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和一些历史原因,所以我们经常会弄错一些词语的真实含义,比如成语枕戈待旦。历史学家表示,古人枕的不是戈,而是矢菔。究竟矢菔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枕戈待旦这一成语我们都学过,它出自西晋文学家刘琨的《与亲故书》,原文是: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后来人们提取出枕戈待旦,表示指时刻保持警惕,准备作战,即便是睡觉时也都不敢放松戒备。这个成语中戈,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兵器,比如刀枪棍棒,因此枕戈待旦通俗的翻译就是,枕着刀枪棍棒入睡等待天明。在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此毫无疑问,但是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质疑,表示成语中的戈不是刀枪棍棒。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2)

历史学家认为,将成语中的戈解释为刀枪棍棒,完全是望文生义,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枕头需要比较厚的东西,比如书本或者砖石还能临时替代,而兵器都是轻薄的怎么能枕呢?最关键的是,古代士兵的刀剑都没有剑鞘,如果枕在刀刃上睡觉岂不是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如果是粗的棍棒也不行,因为棍棒表面是弧形的,后脑勺长时间枕在上面就会凹陷下去,进而压迫大脑神经会感到很不舒服。总而言之,这些都不适合当作枕头。

您要知道的是,古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干嘛要给自己找不舒服呢?既然如此,古人枕的不是刀枪棍棒,那又会是什么东西呢?历史学家研究后表示,如果要当枕头只有一种东西合适,即矢菔。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其实矢菔是一种装弓箭的皮袋,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古代墓葬中也有出土过。比如,在秦始皇陵中出土了秦铜箭箙,为左右开合的长方形,通体还有彩绘,内有青铜箭簇,专家们认为它是最早的青铜矢菔。到汉代之后,还出现了皮革矢菔,在骑射的时候能斜跨在肩膀上。再到唐宋时期,由于受到胡人的影响,矢菔的种类和造型也越来越多。比如,在唐昭陵中专家们就出土了箭箙俑,即士兵手捧矢菔,看起来与胡人的矢菔十分相似。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3)

用矢菔才是最合适的,其原因有三个。第一,士兵行军打仗不可能单独再带个枕头,一来环境和条件都不允许,二来也占地方很麻烦,而矢菔是每个士兵都必备的军事装备,所以用矢菔当枕头不仅方便妥当,还算是一物二用。最为关键的是,矢菔肯定不会弄丢,毕竟这是上战场的家伙,如果单独带个枕头,搞不好放在哪里就丢掉不见了,到最后也没用处。第二,矢菔通常都是动物皮革制的,比如牛皮或鹿皮,因此当枕头也很舒服,不会带来不适感。即便不是动物皮革,也还有竹子或木头制作的,虽然都不如皮革制的矢菔软和,但起码也是方形,还有一定的高度,总比枕路边的石头要舒服。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4)

第三,用矢菔还有一大好处,即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由此可见,矢菔枕在头下面能起到预警作用,这对士兵来说也是最为重要之处。试想一下,如果半夜三更安营扎寨,十里之外有敌人骑马奔袭而来就能提前知道,不仅可以做好准备,甚至还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给敌人设下个圈套,将其全部消灭。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简述(我们将枕戈待旦这句成语理解错了)(5)

一个小小的成语,其实也有很深的学问和门道,而枕戈待旦也仅仅是海量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还有无数的成语需要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读,不仅嫩发现成语背后的真实含义,还能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其实,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刨根问底,而不能望文生义的去片面理解,否则就会偏离道路。最后,如果您有不理解的成语,欢迎留言一起学习讨论。参考资料:《成语故事》作者:李新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