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

春节习俗是一种具有多种含义的民族文化。说到春节习俗,人们通常会想到除夕晚餐、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拜年等习俗。但有一种说法是“数百英里不同的风,数千英里不同的风俗”。事实上,很多地方也会有一些关于春节的独特习俗。让我们今天盘点一下。是时候打开新年的气氛了!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

NO.1 广东:橙色交流会

潮汕人用大桔子过年。每次他们拜访亲戚,他们都会送上大橘子,必须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在离开之前,亲戚们把大桔子寄了回来。因为用广东话送橘子是“大运”,所以送回去是一种礼貌。初中第四天晚上,家家户户点了一盏灯,准备了一罐水,叫做“等神水”。同时,在第一个月,每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口袋,避免让别人掏出自己的口袋,这意味着今年他们将被“掏空”。橘子在春节是拜年必带的物品,那么,它有何寓意呢?橘子代表大吉大利,符合春节的气氛;橘子的颜色比较热烈,象征着红红火火,也是祝福别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人们一般拿成对的橘子拜年,意为和和美美的意思。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2)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3)

NO.2 湖南:舞龙灯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舞龙随处可见。龙灯舞应先“捉龙”。也就是说,挨家挨户地发送邀请。收到邀请函的人将依次进入房间舞龙灯,表示祝贺。龙灯舞在湖南中部很流行。它还传承了许多巫术习俗,如“接龙”、“集水”、“挂红”,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春节舞龙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4)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5)

NO.3浙江:庆田蚕

宁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关门前,再放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6)

NO.4甘肃:新年舞社火

在农历的第一个月,甘肃的许多地方都举行了社火表演。它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集歌舞、多种体裁、多种多样于一体。在民间的社会火表演中,历史上的英雄、好人、孝女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画了各种各样的脸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脸谱艺术。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在欢天喜地的锣鼓伴乐中,舞龙舞狮舞出生活的多姿多彩,活力舞步跳出快乐的音符,社火挥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畅想,整齐有序、节奏明快的锣鼓表演,敲出了和谐,敲出了喜庆,也敲出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7)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8)

NO.5:陕西:转九曲、打铁花

打醋碳,把碳烧红,用醋浇在碳上,闻到气味的保证一年四季走大运。九曲寓吉祥:弯弯绕绕的九曲阵犹如一个迷宫,更似一座城池。步入其中的人们,心怀虔诚希望今宵红火。祈盼来年幸福吉祥。福门祈平安,陕西人走进九曲阵可以在福门下祈愿求福;在这欢愉的日子里相约亲朋好友穿过福门以求一年顺遂,四季平安。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9)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0)

NO.6:澳门:“利市”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地感受到的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1)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2)

NO.7:江西——打麻糍

打麻糍,是浙江、江西一带,很多农村家庭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把蒸好的糯米放入石臼里,一般三个人用大腿粗的木杵轮番击打至烂熟为止。糯米蒸熟后,经杵捣舂捶加工而成的形状各异的熟食品,便是麻糍。麻糍白似银圆黄似金,金银都有,色兆大吉。打麻糍常常三五家合起来共同完成,兄弟多的人家,也有单家独个完成的。麻糍作为传统过年美食,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儿时回忆。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3)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4)

NO.8:黑龙江——大秧歌

东北,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扭大秧歌是黑龙江过年的传统娱乐节目,一种是踩高跷的,另一种徒步扭,又叫地蹦子。扭秧歌的动作与赵本山小品中的一样。旁边有敲鼓吹唢呐的,非常热闹。有时,政府还要组织各村的秧歌队汇演比赛.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5)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6)

NO.9:山西——枣花馍馍

枣花馍,颜值极高,山西人年夜饭必备

山西乡宁的春节,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在农村,街坊邻居,三五合伙儿,互相帮忙,往往一户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时,户均一百二十多个枣花馍也就蒸成了。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很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们,即使不回山西过年,但是却想尽一切办法要吃到山西老家的枣花馍。不管是自己做,还是老家寄过去,总是不能忘记这枣花馍的味道,既是家乡的味道,也是亲人的味道,更是儿时的味道.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7)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8)

NO.10:台湾——围炉

“除夕夜围炉庆团圆 新春拜年好运到”

一位作家写道:桌上的菜围着火炉一圈又一圈,天南海北归来的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仿佛一个大大的同心圆。围炉是中国岁时风俗,流行于台湾、福建等地。除夕吃守岁酒时,家家在聚餐的桌子底下,放只火炉,也有在桌上置一火炉(锅),炉的四周,置钱币多枚。凡参加围炉者,不论大小,桌上每样菜都得下筷,并得喝酒.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19)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20)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习俗,这里只介绍了一小部分,写留言,把你家乡的习俗、美景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的文化韵味和习俗特点(国风文化之春节篇)(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