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

1992年,随着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深圳开业,便利店这种业态便被日资企业带入中国,也拉开了日系便利店中国30年的帷幕。

3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中国的零售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一些新零售业态、新零售形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的自主便利店品牌崛起。

反观日系便利店,无论7-Eleven、罗森还是全家,旧日的光环似乎已然远去,留下的是问题频出的“烂摊子”,昔日高大上的日系便利店,正在步步走下神坛。

日系便利店成也“加盟”

从1992年,7-Eleven便利店深圳开业;到1997年,罗森进入中国;再到2004年,顶着“日系 台湾”的混血光环全家便利店上海开业。日系便利店可谓踏着中国便利店成长的各节点前行。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1)

7-Eleven进入中国,带来了便利店这一商业模式;罗森进入中国,则引发了《上海便利店之争》和一系列的大洗牌;而全家进入中国后,则开始享受居民收入提高、移动支付的便捷和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红利。

为了迅速抢占市场,日系便利店品牌纷纷祭出大招——“加盟”。

以全家便利店为例,其加盟手段大致分为外部加盟和内部加盟两种。所谓外部加盟就是外行人无需参加任何培训,只要有钱、有门面,招店长和员工来管理店铺就可以;内部加盟则要求夫妻关系的契约主体两人专职经营。两者均需要6万加盟费,合作经营期为5年。

外部加盟可以完全做甩手掌柜,每月月底和总部分钱,加盟者拿大头。内部加盟的收益会少很多,分为“毛利-水电-房租后4万以内分70%,4万以上分50%”和“销货毛利*38%”两种方式,全家还会为日营业额很低的店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

这样看似诱人的加盟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加盟商。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2)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中显示,7-Eleven、罗森、全家在中国大陆的开店数分别为,2387家、3256家和2967家,其中,加盟店比例分别是40.4%、49.6%和80%。

败也“加盟”

的确,日系便利店的大招让他们迅速地抢占了一线市场,并继续向下沉市场延伸。但疯狂加盟的背后却是管理和品控的失位。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3)

通过大众点评搜索7-Eleven、罗森、全家等不同地区的门店,查看评论可以看到对于便利店员工服务的投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部分都是“服务态度巨差”“全程一脸不耐烦”、“空着玩手机却说很忙”甚至“骂骂咧咧”……等等。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4)

说句实话,服务差也就忍了,但是比恶劣服务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则是食品安全问题。

卫生环境堪忧、产品质量低劣、吃完食物中毒等等的负面评价层出不穷。前不久,全家的过期烤肠就成功送消费者实现“腹泻自由”。

更不要说,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针对日系便利店的各种投诉和曝光比比皆是。例如:包子里吃出塑料、面条里吃出头发、蛋糕里吃出蜘蛛、速冻饺子过期、关东煮掉地上捡起来继续煮……。

甚至有网友调侃“日系便利店那是续命,那是要命”“知道量少吃不饱所以给我加个餐”

面对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日系便利店一改“躬匠精神”,不回应、不道歉、未见整改。将“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终,只能是消费者为品牌的利益默默地扛下了搜友,买了单,吃了亏,伤了心,至于还会去否,用脚投票吧!

最令人不解的是,7-Eleven、罗森、全家在负面舆情满满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加速扩张,没错还是通过“加盟”的绝招。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5)

有的店开业甚至演绎一波“万人空巷”的局面,人山人海的咱也不知道真假,但保留怀疑态度,甚至有种日系便利店在紧急“割韭菜”的不寒而栗!

双标、固执和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如果说日系便利店除加盟之外的特色,逃不过双标、固执和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双标:服务、产品、供应链都难逃双标的命运。此前,全家就曾曝光过相关问题。

以废弃损耗的控制为例,全家有明文要求:关东煮几小时废弃、蒸包几小时废弃、炸串几小时废弃、临保的面包怎么处理……一条条细则都贴在工作区内。但在一些加盟店,这些“条条框框”很容易被忽视,咕嘟咕嘟的关东煮从早煮到晚,炸串被反复加热口感尽失,过期的面包还躺在货架深处。在人员准备方面,几乎就是走个形式。一些店铺更喜欢招聘兼职人员来降低成本。

中国市场为这些日资便利店贡献了大量营收,却被严重“双标”对待着。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6)

每个去过日本便利店的消费者都会惊讶,同一个品牌,在日本和中国的差异竟然可以这么大!日本便利店丰富的商品、贴心的服务,让人不由得觉得中国门店都是“贴牌”山寨店。这是或许就是日资便利店品牌方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有的傲慢吧!

固执,日系便利店品牌方或许习惯理解成坚持,但日系便利店的坚持了对了吗?

号称 “世上只有两种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 7-Eleven便利店停滞的增长,或许从侧面验证了不该有的固执。

从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的败退来看,教条化的认识和僵化机制占据了主导地位。

参考7-Eleven在北京的三个主流模板,团队花了15年时间在北京只找到了800、900家符合标准的店铺。这只是面积标准,更不要提更固化的动线、货架甚至是预算。

连锁便利店的十大排名(日系便利店败于)(7)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固执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在便利蜂研究包子、全家热卖茶叶蛋、武汉和长沙的便利店甚至开卖热干面和臭豆腐的时候,7-Eleven仍然以引入饭团、寿司这些日式冷餐自豪,似乎并未体会到“中国胃”对于热餐的偏爱。

对于日系便利店品牌的管理层,不接地气或许都是褒奖,毕竟以日方为社长,配置中方总经理的模式在日企比比皆是,但是日方的管理人员是否能低下头看看市场需求,抑或是加强懂中国人的管理者话语权,似乎没有,真的没有。

对多数中国员工来说,在日系便利店的职级天花板只能到区域经理,自此上升通道基本封闭,跳槽就成了一种理性选择。没有因地制宜的策略,固执的商品偏好,缺乏信任的管理,日系便利店的败退有些像当年的“亚马逊”。

借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当初评论“亚马逊败退中国时”的观点,“当年我们和他打的时候,我感觉他们最核心是,就是对中国团队没有授权,没有信任,你看他的总经理一职都是外国人,而且是从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你能打仗吗?”

刘强东一语成谶。留给日系便利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便利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