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

相信大家都阅读过《孙权劝学》这篇短文,资治通鉴用寥寥百余字描绘出一场君臣和谐、共同进步的场景,看起来非常励志。

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其中蕴藏了很多深刻的东西,温情的背后是残酷的权力斗争,孙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样平庸!

下面就从历史背景来讲述一下背后的故事。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1)

《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内容主要也是几人之间的对话,但其实还有一位隐藏人物张昭

东吴的建立是孙坚、孙策、孙权三人的积累,孙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骨干武将,孙权继承了哥哥留下的大片疆土。

与哥哥的勇武不同的是,孙权当时并没有展现出太大的统治力,加上他继位时才虚岁19,一个“毛头小子”根本无法让那些从他父亲时就已跟随孙家的人心服,这个时候是张昭给了孙权极大的支持。

张昭备受孙策信任,很多机密事务都是由他来处理的,孙策临终前对弟弟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同时,他托孤于张昭时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意思就是你如果觉得我弟弟不行,可以自己上。

是不是跟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说的话很像?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2)

张昭没有辜负孙策的信任,彼时江东刚统一没多久,孙策一死直接导致全局动荡,庐江太守李术、庐陵太守孙辅等人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如果这个时候张昭真有什么二心,那就不会有之后的“三足鼎立”了。

周瑜、张昭等人一直站在孙权这边,帮助他平乱招降,江东才渐渐稳定下来。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张昭的权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连孙权都拜他为师,偏偏张昭的性格又比较刚直,慢慢地就让孙权感到不愉快了。

比如甘宁归顺后就提出眼下是攻打黄祖的好时机,甘宁先前就在黄祖麾下,很熟悉双方的具体布置,他提出的方案也是有理有据,但张昭却公然拒绝。

出兵事大,有人反对有人同意这很正常,但朝堂上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显得有些诡异了。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3)

群臣几乎是一片倒地支持张昭,根本就没人在意甘宁到底说了什么。如果你是孙权,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会不会一凉?

因此孙权也有些憋屈,他赔着笑先是安抚了张昭,然后再与甘宁商讨了攻打黄祖之事,这才让事情得以推进下去。

要知道黄祖对孙权来说等同于杀父仇人,连报父仇都要看人眼色,孙权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也在等机会打破这个桎梏。建安十三年,这个机会他等到了。

彼时曹操大举南下,攻占江陵之后就给孙权写了信,大意就是此番一定要拿下江东,如果投降还能封个官,如果顽抗那就死路一条。面对压力,江东迅速分成了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和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主降派当时人数更多。

只是,最终的决定权在孙权手里,孙权当然不愿放弃孙家的基业,于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4)

事情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这不但保了江东的平安,也让孙权找到了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机会。他携得胜之威,对朝堂进行人事大换血,那些主降的重臣慢慢就被驱逐出权力中心,张昭一派的声音越来越弱。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很疑惑,这些跟吕蒙似乎没啥关系啊?

真的没有吗?孙权劝学就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本意就是想将吕蒙收至自己麾下。我们来看看吕蒙早年的经历,他15、6岁的时候就偷偷跑出去跟着姐夫邓当从军,姐夫发现后直接把他送回了家。

本来母亲想要责打吕蒙一番,吕蒙直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就是贫穷一辈子比战死更可怕,母亲深受触动,之后就没再管过这件事。

后来吕蒙与同僚言语冲突,气愤之下出手杀人跑路,等风声没那么紧了再出来,他找好关系后去自首,很快就被捞了出来,然后又经人引荐得到了孙策的赏识。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5)

从这段经历我们就能看出吕蒙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胆子大、很聪明、会搞关系的人,后来在赤壁之战他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当时又没有一定要读兵书才能带兵的要求,那为什么孙权还要“劝学”呢?答案就在邓当死后的人事抉择中。

邓当去世后,其部曲需要人来统帅,按道理来说吕蒙这样一个小辈是很难有这个机会的,但最后人选偏偏是他,这都是因为张昭的举荐。这种越级提拔可见两人的关系不一般,换言之,吕蒙是张昭的人。

所以孙权的劝学不仅是读不读书这么简单,更是一种拉拢。当然,吕蒙也很聪明,在孙权第一次试探时,“蒙辞以军中多务”。毕竟大家都知道吕蒙与张昭的关系,一开始就答应就会显得人品不行、不够忠诚。

直到孙权用自己来举例子,吕蒙就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接受了。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6)

就跟现在的职场黑话一样,领导如果用自己来举例子劝诫你,那潜意思就是要提拔你了,孙权说这句话也是暗示吕蒙,自己并不在意吕蒙是张昭举荐的。

吕蒙这样一个会搞关系的人当然明白这层寓意,所以他就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忠心。怎么表呢?当然是通过短文中的第三个人物鲁肃了。

鲁肃一直都是孙权的亲信,他的《榻上论》可比肩诸葛亮的《隆中对》,然而这样的一个大战略却被张昭训斥,说他浮夸不切实际,此后张昭还多在孙权面前说鲁肃的不是。

张、鲁二人关系不睦,鲁肃以往也与吕蒙没什么接触,为什么突然要去拜会吕蒙呢?背后肯定有孙权的示意。毕竟吕蒙第一次是拒绝了,孙权想看看吕蒙究竟有没有站在了自己这边。

所以鲁肃此行表面上是检查吕蒙的学习成果,实则是在考察吕蒙是否忠心。

孙权劝学重要吗(孙权劝学只为告诉大家学习很重要)(7)

得到满意的答案后,鲁肃又“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他可不是平白做出这个举动,中国古代以孝为本,鲁肃代替孙权去拜访吕蒙之母,意思就是将他当成了自己人,这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方式,说起来当年孙策为了拉拢张昭也曾用过这一招。

当然,这不仅仅是示好,也是一种威胁,去见了对方父母,那就表明对方全家都是在自己势力范围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硬是要做出相反的选择,那就要担心家人的安全了。

吕蒙自幼就有野心,学习上肯定也不会懈怠,他最后说的那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真之晚乎”,就是在告诉鲁肃以及背后的孙权:我愿意改换门庭。

所以孙权劝的不只是学,更是政治上的利益交换,这背后的事,你都看明白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