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湾为何称为外婆的澎湖湾,祖母的澎湖湾

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

甫回到老家的你,是否历经三婶婆、六叔公、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番关切或“拷问”呢?

为什么中国人的亲属称呼如此复杂?

“初二回娘家”时,可曾想过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外公外婆”的称呼?

而这个“内”与“外”,带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吗?反映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

澎湖湾为何称为外婆的澎湖湾,祖母的澎湖湾(1)

台湾歌手潘安邦一曲《外婆的澎湖湾》脍炙人口。图为台湾澎湖七美乡的双心石沪。

事实上,无论是爷爷奶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姥爷姥姥,

以及闽南语的阿公阿嬷,或客家话的阿公阿婆、姐公姐婆,

都是传统中国人对祖父母辈长辈们的亲切称呼。

只是以农立国的中国,多子多孙更是家庭劳动力的保证,却也使得亲属称谓相当复杂,

既有堂、表之分,又有伯、叔、姑、舅、姨、兄、弟、姊、妹等,

所以在大家族里要正确叫对自己的长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两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就已经表述非常多的亲属关系,

例如西周中期的“史墙盘”,出现了“高祖”、“亚祖”、“祖考”与“考”,

上溯五代以前的祖先都叫“高祖”,第六代则是“亚祖”,“祖考”即祖父,父亲则是“考”

西周晚期的“伯康簋”,又称祖父母为“王父王母”。

到了战国时期成书的训诂词典《尔雅》,

更在《释亲》里讲述了一大堆亲戚的称谓,

如“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用现代的话来说,母亲的爸爸为外祖父,母亲的妈妈即外祖母,

这时已经出现“以妻族为外”的观念。

澎湖湾为何称为外婆的澎湖湾,祖母的澎湖湾(2)

记载北魏王朝的纪传体史书《魏书》,其中就有《外戚列传》上、下。

自春秋以降,宗法制度因“礼崩乐坏”解体,

但男权思想、形成家父长制的父权社会,

却在两汉之际和君主中央集权制相辅相成,得到进一步强化,

司马迁著史记时,《外戚世家》就名列三十世家之列,

此举也被《汉书》、《晋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明史》、《清史稿》等历朝史书所承袭,

将外戚单独以《列传》或《年表》的形式呈现,

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即使贵为皇亲贵冑、权倾一时,但只要是皇室的姻亲,一律视作“外戚”,此内外有别的意识已相当根深柢固。

澎湖湾为何称为外婆的澎湖湾,祖母的澎湖湾(3)

台湾民代认为“外公外婆”具有“性别歧视”涵义,应该给予“正名”。(Facebook@王婉谕)

传统父权社会诞生“以妻族为外”的观念,还沿用在21世纪的今天,当然非常值得检讨。

特别是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以后,许多母亲的父母对膝下唯一的孙辈无比疼爱,早已超脱过去的内外有别,

且“内孙”、“外孙”在法律上的地位与权利毫无区别,

如今还要强调“外公外婆”,无疑不适合时代需求。

不过要强调的是,历史上“以妻族为外”所诞生的亲属称谓,

根本也不存在所谓的“性别歧视”

顶多只说明长辈在家族中的原生家庭与辈份,

与父亲同族的称为“内”,其余称为“外”,如此而已。

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脉络与文化背景,

语言文字也可依照当代人的需求加以变革,

但把现代的词汇硬套在传统事物上进行严厉批判,

强行把外公外婆“正名”为阿公阿嬷,

这种罔顾人伦、丝毫不尊重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感受,

恐怕才是开历史的倒车。

#台湾# #大家怎么用老家话称呼“外婆”# #澎湖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