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盏成型方法(天目盏的天目)

说到瓷器的颜值排行榜,大概很多人都会认同曜变天目的靠前排名。凝视它时,如同触碰一片宇宙,黑到宛如深空的底釉色,罗布着宛如璀璨星辰的斑纹,流光之下瑰奇妖异,变幻万端,或被戏称为难得一见的“五彩斑斓的黑”。在瓷器分类中,曜变天目属于黑釉瓷中的建盏,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宋徽宗在《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而且,曜变天目极其稀有,现存世只有三件半,三件藏于日本,另有半件残盏出土于杭州。

然则,“天目”一词,究竟是何意?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过去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在天目盏之外部临近盏底处,与盏里面临近盏口边缘处,均有两个白毫般的亮点,犹如双目炯炯闪光,故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说法:“因宋代求法的禅僧自天目山携归而命名”。

一些瓷器专家也认为“天目茶碗被带入日本的时间是在14世纪上半期的前半段”。《临安市志》则记载:“天目窑博采众窑之长,利用当地的瓷土资源及森林资源,既烧青白瓷又兼烧黑釉瓷,从而开创了闻名于世的天目瓷。”

宋代瓷盏成型方法(天目盏的天目)(1)

杭州出土南宋曜变天目茶碗残片,古越会馆藏

但问题是,很长时间人们一直没有在天目山一带找到古瓷窑遗址。这也使得“因宋代求法的禅僧自天目山携归而命名”这个说法,由于没有考古实物证据支持而显得声音微弱。

直到20世纪80年代,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在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了宋元时期的瓷片标本,一个庞大的天目窑遗址群,才由此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渐渐露出真容:它分布在浙江省临安区中部的於潜镇和天目山镇境内,同属天目山脉,互相接壤,遗址因地而名,属宋至元代古窑遗址。窑址大多保持停烧时状态,堆积层相当之厚,定格当时瓷业的生产状况。

在天目窑遗址调查中,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的姚桂芳先生还发现了天目寺遗址,两地相距只有1公里。如此,天目窑生产的黑釉茶碗被寺庙所用,被日本僧人带回日本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宋代瓷盏成型方法(天目盏的天目)(2)

日本静嘉堂藏曜变天目

古天目窑址群可分为东、西两个窑区,总分布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窑区主要产品可分青白瓷、黑釉瓷及少量的酱黑釉瓷。东区(绍鲁区)有窑址十多处,采集的瓷片中以青白瓷为多,黑釉瓷较少,器型品种多达10余种,且釉色纯正,胎质细白,制作精美,是宋时浙江烧制青白瓷极为突出的代表。而西区(凌口区)的二十多处窑址中,则是以黑釉瓷为主,不仅质量高于青白瓷,器型也较为丰富。

结合史料而知,天目窑瓷业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末。元明之交,由于大旱和战争影响,天目窑瓷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动荡而逐渐衰落。

宋代瓷盏成型方法(天目盏的天目)(3)

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宋代曜变建盏

元代中国海外贸易依然兴盛,每年都有许多外国商人络绎不绝来到杭州经商。在1309年,仅半年驿馆就接待外国商人1200多人。意大利人鄂多利克称杭州是“最好的通商地”。

杭州,作为曾经的南宋首都,仍旧是当时江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此时,福建各窑口已经以内销为主。但日本对黑釉茶碗的需求依然旺盛,杭州又是中日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城市,因此,天目窑很可能仍有黑釉茶盏作为外销瓷继续外销日本。事实上,作为一个烧制时间长、窑址范围广、烧制数量大的窑口,也不可能仅依靠杭州周边地区性的狭小市场存活几百年。

就地理位置而言,相比于山高水远的闽北,天目窑因为离杭州港、宁波港近(这时对日贸易的主要路径还是宁波(明州)或杭州到九州博多港),在产品外销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宋代瓷盏成型方法(天目盏的天目)(4)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宋代曜变建盏

天目窑遗址群重现以来,甚至有人提出,闽北建盏工艺是否源于天目窑的疑问。当然,这一说法直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物和文献证据支持,因此学界主流并未认可,但可以肯定的是,天目窑具有类似建窑的宋代顶级民窑工艺水准,并且是中国陶瓷史上填补关键空白的一个重大发现。

文字 | 文史君

编辑 | 卫留行

责编 | 刘万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