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民间传说大全(村名有故事有真武传说)

本报记者 孙克锋“东阿县牛角店镇有个朱圈村,村名具有地域特色,当地有很多有关真武庙的传说,一些真实发生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10月20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武穴民间传说大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武穴民间传说大全(村名有故事有真武传说)

武穴民间传说大全

本报记者 孙克锋

“东阿县牛角店镇有个朱圈村,村名具有地域特色,当地有很多有关真武庙的传说,一些真实发生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10月20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

三百多年前,有朱姓人家来此依河而居,可河水连年泛滥,他们就在村子的南边用土打了一个半圆形的围子,以防河水进来。站在河堤上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圆圈,因此就根据村民姓氏取名朱圈。

朱圈村东有一座真武古庙,庙宇不大,也就是几间土屋,但庙里的真武神像非常精美,有数百斤之重。至今,朱圈村里还流传着关于真武神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个叫李克松的人,结婚多年,有多个女儿,没有儿子。一天,他在庙里对真武神说:“我要有了儿子,就给您重修此庙。”果然,在第二年,他就生了一个儿子,李克松并未食言,为真武神重修了一座庙堂。

还有一个传说更为传奇。清朝中后期时,在朱圈村靠近河的地方有一口井。一个孩子到井边打水,不慎掉了进去,后来被人用井绳拉了上来。可他身上竟然一点水都没有。孩子说,他掉下去的时候,看到井里有一位长得特别像庙里的真武神的老人伸手用一个簸箕接住了他。

这个被真武神救了的孩子姓刘,长大后考取了贡生。他书法非常之好,当时有“文章平常,字压七署”之说,意思是他的文章不算好,他的书法却可以压住当时七个署地的书法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一个与真武神有关的传说。一天早上,人们发现真武神和周公、桃花女等几尊石像在黄河大堤上被排列得非常整齐,是谁把神像搬上来的却一直是个谜,接下来的故事就有神话色彩了。

村里有一个叫尹姓男子,身强力壮,力大无比,却患有一种怪病,浑身上下往下掉皮,久治不愈。一天晚上,他梦见了真武神对他说:“你一不磕头,二不上香,就把我从河底里挖了上来,以为自己力气大,硬是把我扛到了大堤上。我没有庙宇,整天风吹雨淋,你这样折磨我,你不得病谁得病啊?”

尹姓男子从梦中醒来,感觉到自己对神仙的大不敬,才得了报应。于是,便嘱其家人,为真武神在村东建一座庙宇。真武庙建好后,全村人一齐上香,集体将几位神像请到了庙里。时隔不久,尹姓男子的病就不治自愈了。

除了传说,还有一些真实的故事。历史上朱圈村里有一条西北至东南的道路,是茌平和牛角店通往泰安的必经之路。

过往的人多了,村子自然就热闹,做各种生意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当地现在还流传着“两家纸坊三家酒坊四家油坊”的说法。所谓酒坊并非喝酒的地方,而是酿酒的小酒坊。旧时,朱圈的酒坊很有名,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到这里来打酒喝。

过去,朱圈还有几家纸坊,以造纸为生。最有名的一家姓张,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几代人始终从事造纸生意,产品远销济南、淄博一带。他们的造纸工艺很原始,就是把麦秸磨碎,用石灰水泡糟,捞出来后放到石碾上压,压成稀糊浆的状态,再倒入池子,搅拌均匀后用细箩将上面漂浮的一层轻轻地捞上来贴到墙上,干燥之后揭下来,一张纸就做成了。这些纸张比较脆,用于写毛笔字、做包装纸、糊窗户。

村西头有一家刘姓人家开的客店,叫迎风店栈。客店规模不大,赶上天黑,就有人在这里住一宿,或喝茶,或饮酒,或看戏。一大早就有人起来赶路,马蹄声声,狗叫鸡鸣。

朱圈村在过去唱小戏儿的人很多,叫“朱圈小戏儿”,唱的多是河北梆子调。主要剧目有《红笛》《三娘叫子》《五家坡》《大灯店》《采桑》等。解放之后,“朱圈小戏儿”班与付寨村、南陈村的戏班子合在了一起,人称“三合班”,到处演出,人们也叫“红笛戏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