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孔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作用论:

孔子主要从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

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庶、富、教”的主张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教学对象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现象,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但是这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不能接受教育。

教育目标论:

培养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一方面,士必须能志道、弘道,另一方面,士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

教育内容论: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亲自整理古代文献,编成被后世称为“六经”的六种材料——《诗》、《书》、《礼》、《乐》、《易》、《春秋》,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教学方法论: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孟子

教育作用论:

1.在政治方面主张实施仁政,仁政的中心是“重民”,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能否得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2.性善论的人性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性善只是“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3.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

4.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5.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人本身的善端,即“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

教育目的论:

孟子明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道德教育论:

1.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尚志、持志、孟子认为士的最高志向应该是“居仁由义”,重视养浩然之气。

2.反求诸己,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3.动心忍性,重视对于意志的磨炼,尤其是在逆境之中得到的磨炼。

4.存心养性,主张寡欲。

教学方法论:

1.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深造自得。

2.盈科而进,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

3.专心有恒,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同时还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反对一曝十寒。

4.教亦多术,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荀子

教育作用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专著《性恶》一文。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化性起伪,只要后期积极努力,就可以改变人性。

教育目的:

从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

教育内容: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尤重《礼》、《乐》。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学至乎《礼》而止矣。”乐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教学理论:

1.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2.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3.虚壹而静,专心有恒,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所谓“虚”,即“虚心”,不要先入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以一种知识或见解排斥另一种知识。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正常的思维活动。

4.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5.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提出了解蔽之法,便是“兼陈中衡”。

教师理论:

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竭力倡导尊师。

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连的。

对教师的要求:

荀子认为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主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墨子

教育的社会作用:

通过“上说下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出“素丝说”。

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对于贤士,《墨子·尚贤上》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教育内容论: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实用技术的传习与训练。

墨子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

1.首先,墨家认为人的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立必仪”。墨子提出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依据过往的经验、考察百姓耳目之实和经过实践检验。同时提出“察类明故”命题,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去判断事物、说服他人。

2.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教育方法论:

1.主动

墨子主张主动积极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问则答,不问则讲。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

2.强力而行

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其因在于:其一,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兼爱天下的贤士;其二,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不能怠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故要重视实践;其三,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即“志不强者智不达”。#头号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