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都要做团建(搞了这么多年的团建)

现在为什么都要做团建(搞了这么多年的团建)(1)

群体与团队

我们在说团建之前,先明确两个概念:群体与团队。在管理学上,群体(Group)和团队(Tea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群体,也可以被称为“团伙”,就是一群人,成员之间可以有共同的目标,但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团队,是一群有共同目标、成员之间有协同配合关系的组织。成员之间有配合、有默契,是团队和群体最大的分别。

为什么团建

团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成员之间存在互动,良性互动创造协同效应。如果两个独立的个体,一加一等于二,就是没有协同效应。而一加一大于二,就有协同效应,多出来的那个部分,就是协同效应的结果。

很多公司,为了大家和睦相处而搞团队建设,公费吃吃喝喝,甚至再来一些户外活动,出去一起玩一玩,结果花了很多钱,浪费了很多时间,但一团和气的背后,业绩潜力并没有挖掘出来,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我们进行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觉得是要建立一个家庭般的、亲如兄弟的组织。网飞就特别明确地说“we are not family”,我们不是一个家庭,我们不是家人。我们的目的是合起伙来赚钱。所以,网飞的团队建设是竞争至上的。

一家公司,如果能够一方面达成目标,同时也能建立成一个大家庭最好。如果做不到,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为的是什么。

现在为什么都要做团建(搞了这么多年的团建)(2)

相识

看一下团队是否存在下面的几种情况:

  • 团队成员彼此不熟悉,平时沟通过于客气,一旦遇到分歧,很容易发生争吵
  • 吃饭休息的时候,团队成员分成固定的几波不同小团队,玩不到一块,还有个别的同事被孤立
  • 你不了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大家也不了解你的。大家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和工作相关

如果有上面的几种情况或者类似的情况,说明团队还处于公事公办的状态,团队成员间没有任何的感情连接。大家彼此不熟悉,像齿轮间缺少了润滑剂,经常会为一些小事争吵,团队成员的状况领导不清楚,成员要离职了,领导最后才知道。

在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第一种类型的团建——相识。这种团建需要大家充分了解,成为朋友。至于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能不能增进彼此的认识,把散落的团队成员黏在一起。我之前常用的方式比如搞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聚餐,讲个人真实的故事,找大家共同的话题。讲故事这块,我们可以整理几个主题,比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最开心的,最难过的,最遗憾的等等,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事情,这时候大家能够沉浸其中,增强其他人与讲故事人的了解。这样每个人都讲,最终大家会增进相识,化解成员之间的误解和敌意。搞过几次之后,后面大家工作起来,会逐渐放下公事公办的状态。

相知

同样,我们再看一下团队是否存在下面的情况:

  • 分配任务的时候,大家都不积极,推三阻四。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总爱找借口。
  • 下班的时候经常准时走,不愿意为工作付出额外投入
  • 团队成员为各自的KPI争吵不休

如果有上面的几种情况或者类似的情况,说明团队或成员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没有感知。大家只是重复手头上的工作,目前的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没有把职业当作事业。这时候就需要把工作的意义提炼出来,并不断宣讲触达。要认清楚我们的使命和愿景,让大家在这件事情上达成共识。使命是利他的,找到团队的服务对象,提炼出为服务对象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愿景是利己的,我们的团队不断解决这类问题后会变成怎样的团队。相知,就是团队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成为队友。

这个时候,需要组织相知的团建,让大家知道工作的意义和团队的愿景。比如一起去拜访客户,从客户那里得到我们产品给他们带来的价值,解决的问题。让团队成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另外我们订立更高的目标,把团队凝结到一起。

相依

团队中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 团队成员主动离职率突然开始攀升
  • 团队成员对工作出现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
  • 很多成员提出转岗

团队成员已经是好队友了,但还是会出现上述类似的问题。说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如何从队友变成患难与共的战友,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这时候,团队需要打大仗,需要一场场的胜利的磨练,让团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

这个时候,我们的团建需要大家一起定义胜利,营造团队打胜仗的状态。当然,如果胜利定义的不恰当,团队士气不好,很难提升整体的业绩。所以,这时的团建,就要建立在定义胜利,定目标上面。

总结

团队建设要结合团队自己的情况,本身处于哪个阶段,进行哪个阶段的团建。另外处于高级别阶段的团队也不是说就不需要低级别的团建类型,可以根据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时间灵活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低级别阶段的团队,尽量不要组织高级别的团建,很难组织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