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我与特殊教育结缘的27年)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5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与特殊教育结缘已有27个年头了,那时初中毕业阴差阳错地被乐山特师录取。通过三年师范学习,让我学到了一些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让我读懂了特殊儿童的内心需求与渴望,让我明白了这个特殊群体理应接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从而也激发了我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1998年师范毕业后我回到了剑阁,先后在普校从事了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的教学工作。刚入职场的我,有过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喜悦和收获。虽几经辛苦,但也收获过一定的成绩。可我的内心怎么也激动不起来,牵挂始终停留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之上。

特殊教育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我与特殊教育结缘的27年)(1)

闭门造车 四处“讨要” 但一切值得

2007年9月,我被组织调入了剑阁县特殊学校。那时特校的办学规模不大,只有四个班级,三十余个听障孩子,七八个老师。作为唯一一名男性专业教师,我十分光荣地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一个高年级的班主任和教研组长。

那时网络还不够发达,老师们手边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和不成套的教参书,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处于自我摸索以及闭门造车的状态。老师们教得累,学生们学得苦。面对这种窘状,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地听障孩子,我们不能坐等,要主动出击,去寻求更好的资源和途径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孩子们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于是我便利用自己师校时所结交的同学圈、校友圈,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向他们“讨要”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思路得到了根本转变,让我们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及时调整,让我们的教育视野变得更加开拓……后来不少朋友为这些事情还三番五次地调侃过我。确实,当时一心只想寻求到他们最好的帮助,也不知道向多少友人求助过,也不记得欠下多少人情账,但无论如何,我内心觉得“一切都值”。

特殊教育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我与特殊教育结缘的27年)(2)

学习参观 家访动员 为爱奔波

2009年前后,全省许多特校基本上都以招听障和视障孩子为主,谈及招收智障孩子,大多持一种观望的态度。那时少部分轻度智障孩子可能会被家长送到普校随班就读,而更多的中重度智障孩子则是被放置在家,任其自由成长。

记得在一次成都的培训会议上,我有幸结识了成都市武侯特校和青羊特校的两位校长,并在他们的热情邀请下前往学校参观。进入校园后方知他们的学生都是智障生,他们的校园布置得非常精美,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对生命的尊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智障孩子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于是我回校后便向校长做了专题汇报,校长当时有些顾忌,一是校舍狭窄,二是师资紧缺。我便说道:“再等一年,这些孩子就大了一岁,他们也将失去最佳的接受教育的时机!”我们的校长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更是一个对生命十分敬重的人。

那年暑假,天气格外地酷热。学校便安排了全体行政领导和特教教师到每一个乡镇去广泛宣传,去了解学生情况,去做家访动员工作。时间大约持续一周,每一个人都叫苦叫累,但没有一个人放弃,那一幕幕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是我们并肩战斗的青春岁月,那是我们为爱奔波的最佳证明。9月开学时我们成功地招收到接近三十余名中重度智障学生,办起了两个培智班,让更多的残障孩子走进了校园,沐浴到了教育的阳光雨露,享受到了公平公正的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我与特殊教育结缘的27年)(3)

实践教育 一遍又一遍 只为更好

2010年8月我被教育局提拔为特校教导处副主任,正式走上了领导岗位。师生的数量增加了,办学的规模扩大了,管理的难度更重了,智障学生与听障学生的教育碰撞增多了。智障学生主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学会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将来能够自立自理于家庭,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听障生则是以生存教育为主,既要满足他们学习到良好的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其掌握到一技之长,将来能够立足社会、回馈社会。

为此,我们在智障生中大力开展生活技能课程,训练好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入超市,进行多重实践教育。“一遍一遍又一遍,不知用了多少遍。”他们才会有那么一点点小变化小成长。同时基于听障生,我们开齐开足所有文化课程,配备专业能力和教育责任感最强的教师,保证充足的教育时间,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补偿其缺陷,让他们学习到应有的文化知识,把他们送入高一级学校或大专院校。

特殊教育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我与特殊教育结缘的27年)(4)

创新制度 制定计划 师生同乐

2012年9月,我转为教导处主任,为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特教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我率先在管理中实行校历制:一是结合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以及农村学生家长接送孩子的难度制定出学期校历,具体到哪一天上班、哪一天休假;即是集中上课、集中休假。二是结合校历制定出适合师生的教研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规定好每一周的教研活动,每一月的主题德育教育,每一期的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以及手工作品展示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内容。三是开学后根据学生残障程度和教师特长,把全校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特长培训小组,具体责任到每一个教师,期末定期进行严格考核。四是完善各项绩效考核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等。分工明确了,要求到位了,保障跟上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特校工作15年。这15年,我们先后有13名听障学生升入成都、绵阳、南充、广元等高一级的特校就读,有5名听障学生升入四川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有3名智障学生参加全国、四川省特奥会并获得金牌,有20余人多次参加省市残疾人艺术节并获得好名次。这一串不太耀眼的数字,记录着我们与特殊孩子间的点点滴滴,也践行着我们当初立下的执教誓言“不求桃李满天下,唯愿弱花更娇艳。”这15年,记录着我个人成长的黄金岁月。这15年,我们耕耘在这畦贫瘠的土地上等待着花开。这15年,我们没有体验到“一分三率”带来的欢乐。但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也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我愿长久守护着这片花园地,聆听弱花慢开的声音。

来源∣作者∣冉慧(剑阁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