人熟知也最显著的结构之一是便于抓握的手些物种的脚也可以抓握。这得益于灵长类动物手上的对生拇指,有些物种的脚也有对生脚趾。每只手或脚都有5个指头。大拇指或大脚趾可以与其他4指对握,方便灵长类动物抓握物体。

大拇指或大脚趾的抓取能力不一,取决于灵长类动物的种类。以蜘蛛猴和长臂猿为例,由于拇指的长度大大缩短,其他手指伸长,就不方便用手抓取。对人类来说,大脚趾很少用于抓取,但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来说,例如猿类,大脚趾使得脚同手一样能够灵活抓取。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4)

灵长类动物有能够抓取的手和脚,因此掌握了多种移动的策略。有些灵长类动物依靠手和脚在树枝间跳跃,从而实现垂直向上的攀爬或者水平向上的跳跃。一些灵长类动物主要依靠臂力摆荡移动,在树枝间跳跃时,身体完全由前肢支撑。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包括猿类,利用臂力提拉身体来悬挂和禁爬。除了人类,大部分灵长类动物都是四足动物,在地面上时,用四肢行走。亚洲猩猩依靠拳头行走,非洲猿则用指关节行走。人类的脚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扁平,脚趾在同一平面上,这一构造削弱了脚抓取的能力,但有利于直立行走。

灵长类动物的指头没有爪子,但有扁平的指甲。这一特征将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善于攀爬的动物区分开来。灵长类动物的指头末端含有纤维状的表层,因此触觉比较灵敏。尽管除了人类,大部分灵长类动物不能直立,但它们的骨骼构造有直立向上的趋势,这一点从上半身较长的脊柱可以看出。除了站立,直立的姿态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坐立、跳跃或行走的时候。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5)

灵长类动物的饮食和牙齿

灵长类动物的杂食趋向十分明显,异型齿的牙齿构造为进食各种来源的食物做好了准备。大部分物种会偏好某种食物,但所有物种都能食用多种水果、坚果、叶子和其他植物,以及一些肉类。正如大部分其他哺乳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口腔有四种牙齿一门齿、犬齿、前白齿和白齿。灵长类动物的白齿位于颔末端,齿冠较钝用于咀嚼食物。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的门齿和前白齿数量较少,犬齿和门齿用于撕咬、拉扯和切割食物。灵长类动物的牙齿构造使其高度适应各种食物,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饮食习惯。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6)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7)

灵长类动物的颅骨、脑和感官

灵长类动物颇骨和脑部的进化使得视觉比嗅觉更为敏锐,这一点在昼行性物种上尤为明显。双目视力灵长类动物的眼睛略突出,能够立体观察。两只眼睛获取的影像大部分重叠,因此大脑能够对其进行合成,合成的影像与水平方向投射形成的影像差异很小,而这些差异使大脑合成的图像更有深度,更加立体。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演化出了独特的结构,可以理解三维的事物,这依赖于双眼同时向大脑传递重叠的影像。对在树枝间跳跃的树栖动物来说,判断距离的能力尤为重要。灵长类动物的颅骨构造产生了些变化,配合双目视力。这些变异包括更短的鼻子,更为扁平的面部,眼眶后部突出的骨骼,为眼睛形成了一个保护套,俗称眶后棒。这一特征在更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上尤为明显,例如大型猿类和人类。昼行性灵长类动物有色觉,大部分夜行性的物种没有这一特性。脑部扩大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的部分感官有所退化。例如,灵长类动物的嗅觉和听觉跟其他哺乳动物相比要迟钝一些。

人类不是一等灵长类动物吗(灵长类动物家族)(8)

在进化的过程中,灵长类动物脑的其他部分增大了,尤其是视觉和认知中心。扩大的脑容量提升了灵长类动物的智力和适应能力,是灵长类动物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