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讲解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幼名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出身贫农,少时为皇觉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加入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翌年,与徐达、汤和等南取定远,建立起一支独立武装郭子兴死后,继统其军白莲首领刘福通在亳州建立的宋政权任命他为左副元帅,成为红巾军重要领袖之一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兵强渡南京,占领采石、太平,并挥旌东向,翌年3月大破元军攻下集庆(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宋政权擢任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丞相废除元朝苛政,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策,命诸将屯田,发展生产,壮大了实力又罗致浙东名士刘基、宋濂,获得东南地区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不久击败陈友琼,进而清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吳王以后又翦除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派人杀害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钢陈纪,救济斯民民”为号召,挥师北伐翌年攻占大都(北京)),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在位期间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并减轻对匠役的奴役,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专政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措施包括:①改变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在中央废隆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部,使六部直属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睿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彼此牵制,一切兵刑大权总揽一于皇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布政使司,并加强监察机构,以便对官员进行控制②:施行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据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宋大儒朱熹的注疏为依据,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在程朱理学的樊篱中③创设卫所制度军队平时分隶各地卫 、所,遇有战事,经皇帝命令,由兵部发令调兵,由都督府长官领兵作战战事结束,统兵将领交还印信,军队各归卫所以防止将帅拥兵自重军士别立户籍,称军户,身份世袭不准隨意脱籍由国家分给土地,使其屯田自养④分封诸王朱元璋汲取历史上异姓王谋叛教训,决定异姓大臣生前概不封王大封同姓子孙为王,派驻边关重镇,意左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⑤整顿吏治,廓清积弊元末吏治腐败,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给予朱元璋深刻的都训施行严刑酷法,对贪官黩吏绝不宽待规定官吏因枉法而贪脏的,一概发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获脏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面,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儆惩⑥加弦对人民的控制用20余年时间厘定《大明律》以为法律准绳规定国家有权缉捕逃户;凡犯有“谋反大逆”罪者,不论首从,均凌迟处死;有“造妖言”、“劫囚”者一概处以死刑;专擅铨选、纠结朋党者斩这些律令为前代所无为了保证赋役,编制了黄册、鱼鳞册,推行里甲制和关津制,使同里甲人戶互相知保,禁止隐匿户口和任意流徙,并在全国重要去处分设巡检司盘查行人⑦抑制豪强豪强地主占有大片土地,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朱元璋下令将苏州街道上豪族富户数万户强行迁到南京,在南京抄杀豪民百余家,又多次迁徙天下富民于京师意在前弱地方豪强势力另外,朱元璋为了扫除君主集权的障碍,用残酷手段大希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处死丞相胡惟庸和有关臣僚,牵胃被杀的多达3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杀屡建军功的凉国公蓝玉,此案株连被杀的计1万5千余人经过胡、蓝二大案,功臣宿将凋零殆尽朱元璋制订的各项制度,为明清两朝所沿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兼并、整肃吏治,使农民安养生息、保证社会生产、维护国家统一,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加紧思想禁锢和言论钳制,也大大窒息了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各方面发展的活力,成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原因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历史人物讲解朱元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历史人物讲解朱元璋

历史人物讲解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

幼名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出身贫农,少时为皇觉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加入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翌年,与徐达、汤和等南取定远,建立起一支独立武装。郭子兴死后,继统其军。白莲首领刘福通在亳州建立的宋政权任命他为左副元帅,成为红巾军重要领袖之一。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兵强渡南京,占领采石、太平,并挥旌东向,翌年3月大破元军攻下集庆(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宋政权擢任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丞相。废除元朝苛政,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策,命诸将屯田,发展生产,壮大了实力。又罗致浙东名士刘基、宋濂,获得东南地区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不久击败陈友琼,进而清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吳王。以后又翦除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派人杀害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钢陈纪,救济斯民民”为号召,挥师北伐。翌年攻占大都(北京)),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在位期间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并减轻对匠役的奴役,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专政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措施包括:①改变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在中央废隆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部,使六部直属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睿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彼此牵制,一切兵刑大权总揽一于皇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布政使司,并加强监察机构,以便对官员进行控制。②:施行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据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宋大儒朱熹的注疏为依据,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在程朱理学的樊篱中。③创设卫所制度。军队平时分隶各地卫 、所,遇有战事,经皇帝命令,由兵部发令调兵,由都督府长官领兵作战。战事结束,统兵将领交还印信,军队各归卫所。以防止将帅拥兵自重。军士别立户籍,称军户,身份世袭不准隨意脱籍。由国家分给土地,使其屯田自养。④分封诸王。朱元璋汲取历史上异姓王谋叛教训,决定异姓大臣生前概不封王。大封同姓子孙为王,派驻边关重镇,意左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⑤整顿吏治,廓清积弊。元末吏治腐败,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给予朱元璋深刻的都训。施行严刑酷法,对贪官黩吏绝不宽待。规定官吏因枉法而贪脏的,一概发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获脏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面,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儆惩。⑥加弦对人民的控制。用20余年时间厘定《大明律》以为法律准绳。规定国家有权缉捕逃户;凡犯有“谋反大逆”罪者,不论首从,均凌迟处死;有“造妖言”、“劫囚”者一概处以死刑;专擅铨选、纠结朋党者斩。这些律令为前代所无。为了保证赋役,编制了黄册、鱼鳞册,推行里甲制和关津制,使同里甲人戶互相知保,禁止隐匿户口和任意流徙,并在全国重要去处分设巡检司盘查行人。⑦抑制豪强。豪强地主占有大片土地,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朱元璋下令将苏州街道上豪族富户数万户强行迁到南京,在南京抄杀豪民百余家,又多次迁徙天下富民于京师。意在前弱地方豪强势力。另外,朱元璋为了扫除君主集权的障碍,用残酷手段大希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处死丞相胡惟庸和有关臣僚,牵胃被杀的多达3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杀屡建军功的凉国公蓝玉,此案株连被杀的计1万5千余人。经过胡、蓝二大案,功臣宿将凋零殆尽。朱元璋制订的各项制度,为明清两朝所沿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兼并、整肃吏治,使农民安养生息、保证社会生产、维护国家统一,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加紧思想禁锢和言论钳制,也大大窒息了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各方面发展的活力,成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朱元璋因病逝世,葬于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