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

柯潜像

莆田柯潜的传说故事很多,莆田俗语“说天对鸡屎”“见壶公山聪明花开”等就出自于此。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

状元考卷

柯潜传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县安乐里(今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人。曾祖柯均实;祖父柯德平;父柯原朴;母戴氏;娶戴氏;子柯宗文,以荫授中书舍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工草书。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初六日生。自幼机警敏捷、嗜好学习,幼时尝师从林庭芳做文学,十岁,喜赋诗,十五,能够背诵朱子注释的《四书》,作八股文。为人仪观修整,峭直耿介,刚正清廉,高介有节,不趋炎附势,少时,邻郡有贵人,郡士竞相入门求仕,唯独柯潜不往,贵人喜其之文词,屡欲屈致一见,将有所求,而潜亦不往,天下学士大夫仰之,以为异人。正统九年(1444)福建乡试第31名举人,入太学,为国子生,礼部会试第12名,景泰二年(1451)三月廷对第一,赐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相貌俊伟,仪容举止典雅整饬,翰林诸老均爱重之。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3)

柯氏族谱

次年(1452)四月,提升为春坊右中允兼修撰,参修《历代君鉴》、《天下郡志》,书成后,屡受嘉奖。景泰五年(1454),主持应天乡试。命参修《寰宇通志》,景泰七年(1457),书成,五月,升为司经局洗马,仍兼修撰,加赐白金、文绮;七月,被命为应天府乡试主考考官。同年,明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按例免去旧朝宫中僚属。柯潜改任尚宝司少卿,兼职如故,天顺四年(1460)二月,受命与翰林学士吕原一起主考礼部会试,后充当东宫讲官。天顺七年(1463)二月,再命主考礼部会试。天顺八年(1464),宪宗即位,以东宫侍从之恩升为翰林学士,兼经筵官。成化元年(1465)修书《玉牒》成,八月主考顺天府乡试。次年(1466)充殿试读卷官,再奉旨教习庶吉士林瀚等二十四人,命掌翰林院印。成化三年(1467)修成《英庙实录》,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4)

成化四年(1468),被命为日讲经筵。会慈懿太后之丧 ,潜与修撰罗璟上章,请合葬裕陵。廷臣相继争。未即允。潜曰:“朝廷大事,臣子大节,舍是奚所用心。”与璟皆再疏争,后颇依时等,同葬茔域之内。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十二月,丁父忧,上允守制且乞葬祭,六年(1470)母殁,赐其母戴氏受五品封。七年(1471)七月诏起用为国子监祭酒,恳求终制,不拜。成化九年(1473),服阙,将赴京,忽得疾,八月十八日病卒。士大夫惜之,上遣官谕祭营葬。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柯潜其为文峭厉,工诗,冲淡清婉,有风致,不落蹊径。庶登陶、谢、王孟之堂。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5)

柯潜题字的洮河绿玉砚铭

其文章妥整有法,著有《竹岩集》1卷,文集1卷,及补遗1卷,均收录于《四库全书》,其诗冲澹清婉,文亦峻整有法。《全闽诗录》收录其诗5首。景泰三年,刑部尚书薛希琏在大道街及安乐里为辛未科殿试第一柯潜立“状元坊”。《明史》有传。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6)

柯潜文集书影

柯潜生世传说

翻开《兴化府志》,在明朝这一代,莆田人中进士的有529人,而名列第一的状元只有2个,一个是林环,另一个是柯潜。民间传说,能考中状元的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出世,而柯潜却是壶公山神投胎出世。你要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7)

柯潜故里牌坊上的明代石额

传说,明朝宣德年间,莆田灵川柯朱村,有一个老叔公名叫柯德福,一家六个人:老妈(妻子)、儿子、媳妇和一对小孙子。德福为人老实“古意”,除了做田外,还经常上山去砍柴。儿子出外去谋生,不在家里。他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还过得去。村里有做桥修路,或者做什么公益的事,总有德福的一份。谁家有困难,他就主动去帮忙。邻居有一个70多岁的老婶妈,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艰难。德福经常为她砍柴、挑水,还把家里的口粮分给她吃。乡里人都称赞柯德福:“会做人,肯帮助人,后日家庭一定会越做越昌盛。上代有积德,下代子孙有出头的日子。”

有一天,德福要上山去砍柴,小孙子硬要跟去。德福不肯,孙子就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哭,不肯爬起来。自古说,阿公爱孙,“金珠宝贝”——还要奉承他爬起来,答应他一起上山去砍柴。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8)

新度镇柯潜题字的“翠峰精舍”石刻

古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阿公山上去砍柴,孙子跑到草丛中去抓蝴蝶。突然,“嚓啦”一声,一只老虎从草丛中跳出来,张开血盆大口,向他的孙子扑去。孙子被吓破了胆,不会哭,也不会喊,就被老虎咬死衔走了。在山上砍柴和做工的人,有人看见老虎衔走了一个小孩,但不知是哪一家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喊叫起来:“老虎衔孩子,快去逐啊!”

德福听到有人喊追逐老虎的声音,回头去找孙子。他这边喊,那边叫,连一个人影都没有。他害怕孙子被老虎衔去,就叫山上的乡亲一齐去驱逐老虎。可是,老虎背着孩子,早已跑进了深山密林中。柯德福知道孙子被老虎衔走了,六神无主,差一点晕倒过去,幸好被几个乡亲扶住。媳妇生三胎,只有这一个是男孩。德福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哭得死去活来,跪在山上,不敢回家去。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9)

柯潜读书处凤山书院

乡里人早就有人跑回去,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德福的媳妇:“你家的孩子被老虎衔去了,你的阿公(太翁)跪在山上哭,不敢回来!”媳妇听了,头都“暗摸晕”了。她边哭边跑向壶公山而去。一看到德福还跪在山上不停地哭,自己拭了一下眼泪,就喊:“阿公啊!”

德福一听到媳妇的声音,头不抬,目不看,就慢慢地爬起来,泪如泉涌,要往大山沟跳下去。媳妇和几个乡亲赶紧把他拉住。只见媳妇哀哀痛哭,对德福说:“阿公,我的孩子没了,这是天数的。你不回家去,后日我对你的儿子怎么交代?”德福听媳妇这样说,哭得更伤心了。媳妇再劝他:“阿公,只要你好好回去,我就放心!”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0)

说来真怪。想不到,媳妇说的话,被壶公山神听见了,山神就对土地公说:“世间有如此贤德的媳妇,做阿公的人也该知足啊!”土地公说:“柯德福为人诚实,常做功德,这是有帐可查的。大兄应上奏天廷,再赐麟儿给德福做孙子!”

壶公山神点头称是,就将此事上奏天庭。玉皇大帝听了很受感动,他说:“下界百姓做功德,柯德福有如此孝顺的媳妇,真是可喜可贺!”壶公山神就再奏道:“现请至尊再赐一个麟儿给柯德福为孙,一则传宗接代,二则光宗耀祖!”玉帝摸了一下胡须,就下了玉旨:“准你去如何呢?”壶公山神“遵旨”,就答应到柯德福家去投胎出世。过了不久,柯德福的儿子出外谋生回来,闻此恶耗,伤心不已。过了一年,柯德福的媳妇再生了一个男孩,算命先生命名叫“柯潜”。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1)

柯潜与九鲤湖

据传,当年柯潜降生时,霞光闪烁,其屋顶胜似烈火熊熊,乡邻误以为他家闹火灾,便纷纷赶来救火。又传,柯潜小时,夜间行路,村人常见前面有两人手持红灯为其引路,灯笼上隐约显出“状元”字样,村人见之惊异,劝其父母延请名师授教,将来必能出人头地。

柯潜父母望子成龙,将他送往城厢区东海镇之北的坪洋山的石梯书亭拜师求学。但柯潜小时生性迟钝,久学不开窍,塾师见其“孺子不可教也”,便要辞别学馆而去。柯潜对老师情浓意切,便送先生下山。塾师心中不忍,便对柯潜言道:“我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我即回再教于你;倘若对不出,你就不必送了,我自己下山就是”。

斯时,塾师举目远望,见有一年轻村妇挑着一担橄榄上山而来,灵机一动,便出了上题:“女子独行谁敢拦。”柯潜不加思索地答曰:“先生欲去我实留。”先生听言,十分欣喜。“敢拦”与“橄榄”,“实留”与“石榴”方言谐音,意存双关。真是判若两人,可能是他见了壶公山神,“聪明花”顿开。塾师对柯潜言道:“我回教馆再教你读书,但你必须恪守,三年之内你不能走出书亭,精心研读书经”。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2)

柯潜在书亭里,发奋攻书,三年间果不出书亭一步。这一年柯潜送老师回家过春节,一路沿溪而行,塾师诗兴正起,出了一对子让柯潜对:“夕夜过汀溪,足踏满天星斗”。柯潜对曰:“新春悬古图,手扶万里江山”。塾师更加高兴,柯潜已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柯潜弱冠之年中了秀才,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登举人第一名。

柯潜廿七昭华,正是明景泰元年(1450)冬的一天,他偕同兴化举人王奎往九鲤湖,祈求仙翁指点功名。他在游览湖光亭时留下诗云:“踏破苍苔路几重?云霞深处访奇踪。凌风一啸高台上,声落寒潭起卧龙”。是夜宿住九仙祠,他俩各自梦见仙翁在自己的左手掌心书写了一个字,并叫他们明日径直下山去寻找锄地的农夫圆梦。

翌晨,他俩下山寻找农夫圆梦,来到莆田境内莒溪村,果见一农夫在锄地。王奎抢先来到老农跟前向他说明来意。农夫听言觉得为难,曰:“愚夫字识不多,怎能为汝等两秀才圆梦呢?”经过他俩再三恳求,他也就答应了。王生把手伸出,农夫一看,捋着胡须沉思片刻言道:“恕我直言,我看你此科功名无望”。王奎听了顿然失色,连忙辩解道:“这是个‘有’字,怎么会解作无望呢?”农夫答道:“凭这个字的形状来说,不就象个落第的举子,背着包袱、雨伞扫兴而归吗?”随即柯潜上前亦伸出左手说:“请你观我手上这个字,得中功名有指望否?”农夫瞧了一下,连声道:“好啊!这是个好字,此科功名必能高中!”

斯时,王奎听了很不服气,插嘴说:“那是个‘舞’(无)字,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你凭什么断定他会高中呢?”农夫白了王生一眼说:“你看,这个字的形状,好像四个人抬着一顶官轿,且前方还挂着一幅喜幡,这难道不是喜登高第,荣归故里吗?”柯潜听了,连忙向老伯作揖说:“谢谢老伯好谶,此科功名若能成就,定当备办厚礼登门致谢!”

景泰二年(1451),朝廷开科取士,柯潜在礼部初战告捷,廷试果然金榜题名,钦点为状元及第;而王奎却因意乱心慌,临场泄气,终于名落孙山。柯潜登第后,品性高洁,为官刚正清廉,不趋炎附势,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主掌院务。时镇朔大将军石亨与宦官曹吉祥发动政变,迎英宗复辟,居功骄傲,士大夫争趋其门,而他独不交往。翰林院后堂有二柏,为其手植,号为“学士柏”,又于院中构筑清风亭,人称为“柯亭”,后刘文安为院长,凿井于其旁。“柯亭刘井”,一时传为美谈。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3)

柯潜在大洋永兴岩柯潜题刻

柯潜游览木兰陂

传说柯潜是莆田壶公山的山神转世,他“聪明花”未开,少时愚不可及,在莆田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轶事,因其偏居于壶公山麓的柯朱村,闭门苦读,不谙世事,连家门前的壶公山也未曾打个照面,故愚顽不化。他青灯黄卷,见书如见虎,塾师用教他自己用的“粉牌”作字对,他竟对成“乞钵”,就连塾师出上声律启蒙的“天”字对竟也答不上来。其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在旁侧以足尖点地给予作暗示,他误以为恰好在其父亲点地上有一枚鸡屎,大概便是对“屎”了。于是随口应对。先生慨叹柯氏儿子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便慨然辞职而去。塾师觉得很无颜面,虽柯潜父亲极力挽留,但无济于事。柯父只好让儿子给予送行出门。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4)

送行中,忽然柯潜发现眼前的壶公山风光瑰丽,壮美多姿,拔地冲天,发现门外的世界广阔无穷而前所未识。他看到长年云雾缭绕的壶公山主峰今格外雄伟,随意远眺,处处可寻到一片开阔地,受此一激灵,他如撞见了壶公山神,顿时“聪明花“大开,塾师对此似有所感,便对继续眷恋不舍追赶送行的柯潜说,“我现在给你出个对子,若你能对上,我就继续留下教你”。这时他俩已走到了半山腰,适逢一位村姑娘肩挑橄榄款款而来,先生触景出题“女子独行随橄榄”。此时,柯潜一抬头看见先生挎的包袱上绣有石榴图案,也就随口道上“先生欲去挂石榴”。这回先生用莆田地方方言谐音巧设机关“随橄榄”为“谁敢拦”,被柯潜以谐还谐“挂石榴”为“我实留”巧破,先生对此惊叹不已,并被柯潜巧妙的挽留之意所感动,决定留下为柯潜继续进行启蒙教育。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5)

柯潜此愚钝小子“聪明花”大开后,便一发不可收。于明英宗九年(1444),17岁的柯潜举乡试,入太学。但据传参加廷试前他游览木兰陂时,被神游巡陂的钱四娘上对所难。莆田母亲河上有一木兰陂,她位于荔城南4公里处木兰溪下游溪道上。当时,木兰溪未筑陂前,木兰溪下游两岸经常非涝则旱,灾害频繁,给兴化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福建长乐女子钱四娘在途经莆田时目睹耳闻木兰溪沿岸境况后,捐家资10万缗在将军岩首次创建木兰陂,陂成后,因山洪爆发,肆虐的洪水冲毁大陂,钱四娘目睹功败垂成的大陂被毁,她悲愤万分,时年19岁的钱四娘即时赴水以身殉难。后来莆田人民为感谢这位异乡女英雄在龙陂山上建墓立祠,名曰香山宫,以供人们拜奠纪念。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6)

钱四娘死后,据传她对李宏和智日俩修成的陂堤经常神游进行巡视。一天清晨,当钱四娘穿着绣花鞋,踏着清晨的露珠出现在陂上时,柯潜在木兰陂上游览,他发现有一漂亮女子独身一人逍遥陂上,便前往出言不逊。谁知他撞见的是钱四娘的化身女子。小女子被柯潜无礼戏言,一时激怒,欲将柯潜推下陂底,但发现他是“文曲星”下凡,无奈之下只好罚他对对子,若对不上,非要他赔礼三大叩拜不可。小女子钱四娘于是吟上上对曰:“鞋头绣菊朝朝踢露蕾难开。”这次聪明花已开的柯潜竟也被难倒,只好赔礼三大叩拜。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7)

次年(代宗景泰二年即公元1451年)柯潜进京参加廷试。皇上手握梅花扇出题曰“扇上画梅日日飘风枝不动”。柯潜对年前在木兰陂上戏弄钱四娘化身的女子的事记忆犹深。他随机应变,灵活对答,后来名声如雷响天下,柯潜廷试第一,为状元郎,授翰林院修撰。在莆田,柯潜游览木兰陂巧遇钱四娘的传说从此被传为佳话。

柯潜与石梯寺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8)

莆田东海镇石梯寺柯潜撰联

《八闽通志》载:“石梯寺,在府城南灵川里。唐乾符四年(877年)建,乾宁三年(896年)赐额石梯建福禅院,今改为石梯寺。”相传建福禅寺木锄祖师原为唐朝河南魏博节度使,奉旨平定闽南,在班师回朝路过石梯山时,见这里四面环山,林密似黛,花香蝶舞,一片净土,便辞官为僧,以木锄辟山开路,凿坡建庙,修成正果,被视为释迦的转世、佛祖的化身。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19)

石梯寺主奉玉帝,有龙潭、钟潭、双龙戏珠、仙猴抱瓜、千年古洞、仙足迹、半岭宫、石缝龙泉水、千年玉丹、母子松等仙迹景胜,千百年来,虽路远山高,而灵圣外播,乃至每到农历正月初九日、五月十六日玉帝生诞日,成千上万善男信女云集而来,进香点火,祈福禳灾。想必柯潜也为这里的圣灵仙气打动,亦或为这里的清幽淡雅所吸?总之他来到了这里,就在“千年玉丹”处,依山搭亭,以丹桂为盖,以青松为邻,面水听风,朝读夜耕,一晃就是三年。明景泰二年(1451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柯潜下山了,他背着行囊离开家乡,一路向北进京会试,果然独占鳌头,高中状元,从此誉满京城。“柯亭”和“学士柏”是柯潜居翰林学士时在翰林院后花园建清风二亭、植柏两株而与“刘井”齐名的“翰林名胜”。关于“学士柏”,黄佐《翰林记》载之甚详: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0)

公署后堂有二柏,亦柯潜所种。潜教庶吉士时,李东阳承诏授业。及东阳复教庶吉士,出《学士柏》为题,汪俊有“一日百匝行树底”之句,怅然感之,因衍为一篇,曰:“我行树阴日千匝,雨叶风枝自萧飒。惟有诸生识我情,旁人不解空嘲狎。我见先生种树年,我身尚短树及肩。枝蟠江山地可缩,手斡造化天无权。琼台翠阁何森爽,院柳庭花敢争长。芘荫长留六月阴,盘回直与孤云上。材堪五凤难为用,根到九泉终不枉。零落青袍几故人,琤琮玉佩空遗响。当时院长文安公,柯亭刘井相西东。百年遗爱岂独此,此树欲比人中龙。柏犹如此我何似,已愧斑白非儿童。名收榱桷有先后,寿比金石无终穷。下堂再拜想颜色,仰面正拂长髯风。”于是倡和成卷,以遗潜之子,使藏焉。盖潜能汲引后进,令人不忘如此。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1)

柯潜在京为官,清正廉明,绝不趋炎附势。曾有奸臣石亨阳奉阴违,奸诈无比,却深得皇帝宠信,其有意拉拢柯潜,柯潜却对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柯潜胸次洒落,品性高洁,深得皇帝信任,曾两次任乡试主考官,两次任会试主考官,绝不徇私枉法;其在翰林院教庶吉士任上时,以举荐隽才、汲进后进而深得时人景仰,堪为“翰苑风流”。作为柯潜翰林院“承诏受业”弟子之一李东阳,其表思师之情的“学士柏”,竟无意名扬明清两朝,传为翰林佳话。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2)

柯潜爱好文学,诗词文章见性见情,有《柯竹岩集》18卷和《英宗实录》《补遗》等著作传世。其文章笔法清新高古,自然天成,得“柯家文章”之誉,《四库全书》总撰纪晓岚称“其诗冲澹清婉,不落蹊径,文亦峻整有法度”;康大和、李东阳等人亦对其诗文赞不绝口,称他的诗文“风神气格,迥出凡近”,“可登陶谢王孟之堂”,评价得体而无誉美。今见于柯朱村热心文化老人柯德富、柯炳南两先生于图书馆复印而出的《柯竹岩集》,蓝皮线装,极具复古气质,乃抄录于《四库全书·柯竹岩集》,弥足珍贵。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3)

柯潜性高趣雅,喜览胜赋诗,其如《松隐岩记》:“大山巍巍插天起,小山参差如聚米,长风吹我上高峰,一眺乾坤三万里。禅房花木深复深,危檐滴露生春阴,白云满地石苔古,老鹤一声山月沈。松窗坐久转清悄,诗思撩人不知晓,我欲此地卜幽栖,须待他年济时了。”冲淡清婉,极见性情。在他高中状元后南归故里,亦曾多次登临石梯寺,享大自然之浪漫,发思古之幽思。今其读书所依千年丹桂仍华冠如云郁郁葱葱地生长着,所刻楹联“凤岭有鸟皆成凤,龙潭何鱼不化龙”笔力遒劲犹有陈香暗吐,与唐、宋、明、清之石狮、石槽、石臼、石刻、叠石塔、香炉、望柱等遗世珍宝一样,一起构筑起石梯寺千年名刹的丰厚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历久弥新,而益见芬芳!

莫宣卿状元的民间故事(莆田状元柯潜故事)(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