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曹魏古城的真实故事(廊坊有个北魏村)

上一期的文章,我们说到了和曹魏集团联系密切的邺城,今天我们就来带您聊聊关于曹操立储和曹操的儿子曹干的故事。

曹操最终选择曹丕做“接班人”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半生南征北战,他剿灭袁绍北征乌桓,基本统一北方。不过,诗作风格气势雄浑如幽燕老将的曹操,也会发出“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感慨。知天命之年的曹操,身体每况愈下。公元208年的赤壁惨败让他感到力不从心。这个东汉晚期的政治家开始考虑选择“接班人”问题。

许昌曹魏古城的真实故事(廊坊有个北魏村)(1)

古代继承人选择讲求嫡长子制度,意思是把正妻所生的长子算作第一顺位“接班人”。曹操原配是丁夫人,但是没有子嗣,刘夫人给曹操生下了长子曹昂,不过她过早去世,曹昂成了丁夫人的养子。这么看来,曹昂最有资格继承曹操的功业。

可惜的是,在公元197年曹操征张绣之战中,曹昂被杀。曹操只能在剩余子嗣中继续选人,他的继室卞夫人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黄须儿”曹彰擅长冲锋陷阵,不适合做接班人,曹熊体弱多病,英年早逝。政治上成熟较早的曹操子嗣中,只剩下了曹植和曹丕。

最初,风流倜傥的曹植比较得宠爱,坊间对他“支持率”也很高,但是闷声发财的曹丕靠着一点一点的幕后工作扭转了局势,最终成了曹魏政权的“掌舵人”。

王昭仪积极帮助曹丕上位

曹操南征北战,曹丕在邺城处理政务。这期间,他彬彬有礼,赢得了朝中实权派人物的好感,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另外,曹丕还利用老婆郭女王的关系,对曹操的近侍、妻妾展开“攻坚”,内外夹攻之下,曹操对曹丕的态度有了转变。

许昌曹魏古城的真实故事(廊坊有个北魏村)(2)

这其中还有一位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曹操妾室之一的王昭仪。在她“枕头风”的作用下,曹操对曹丕的好感与日俱增。《三国志·魏书》中曾记录:“(曹)干(养)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曹丕)为嗣,干母有力。”

而文人气息浓厚的曹植却让曹操越来越厌烦。公元218年,曹植不听劝阻,夜晚驾车从司马门径直出城。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曹植在此通过是违禁,这件事触及了曹操底线,不过他还是照顾儿子面子,把负责司马门管理的公车令处死平息舆论。

事后,曹植在曹操心中地位一落千丈,曹丕胜算大增。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他因病去世,时年66岁,谥曰魏武王。曹丕成为接班人后,于公元220年10月逼汉献帝刘协退位,他改国号为魏(曹魏政权),改元黄初,他就是魏文帝。曹丕上位后,朝堂政治开始重新洗牌。

曹干和王昭仪得到了优待

曹丕继承大统后,自然对王昭仪感激涕零,就连王昭仪的养子、曹丕同父异母弟曹干也受到了优待。曹干的生母是地位低微的陈妾,曹干三岁时,生母去世,曹操把他交由没儿子的王昭仪抚养。曹丕继位后,曹干从弘农侯晋爵为燕公,封地从今陕西来到了河北。8岁时,曹干更是晋爵为河间王,和功勋卓著的曹彰等人一样都获得了王爵。

许昌曹魏古城的真实故事(廊坊有个北魏村)(3)

一直到曹丕驾崩前,他还对王昭仪和曹干念念不忘,嘱咐儿子曹睿(魏明帝)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曹睿也谨遵父亲遗言,对王昭仪母子颇多恩赏。

不过,在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曹干却做了一件“错事”。

大臣奏报,曹干私通宾客,意思是不经允许,在封国内和宾客私自往来。魏明帝不忍加罪于自家叔叔,只是让使臣带来诏书,对曹干告诫一番。曹干自然不忘叩头谢罪。足堪玩味的是,在曹干“犯错”的同一年,东平王曹徽的手下殴打寿张县(辖区范围在山东省,1964年撤销建制)吏,事后,曹徽封地被削夺一个县以示惩戒。而一样被告发的曹干却没有受到实质性惩罚,可见魏明帝对他的格外“照顾”。

其实,王昭仪帮助曹丕并非是对他有多少好感,她这么做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政治靠山。这个女人心里知道,必须在曹植和曹丕之间押宝,押对了,自己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中有一席之地。幸运的是,赌一把的王昭仪最终赢了,还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对于幼年丧母丧父的曹干来说,如果没有挡风的墙,自己也很难在朝堂政治下自保。幸运的是,他因为养母缘故,得到了曹魏数代皇帝的庇佑,一生平平安安。

虽然如此,但锦衣玉食的曹干的日子却未必好过。

曹魏宗室的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曹魏时期对宗室王侯的管理非常严格,这些人在封地内好吃好喝,但是要想参政却基本没门。曹丕登基后,将自己的同辈兄弟“安置”在了黄河南北,这些王爷一举一动都受到了朝廷委派官员的监督。

当年有过具体的规定,诸侯游猎的范围不得超过王都30里,否则就要被问罪。王侯卫队的士兵大都是老弱病残。陈思王曹植的卫队不过150人,后来还进行过一次减员。而且,曹丕还特别喜欢给他们换封地,变着法地进行折腾。

许昌曹魏古城的真实故事(廊坊有个北魏村)(4)

以曹干为例,他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燕公,第二年成河间王,黄初五年,他被改封到乐城县,黄初七年又改封到了冀南的巨鹿。到了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18岁的曹干又被改封为赵王。

不到12年的时间,曹干被迫换了三四个封地,连封号都被改了三次。这样的经历早已磨光了他的锐气,年轻的他只好小心翼翼生活,生怕被大臣告状。

简而言之,曹魏时期的宗室王侯,位高但未必权重,有能力但无处施展。也难怪曹植会在诗中发出“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的牢骚了。在那种环境下提心吊胆过活,不给憋出精神病来就不错了!

北魏村因曹干而得名

三国时代的燕地说的是今河北保定和冀东、京津一带,赵地指的是冀中南。而曹魏时代乐城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献县,巨鹿的治所则在河北宁晋县。可以说,曹干的大半生和河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封地长期在河北的缘故,曹干也在河北留下了传说故事。

《大城县志》中就记录了与曹干有关的北魏村的故事。书中说,曹干在河间王任上曾凿井灌溉以利民生,本地百姓感激,遂以政权命名地名,这就有了魏村。后来大城一带聚落数量增加,一个县内有了两个魏村,为了和位置偏南的魏村相区别,因曹干而来的村子就被改称为了北魏村。

古人逐水而居,因水井而出现较大规模聚落。而且两汉、三国时代,水井还寄予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大家对出资凿井的曹干当然印象深刻。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城县的北魏村紧邻今天的河间市,在曹魏时代属于河间国的辖区。而因名人衍生出传说故事和聚落地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北魏村的来历故事就不难理解了。近1800年过去,昔日的水井早已湮没不存,人民取水、灌溉也更加便利,但是北魏村村名却留存了下来。

或许曹干也不会想到,在自己去世后多年,人们还会以这样一种形式记住关于他的故事,这也算是颇为有趣的一段“缘分”。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资料:《三国志》《大城县志》《曹魏封王变革政治过程之考察》。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引用。

■文/本报记者郭会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