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层住宅金融逻辑(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个噱头)

未来高层住宅金融逻辑(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个噱头)(1)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我对所谓的高科技住宅一直就没有好感,也不认为这种产品能长期保值。就算是在前期的几年被抬升到很高的价格,但只要是到了维护期,价值就会迅速地下滑。

其实所有的科技产品都一样。甭管高不高的,既然是科技,那就意味着时效性很强,流行的周期短,一旦被更新的技术超越很快就会被淘汰,价值也迅速降低。手机电脑汽车什么的莫不如此,刚上市时都很贵,一段时间内也是身份圈层的象征。

但这种时尚的东西很难持久,就跟Iphone似的,在Iphone4的时期简直风靡全中国,甚至有的孩子卖肾都要买一个。但到现在苹果系列虽然也很牛,却已经没什么太新鲜的了。就算是价格仍然挺贵,但和当年鹤立鸡群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科技产品的本事特性如此,无论是单独的工业品还是附着在其他产品上也都一样,无非是商家的噱头而已。

据说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总是强调“第一性”的概念,也就是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只有这才是最重要的。那无论房子衣服和日用品,核心功能第一,其他的都是辅助,可有可无。加上各种功能无非是锦上添花,绝对谈不上雪中送炭。

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加了也就加了,让消费者多个使用功能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说过分强调这些辅助功能,而且还借此来抬高身价,那就实在没什么意思了。

比如电视,核心功能就是看电视台的节目,其他的都无所谓。去年参加个所谓的高科技住宅研讨会,有个专家非得说满屋子都装上触摸屏的电视,这样显得高档。我想了半天都不理解,电视这东西是摆着看的,人们不就是因为懒才发明了遥控器嘛,非得给改成触摸屏累不累啊?

二、

在这个研讨会上,反正我听完了觉得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没什么所谓的真科技。建材和建筑形式既然改不了,那其他的一切功能就是辅助,都是配件和家具电器,没什么特殊的,相当于装修。

所有人首先强调的都是恒温恒湿不用开窗户,手段也没什么新鲜的,无非就是把空调变换一下形式罢了。最普通的就是中央空调,然后还有什么被动式的,用玻璃的,最开脑洞的是用蜂窝墙,真挺神奇的,搞不懂什么原理。

不过说实话,我总觉得房子还是自然通风比较好,何必把自己困在蛐蛐罐儿里呢?恒温恒湿能换气,很新鲜吗,哪个商场酒店写字楼不是这种情况啊?上班在单位恒湿恒温,下了班回家连个自然风都感觉不着,那这意义很大吗?

前些年我在外地工作过一段时间,公司在旁边租了套房,就是这种恒温恒湿的,窗户打不开。也不是完全不能开,但人家物业有约定,如果因为开窗造成玻璃起雾结霜甚至结冰等问题,所有维修费用自行承担。卧靠,对面楼上有摄像头24小时监视着谁开窗户,这叫一个别扭。

反正也就住了几天吧,我就把公寓让给别人了,自己宁可去能开窗的酒店也不住这种地方。感觉下了班回来坐在书房跟加班似的,那我还回来干嘛,在单位好不好?

年轻刚上班时有个梦想,就是特别的羡慕那些高级白领,能天天坐飞机、夜夜睡酒店、顿顿吃大餐。结果真等自己熬到了这个级别待遇,发现这简直是一种灾难。其他的都不说了,就这总住在空调房里就别扭,怎么都没有自然风舒服。也许着我是土bao子吧,到现在仍然是愿意在家里吹自然风,享受不了这恒温恒湿。

三、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人类既然是动物,那就是起源于大自然,对自然的依赖早就刻入了基因。几乎所有人的梦想都是财务自由后田园牧歌,很少有人立志发了财要天天住酒店吹空调的。

为什么中国人都有个别墅梦啊,图的不就是前后花园绿地吗?虽然也有买了别墅扩建的,但好像没见谁把所有的绿地都改成房子然后吹空调吧,这得土到什么程度才能干出的脑can事儿啊?

我并不是说这科技住宅不好,一辈子享受吹空调也是某些人的终极追求,只是我无福消受而已。我现在住的房子就很普通,普通到什么科技都没有。但最大的优点就是真正的南北通透,而且顶子高,冬天做到暖和挺费劲,得费不少燃气,但实现夏凉还是不难的。所以我家只是在客厅安了个空调,纯粹给客人准备的,一年也开不了几次。其他房间在夏天里永远是门窗大开,穿堂风就基本能让屋里不热了。

最早我买第一套房时是个小户型,朝南但不通透,通风不太好。当时就有个感觉,就是无论外边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在屋里根本感觉不到,有点儿别扭。几经折腾换了套大点儿的房子,不仅能通风,随时还能走到户外接触下自然气候。尤其是下雨天,雨搭之下躺着听雨声,似乎真有一些意境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两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轻时读这首“虞美人”没什么感觉,但年纪越大似乎越能听出雨声中的沧桑。既然天下这么大,那何必躲进小楼成一统呢,有条件就出来透透风不好吗?

四、

高科技住宅,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个噱头,想方设法的多忽悠钱而已。房子是用来住的,只要有基础的构造,那业主其实想实现什么功能都能自己加进去,何必让开发商用概念赚钱呢?

开始的开发商也就是在空调上做文章,恒温恒湿和新风系统什么的。现在是花样儿越来越多,什么电动窗帘、联网电器和智能管家什么的。但这玩意儿自己不能买吗,用得着麻烦人家开发商吗?

而且说实话我也没觉得能怎么智能。很多年前参加个科技住宅的研讨会,主持人大谈比尔盖茨的家怎么智能,首先是完全封闭能隔音隔尘,几个月都不用扫地墩地,然后是在回家的路上就能远程遥控开空调关窗帘什么的,还能定时做饭,可智能可省事儿了。

当时我就特别的佩服比尔盖茨,也挺同情他的。都世界首富了,还得自己操心打扫卫生和晚上吃什么,连空调都舍不得全天开着,真抠儿。但既然能省下这么多的电钱,那雇个保姆好不好啊,一个电话全搞定,比什么智能都人工。

其实人家比尔盖茨搞科技住宅,为的是设立自己的形象,高科技大佬,必须得有个前沿的人设。但实际上人家住不住的都不一定,只不过是告诉你们个模板罢了,要的就是这种引领潮流的成就感。

所有的科技住宅,基本上宣传词都是酷炫、潮流、先进、时尚,总之其实都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至于是否住得真舒服无所谓。这也是中国的居住理念,在舒适和尊严相冲突的时候,舒适必须让位于尊严。

这个观点是我听马未都说的,他举的是龙椅的例子。那玩意儿又宽又大,正常使用也跟坐炕沿儿差不多,还不许铺厚垫子,很不舒服。但是,如果椅子小了就显不出气派了,所以只能委屈皇帝了,您受累凑合着吧。但这也是贵人们的宿命,一辈子都得装b受约束。

五、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也开发过科技住宅,确实成本很高,卖的贵也是理所应当。但这玩意儿有一点不好,就是科技越多,维护成本也就越高,用着也得加小心。甭管是墙上打眼儿还是地板上楔钉子,事先最好都看看图纸或者拿探测仪照一下,别破坏了管道。

这其实万物同理,任何一种用品,越复杂的维护起来就越费劲,到了年头也就越爱坏。之所以说科技住宅不保值难度大,就和这维护成本高有很大的关系,边际投入和边际产出一定是要成正比的。

那这些情况开发商和卖房人知不知道?当然知道,开发商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买房人也都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双方既然是达成了默契,那就要共同维护一个理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开发商编织出概念和时尚,买法人花钱享受这份尊严,各取所需而已。

其实所有带有炫耀成分的“韦伯伦商品”的本质都一样,成本增加并不是为了增加身体上的体验,而是心理上的。否则“铂金包”沉了吧唧的,拎着累不累,真的很实用很舒服吗?人家图的不是这个,而是围观者的羡慕嫉妒恨。

前几天看到有人发帖子,说大数据统计有误,竟然给他这么给月入几千块的推送奢侈品包包的广告。我倒觉得人家没有什么失误,就是得让买不起的人知道这奢侈品的牌子和价格,否则买得起的人还有什么优越感啊?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家就是要处处的制造出比较,目的就是要造成伤害,这样才有成就感。

六、

这种商家和消费者达成的奢侈品默契是无处不在的。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也未必正确,看完了别骂。

按理说天下成年人中最不被奢侈品所影响的是哪个群体?盲人,因为他们看不见,无法进行视觉的比较,也就无所谓奢侈品。但是导盲犬出现了,初心肯定是为了让盲人们得到行走的辅助。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物品只要稀缺就会成为商品,就会受到经济学规律的影响。那导盲犬这个品种太稀缺了,也就自然成了奢侈品,商家和使用者的默契自然达成。

只要经常上网的应该就知道,动不动就有导盲犬的新闻出现,几乎都是什么不让上车不让进餐厅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是导盲犬很多,是盲人很弱势,是我们应该包容帮助导盲犬。

但是我告诉你,全国的导盲犬总量只有200条不到,全北京在前几年是10条,现在顶多也就20条左右。这可比大熊猫稀缺多了,可却制造出了跟数量完全不对等的新闻素材。其实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号称导盲犬数量最多的英美也不过几千条,其他国家都是几百条上下,但也都吸引了无数的舆论流量。

我不敢揣测背后的商业逻辑,但是按照官方数字,一条导盲犬的训练成本在前几年还是十多万,现在已经是20多万一条了。而全中国有1700万视力残疾者,如果仅给其中一半的重疾者提供导盲犬,那就将是一个20多万亿的市场,相当于每个成年中国人捐款2万。

导盲犬对于盲人来说当然有帮助,但这就算是无偿提供的,也是个奢侈品。试想一下,你是个身体正常的人,养一条狗要花费多少精力?那盲人呢,如果是他们独自居住,养导盲犬会很轻松吗?

导盲犬对盲人的帮助有多大我不知道,但这种东西太稀缺了,成本太高了,维护难度太大了,对于盲人群体真的很有帮助吗?

按常理说,盲道和盲人设施才是更重要的,但在中国做的还不是很好。这些基础设施没有听到过什么新闻,至少没有导盲犬多,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爱犬人士在助推、也有的说是导盲犬背后的慈善基金、培育基地和需要政绩的群体。我不敢揣测,但以200多条狗,就撬动了如此大的舆论市场,绝对是个经典案例。

导盲犬对于盲人来说是绝对的奢侈品,无论是训练、得到、使用和维护都不容易。但盲人得到了应有的尊严,背后的推动者或许也能得到一种利益吧。

七、

扯远了,还回到科技住宅。在我看来这就是噱头和奢侈品,有多少百姓真的需要这么科技的房子吗?

很多人会说科技住宅很环保,是大势所趋。那我告诉你,所有环保都要用钱来做支撑的,所有的环保都是用钱换来的。你当然喊喊口号就可以了,也用不着掏钱。花钱的是买房人消费者,而提供环保房子的,赚的就是环保的钱,住这房子的,赚的是你的赞美,或许也有羡慕嫉妒恨。至于是否真的环保,鬼都不一定知道。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反正我对科技住宅是没什么感觉的,宁可躺在家里晒太阳吹自然风,也不习惯被封在房子里享受空调,更不愿意在维护时跟这些管线着急。简单的生活未必最舒服,但似乎的挺省事儿的,也省钱。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