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体制,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元素是谏诤制度,谏诤制度首创于周,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专制集权制度的的颠覆而逐渐走向衰亡。到了唐朝时期,谏诤制度的发展渐趋成熟,系统、完备的体制成型。谏诤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是在唐贞观时期,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里,皇权的地位至高无上。

也正因如此,史册记载的君臣关系和这段颇具色彩的谏官史才得以名垂青史。而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出现,谏诤体制的成熟完善,是促使贞观盛世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

谏诤制度在唐朝时期发展成熟的因素诸多。

一、隋朝时期的谏诤制度以发展的日渐齐全,为贞观时期的谏诤制度打下了基础

谏诤制度自周以后历经数代发展,已经为谏诤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隋朝的社会背景探讨。隋炀帝时期拒绝谏诤、最终的结果是国破身亡,唐太宗从隋炀帝身上深刻的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识到了谏诤的重要性。唐太宗个人因素也起到很大左右,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朝堂风气开明,为谏诤制度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在治理国家,处理朝政中也能充分发挥发挥其作用。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2)

二、唐朝政风开明,广纳贤士,唯才是用,选贤任能,并且有着严格的谏官选拔制度

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谏臣都具备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充分发挥职责所在,为贞观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能力。但是,谏诤制度归根结底还是用以维护封建制度,无法从根源处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借鉴贞观时期谏诤制度的精华,时至今日,对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将仔细分析一下贞观时期谏诤制度成熟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思想开明,虚心纳谏,为后世竖立了良好的楷模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君王自诩为真龙天子,位高权重,九五至尊,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和权势,助长了他们的娇纵,使得他们很难听进去反对的声音。谏官这一职位虽然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有设立,但形同虚设,基本上都是空架子。唐太宗思想却不同于他人,在他看来,皇帝与凡人一样,才智有限。虽有无上的地位,但人无完人,也会有疏漏和考虑不周的地方。人贵有自知之明,才智有限的情况下,万事皆不能独断。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3)

唐代著名的谏官魏征曾经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欣然接受这一建议,不仅广纳贤言,而且身先士卒,以身为训。自己犯有过失时,虚心听取谏言,并再三强调:

"君有违失,臣需极言。联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正是因为唐太宗身上谦逊可贵的品质,开启纳谏的良好风气,为后世树立良好的楷模。

四、君臣互励,谏风盛行

三百载唐朝,盛唐时期一百三十多年间,兴盛鼎沸期,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力鼎盛,政治清明,经济高度发达,文化成就辉煌,与亚洲各地区友好通商,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因此成就了封建社会历史中著名的"贞观之治",并为日后的各代帝王治国理政提供了的榜样和典范。完备的行政制度是封建社会有力的强盛王朝的原因之一,是贞观盛世的助力之一。

谏诤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谏官也是一种特殊的官僚集团,贯穿于由周至唐朝的历史发展中,贞观时期君臣之间相互谏励、谏风兴盛。许多受谏纳谏的事例也世代流传,至今仍有我们耳熟能详的。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4)

五、谏诤制度与封建皇权相辅相成,是维护皇权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之一

以君主专制社会为背景,君主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利的代表。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由此可见君主的一言一行与国家的命运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谏诤制度产生于,保证君主宪令正确,和国家各项事情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但是,皇权具有其绝对的优势,自始至终,都是用来维护皇权行使的工具。但是同时,谏诤制度也是封建君主权利的约束与挑战,因此很大一部分,谏诤制度能否实至名归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态度与开明程度。

但是另一方面,谏诤制度又与封建王朝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正如太宗所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有越来越多开明的君主,已经意识到了谏诤制度对于皇权的巩固与维护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方面的看法与建议。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国,正是此道。”

综上看来,皇权与谏诤制度"相爱相杀",彼此之间相互依靠,又彼此制约。

六、谏诤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于唐贞观时期发展成熟,达到鼎盛时期

谏诤制度创始于周朝,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至隋唐时期渐趋于成熟。谏诤制度谏官的权责不断加强,队伍逐渐壮大,谏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唐贞观时期的谏诤制度,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又不断的推陈出新。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5)

不断赋予其新的发展权责,例如这个时期的谏官可以同宰相一同,参与内阁会议,为国事进言献策。为谏官履职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这无形中,官员的思想觉悟也有很大的提升,直言进谏,刚正不阿,高尚的品格为保障。给贞观乃至整个唐朝朝廷风气,带来了不可比拟的影响。谏诤风气兴盛,在贞观时期达到了其巅峰的时刻。

也正因如此,贞观时期于谏诤制度而言,才更具权威性与代表性。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探讨谏诤制度发展完善以及成熟的因素。

首先,珠玉在前,历史前期谏诤制度累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各种积极影响和隋朝灭亡带来的深刻的经验教训。其次,是君主个人的因素,唐太宗个人对整个谏诤制度的发展都带来重要的影响。贞观时期的谏诤制度极其具有代表性。在这个时期谏诤制度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隋朝虽然仅仅历经两世就灭亡,但是隋朝诸多制度为唐朝的发展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谏诤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时期,任何一项社会风气或是制度的盛行,都离不开统治者阶级的态度,统治者个人的爱憎喜好对次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唐太宗作为一代贤君,开创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三大太平盛世。这一盛世的开创者,离不开唐太宗个人的功绩,虚心纳谏,唯才是用,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是以这一因素为助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谏诤的典范。忠直谏官辈出。谏权本是对君权的一种制衡,但同时又维护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他们直接相互依存,彼此制衡。时至今日,对于当代公共权利的监督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学者们对中国古代谏净制度给予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纵观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角度,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全面的展现唐朝时期的谏诤。作为封建社会顶尖的时期。因此,唐代谏诤制度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唐朝太宗对丞相的态度(兼听则明偏听则暗)(6)

首先,制度层面。史书记载:"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谏诤制度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监察,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一书中,谈及唐代的谏官系统,是行政监察日趋完善的体现之一,孔繁敏在《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中提及,从制度层面为切入点,对谏诤制度的发展演进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

其次,对谏官研究。如陈敏在《唐朝谏官制度浅析》中介绍了唐代谏官机构的设置、谏官的考核任免。从影响层面进行研究。汪曾瑜在《古代台谏政治的反腐败作用》,分析了谏诤制度对与封建集权制度引起的腐败。

七、谏诤制度为当时朝代以及后世带来的广泛深刻的影响,利与弊的交织

古语有云:"纳谏者昌,拒谏者亡",这充分体现了谏诤制度对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贞观盛世"辉煌与谏诤制度得以发挥重要的关系也同样有着必然的关联。纵观研究谏诤制度的发展历程,谏净制度作为的本质是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其中的一项补充制度,主要发挥的作用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君主,谏官,制度。三个最重要因素的共同发挥作用。有了这三个方面的保障。贞观时期的谏诤制度才得以名垂青史。风气盛行一时传为佳话,流芳百世,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谏诤制度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最为核心的作用就是用以规劝君主、制衡君权,保障国家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

谏诤制度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制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他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谏诤制度先天的御用性和过度的依赖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谏诤制度归根结底是用来维护封建专治制度。"君权神授"的观念牢牢占据着君主的统治观念。"纳谏"服务于君主为稳固统治,换角度言之。谏诤制度是否能正常实施,与君主个人的联系非常密切。若君主昏庸,谏诤制度的权力将受到践踏。

虽然谏诤制无法拜托其本质上的封建属性,但谏诤制度中包含前人的智慧与远见卓识,瑕不掩瑜,积极方面远大于其弊端。蕴含着许多积极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申子》

《资治通鉴》

《新唐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