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水性杨花的女人有哪些(外史中的几位美女)

近来读前人的一些小品笔记、忆旧杂文,很是见识了几个兰心蕙质的异样女子。她们或貌美或贤淑,或既美且贤,或颇具才情或温柔体贴,或既具才情又温柔体贴,或平凡或奇异,或平凡之中又有奇异之处……虽命运各异,但一点相同:她们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生命、自己最美的青春得到了尽情的绽放,尤其是,在自己深爱的男人面前,她们将妩媚、娴静、温存、体贴等等女性的美德与魅力倾情呈献,将一个个富有阴柔美的形象留在了外史中。

(一)王紫湘

王紫湘,嫁的是浙江钱塘一个满门风雅的家庭。只可惜,她红颜命短,十九岁结婚,二十二岁就得病而亡。

她的丈夫陈裴之,不仅是清代有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个能干的官吏,他在任时,疏通河渠,缉捕大盗,颇有建树。紫湘去世后,陈裴之浓情重墨写下悼亡名作——《香畹楼忆语》,记下他和紫湘从相识相爱到相离相别的生活。紫湘的一个嫂子和一个姐姐为此书作了序言。

紫湘的公公陈文述,是清代开明的教育家,曾积极倡导女学,一生收女弟子三十余人。在紫湘去世后,陈文述亲自撰写了诔文——《紫湘诔》来纪念她。公公给儿媳妇写哀悼文字,这在礼法森严的乾嘉时代,不仅出格逾礼,甚至被当成笑话,但陈文述先生不顾世俗讥议,毅然命笔作诔,赞美紫湘“秉德淳贞”,坦陈伤悲之情,实属千古罕有。

更奇的是,紫湘的婆婆龚玉晨女士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传记——《紫姬小传》,婆婆为儿媳作传,更是闻所未闻。传记中,龚玉晨女士称紫湘“端秀静穆,神光离合,若琼花之照春……”“姬之未至也,知其美丽,不知其淑慎也;既至,知其淑慎,不知其勤俭也;久之,知其勤俭,不知其贤孝也。乃阅数年之久,而其贤孝之实迹,以自晦而愈明,觉无事不入人心脾”。又称她厌弃纨绮,生性朴素,举止娴雅,有林下风范。有一年冬天,看到她学习缝制棉衣时,直到深夜也不困倦,竟然十分心疼。由此可见,她对这个儿媳是由不了解到了解,而且了解愈深,钟爱益甚。后来紫湘生病,想回娘家探望亲人以缓解病苦,她婆婆听了,非常担心一路的风雨加重她的病情,十分放心不下,就让陈裴之求神问卜。陈裴之求得一个平安签后,她才放下心来,允许紫湘上路。一个当婆婆的能对儿子的侍妾如此关心,确实难得。

陈家是一个诗书望族,人口众多,光是公公陈文述蓄的侍妾就有四个,紫湘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能得到上下的交口称赞,说明她是一个很会持家做事、很会周全做人的人。陈文述老先生在读了妻子写的《紫姬小传》后,又专门给儿子写信,叫他向紫湘“报以笔墨”。后来,陈裴之便谨遵父命,著文纪念紫湘,这才有了凄艳的《香畹楼忆语》。

紫湘死后,陈裴之的正妻汪端及他的两个姐姐,还有陈裴之父亲的侍妾管筠,都作诗数首来纪念她。其中,汪端赋诗八首并写了序,管筠赋诗四首,陈裴之的大姐赋诗两首、二姐赋诗三首,称颂紫湘的美貌、才情及贤德,极尽追念之意。

王紫湘之死让全家人如此动容,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

王紫湘是秣陵(今南京)人,生长在秦淮河畔,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姊妹十个,除一个姐姐早夭外,其余八个全嫁入了官宦之家。紫湘是十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的一个姐姐说她“最幼、最美、最才、最贤,而难得为最孝”。

紫湘在十九岁时,就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女子。她在嫁给陈裴之以前,早已知道陈家是个诗书之家,读过陈裴之的诗并大为赞赏,也知道他有个贤淑的正妻,但在秦淮河畔与陈裴之相识时,她并没有将对陈裴之的仰慕之情露于言表,而是当面出题让他现场赋诗认可了他的诗才后,才回赠一首绝句说“几生修到人如玉,同听箫声廿四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陈裴之的爱慕之情。在秦淮诸艳争相嫁给陈裴之为妾的大环境下,紫湘的这种冷静审慎,就显得更为可贵。

王紫湘虽身为小妾,但她与丈夫的正妻汪端关系亲密。汪端是陈裴之父亲的一名得意女学生,也是清代有名的女诗人,著有《自然好学斋诗钞》十卷、历史小说《元明逸史》八十卷(后不知何故写完后又焚毁)。她才色无双,聪颖过人,七岁能吟诗,庚信的《哀江南赋》和木华的《海赋》只读两遍就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海赋》较短,而《哀江南赋》却长达四千余言,成人即使读上几十遍,也不容易背下来,别说一个七岁的孩子了。她嫁给陈裴之后,为公婆长斋祷病期间,完成了《明三十家诗选》的编选。但由于编选明诗时经常熬夜,过于辛苦,她患上了失眠症,身体变得极为孱弱。为了延续子嗣,也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于文史研究,她极力劝说婆婆给陈裴之纳妾,并托付自己的嫂嫂和姨妈为丈夫寻觅佳丽。后来听说丈夫结识了秣陵才女王紫湘,遂再度向公婆进言,说自己见过此女,并称紫湘“非寻常金粉可比”。这样,公婆陈文述、龚玉晨夫妇才听其劝言,遣媒妁牵线,把紫湘给儿子迎娶进门。

古代的妻妾,多半相妒相恨,争风吃醋,很少能平静相处,但紫湘、汪端二人不同,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相处得跟挚友一样。汪端病了,大夫说传染人,但紫湘毫不忌讳,每天早上起来,自己不梳洗、不吃饭,先为汪端捧汤奉药,数月里衣不解带。紫湘后来得了咯血之症(可能是今天所说的肺结核吧),思念娘家亲人,汪端亲自为她作归省的筹划,并写诗安慰她。后来,紫湘身染沉疴,一算命先生说陈裴之有“破镜之戚”,但“小星替月”之法可解。汪端担心紫湘真的会病亡,就劝丈夫按算命先生的说法,再为他纳一小妾来挽救紫湘的性命。尽管陈裴之觉得这种“桃僵李代”的做法对后来者过于不公而未能接受,但从汪端的建言也反映出她对紫湘的真情。作为陈裴之的妻妾,二人平日里相互尊爱,玩月论诗,融洽相处,正如陈裴之在一首词中感叹的:“消尽了,紫钗怨”。在一个旧式男人的眼里,妻妾如此相处,是最理想的情形了。

在日常生活中,紫湘与陈裴之谈诗文论时事,相亲相知;与汪端诗词互答,亲同姐妹。有时,她自己写了诗,不光给汪端看,还给婆婆看,这在古今的婆媳关系中,更是难得一景。

紫湘是个朴素的女子,过门一月,就摒弃铅华,一心料理家务,侍奉公婆极尽孝道。婆婆龚玉晨患上重病,紫湘焚香祈祷,“愿以身代”。婆婆最怕打雷,所以,每到雷雨之时,她都会和丈夫守到婆婆身边。陈裴之忙于公务,紫湘就在寒冬之夜挑灯温茶以待夫君,清晨还要早早起床,侍候公婆起居,真是夙兴夜寐,不辞辛劳。临终之时,听到远处有雷声,就想起怕雷的婆婆,遗憾自己不能和丈夫一同陪侍婆婆。她对婆婆的感情,也同样真切感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紫湘襟怀坦荡,目光深远,卓识过人。某日,陈裴之的上司要他管理三十七万水利库藏,在一般人看来,水利工程是个肥差,但陈裴之却担心这差事容易将自己拖下水,坚决拒绝了。紫湘知道此事后,对丈夫的行为大加赞赏,并告诫他:人浊我清,容易引起别人的猜忌;你应该严以待己,宽以容物,这样才能免于祸患。她还劝陈裴之要对手下不要过于纵容,不要光听恭维之词,要时时自我警醒,体现了她对仕途人心的洞察。

寒冬腊月,陈裴之公务缠身,到了年底才能在风雪之中归家,不免生出辜负娇妻美妾的愧疚,这时紫湘就劝慰说:你现在做的疏浚河道等工作,赢得了一片赞誉,可谓“不负此行,哪有辜负香衾之憾”?这种见识,不是一般耽于吟诗弄词的女子能有的。

陈裴之诗才横溢,颇得一些青楼女子的爱慕。这些女子有的送他绣帕,有的送他的杂佩,紫湘见了毫无妒意,一一替他收藏起来,其中有只雕笼蝈蝈,她自己玩起来竟也爱不释手。她对丈夫说:那些女子赠送这些物件,本是人之常情,你又不是那种招花引蝶的人,谁又把这当成过错而追问呢?

陈裴之为官远行,紫湘劝他再寻一个与他相投的懂事女子 “晨昏侍奉”,这样,“虽千山万水,吾心慰矣”。紫湘临终之时,还念念不忘身后事,嘱咐她的一个嫂子再为丈夫另觅姬妾,照顾公婆与丈夫。她对丈夫的款款深情已经远远超越了床笫之私。

陈裴之呢,虽偶入花丛,但并不作践脂粉。他的一个妹妹说:“兄平生佳遇虽多,然皆申礼防以自持,不肯稍涉苟且轻薄之行。”夫人汪端则说他:“风流道学,不触不背,当是众香国中无上妙法。”宽容之下,又幽了他一默。陈裴之自称辜负那些青楼女子的心意是“怕惹情多恨多”,紫湘就说他这是在做“情天善果”。陈裴之听了反而戏言:“安得金屋千万间,大庇天下美人皆欢颜耶?”紫湘闻言只是报之以莞尔一笑。

陈裴之是个有艳福的才子,王紫湘也是个福慧双修的佳人,二人堪称神仙眷侣。但可惜的是,天妒有情人,二人恩爱仅逾三载,上天便令这段美好的姻缘镜破花残。

紫湘生前最爱月与雨,她去世后,陈裴之独坐香畹楼,看月色,听雨声,无不肠断心伤,遂写下数首望月听雨的诗词来寄托怀念之情,这些诗词,至今读来仍让人心旌摇荡。

到如今,这段故事已经过去差不多有二百年了。这二百年里,有多少人读了《香畹楼忆语》后掩卷长长回味,回味这段凄婉奇缘,回味这段红尘往事。二百年间,有多少长长的叹息,飘散在人世间漫漫的长风里……

(二)陈芸

陈芸,是林语堂称赞的“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但林语堂的这种评价不太为一些女性读者认可,她们认为这是男人的视角,女人未必这么看。所以,我觉得林语堂这句话要是改成“中国文学中男人眼里最可爱的女人”可能更恰当一些。

陈芸的可爱首先在于特别善解人意。春天菜花黄时,丈夫沈复想到苏州城外看花饮酒,但又不想自携酒菜对花冷饮,也不想到附近小店中饮,更不想看花回来再饮,只想对着黄花饮热热的茶酒,可是,和朋友们商议半天苦无对花热饮的良策。这时妻子陈芸出了个主意:届时可以雇一个在街头挑担卖馄饨的老汉儿,他那里锅灶都全,岂不方便?此计一出,赢得一片赞同。次日,沈复夫妇约了一帮朋友来到城外,伴着和风丽日遍野黄花,看着蜂纷蝶舞围坐在柳阴下,令老者炉火伺候,热茶暖酒佳肴美味,热热闹闹喝将起来。朋友们或坐或卧,陶然高歌,日近黄昏,兴尽而散。喝完后陈芸问大家:“今日之游乐乎?”朋友们说:“非夫人之力不及此。”这是对陈芸最高的赞赏了。能获得丈夫朋友们的好评,说明陈芸不光能遂丈夫的心意,也是个很有亲和力的女子。

沈复家境贫寒,但陈芸能在贫寒的生活中营造出丰富的情趣。丈夫是一介书生,喜欢与朋友们一起习书画镌图章竟日叙谈,看他们聊得高兴,陈芸常常不动声色地到外面拔钗沽酒,普普通通的瓜蔬鱼虾一经其手即成美味,使丈夫及其朋友们谈兴大长;她与丈夫到山中,捡来别致的纹石垒成盆景,又于盆景一角置入河泥种白萍、茑萝,使整个盆景看上去精致如蓬莱仙岛;丈夫喜欢案头瓶花,她为了增加花草神韵,捉来螳螂蝉蝶置花梗上,令见者叫绝;乡居之时,她在砂盆中种扁豆,又做成六七尺高的木架让扁豆爬成绿色的屏风,可以随处移动……凡此种种灵慧妙想,常出陈芸之心,使沈复平淡的日子生出无限趣味。

正因二人意趣相投,在有些事上沈复也乐于满足妻子的心愿。某年初秋,陈芸听说沧浪亭附近有一处废园环境清幽,十分向往,沈复便征得母亲的应允后,携妻子到那里租住下来。邻居是一对老夫妇,见他们来了,就摘园中菜蔬送他们吃。二人白天钓鱼,日落联吟,篱边设榻乘凉,月下对酌至微醺,虫声四起时,听邻老讲因果报应的故事……如此宁静悠然的田园生活,使他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嚣。陈芸高兴地对丈夫说,以后可以在这里买上十亩菜园,你画画,我刺绣,以供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沈复对此深表同意。

二人能生活在一块儿,也能玩到一块儿。他们家附近有个水仙庙,每到迎神的时候,灯明花簇,十分热闹,陈芸很想去看,但自己身为女子又不便出门。沈复就鼓励她女扮男装,趁着母亲不在家,二人偷偷跑到庙中游玩一番。碰到熟人,沈复就谎称这是自己的表弟瞒人耳目。另有一次,沈复要途经太湖去吊唁,陈芸很想看看太湖的样子,也想跟去,就跟婆婆说要回娘家去,叫沈复先到渡口等她,她随后乘轿子赶来。这一天,她见识了太湖的广阔,大开眼界。晚上,沈复吊唁完了回到湖边的船上,二人又邀豪爽的船家女同饮,看渔火满江,月上东山,兴尽而归。

沈复、陈芸夫妇虽生活于清乾隆年间,但二人并不是泥于古礼的人。沈复将《闺房记乐》置于《浮生六记》的篇首,就足以说明他的开放心态。陈芸比沈复大十个月,是沈复的表姐,她从小生性聪慧,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把《琵琶行》背诵下来。沈复十三岁时,就跟母亲说:若找媳妇,就找个表姐这样的。他的母亲喜爱陈芸柔和的性格,就同意了这门婚事。缔结婚约后,两家的父母并没有像一般封建家庭一样禁止两个孩子的往来。有年冬天,陈芸的堂姐出嫁,沈复的母亲就带着他去参加婚礼。送完客人,沈复说肚子饿了,陈芸就悄悄牵其衣袖,拉他到自己的卧房中,将事先藏好的热粥、小菜给他吃。不料此事被她哥哥撞见,就羞她:好啊,刚才我找粥吃,你说没了,原来是偷偷藏起来给你未来的女婿啊!把陈芸说得大窘,举家大笑。就这件小事上,也看出沈、陈两家的开明风气。

新婚之夜,二人如密友重逢,沈复将手探入陈芸怀中,感觉怦怦作跳,就趴在她耳边问她为什么心跳这么快,“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入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香艳缠绵的情境能用如此大胆的笔墨写出来,在当时恐怕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这也间接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的妻子是多么爱怜,感觉这个女子是多么称心如意。

沈复不仅娶了一个可人的妻子,也遇上了一个体谅人意的先生。婚后,他父亲叫他到会稽求学,他想念妻子,“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先生见他怏怏不乐,就出了十道题叫他回家去做。沈复“喜同戍人得救。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哈哈,这正是少年夫妻小别胜新婚的样子。通观《浮生六记》全书,常见“挽之入怀”“笑倒余怀”字样,可见二人的亲密。

陈芸有着淑女的性格,日常居家,常带微笑,不见怒容,对公婆恭敬,对下人气和。对丈夫,不单是夫倡妇随,哪怕夫不倡时她也会提前替他想到。沈复并没有纳妾的想法,但陈芸却一心一意地要给他找个又美又有韵味的小妾。后来遇到一个名叫憨园的,颇知文墨,陈芸很喜欢,就努力牵线,憨园终于答应。只是后来憨园被他人夺去,此事才未成。

陈芸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女子,但确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可爱,她的率真,她清水芙蓉的天然风韵,她温良恭俭让的性格,才激起了林语堂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的兴趣。看来,林语堂先生太想把这个身上洋溢着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女子介绍给世界上的读书人了。

(三)关秋芙

关秋芙是被林语堂称赞的中国古代另一个最可爱的女子。

关秋芙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琴能棋,能言能辩,佛学造诣颇深。她的诗词婉约,书画秀媚,丈夫蒋坦称其“辩才十倍于我”。夫妻二人填词联诗,操琴煮茗,游山乐水,访僧寻梅,臧否人物,研读佛典,度过了十年幸福的婚姻生活。

关秋芙是蒋坦的表妹,二人于清朝道光年间成亲。小时候,两家住得近,二人常在一起玩耍。有一年,关秋芙跟着父亲到表哥家吃饭,饭后偷偷把桌上的果脯包起来,不给表哥蒋坦吃,说自己要带回家,蒋坦见了就解了她身上的丝巾逗她:我把你绑起来,看你能回家不?结果把秋芙吓哭了,一家人见状都笑起来。

两小无猜时,二人便被长辈们称作“佳儿佳妇”。但是,他俩订婚后,却没有像沈复、陈芸夫妇那样可以自由见面。从订亲到结婚的十五年中,二人未虽路遇过几次,但慑于礼教,未能说上一句话。

新婚之夜,二人喜坐灯光花影中,一如故交重逢,相谈甚欢。从小时候嬉戏的事渐渐谈及诗词,秋芙就想借此验证一下丈夫的诗才,便提议吟诗联句。没想到这样一聊就是一晚上,直到清晨丫环催促二人起床梳洗才罢。洞房花烛,一对新人竟夜论诗,也算一大韵事。

这结婚的第一天,开启的其实是二人诗友般的生活。

关秋芙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也有着黛玉一样的才情。黛玉见落红满地,便锦囊葬花;秋芙见桃花为风雨摧落,便拾花瓣砌成一阕词:“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春渐满,风狂春不管。”砌至最后一个“春”字,一阵东风刮过,将字迹吹乱,秋芙怅然不已——俨然又是一个黛玉。

有一天,蒋坦在听到惹人愁思的雨打芭蕉声后,在蕉叶上题词:“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秋芙见后续道:“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虽是戏笔,但从中也足见其诗才。

关秋芙著有《梦影楼词》,词风温婉,大有李清照之风。这首《菩萨蛮》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绿窗风雨苔生满,一春梦比天还短。酒醒又梳头,夕阳才上楼。旧愁销不去,搁在双眉宇。莫道铁为肠,铁肠今也伤。”

秋芙体弱多病,但这并不妨碍她对雅业的追求。婚后,她跟着丈夫学琴,弹《平沙落雁》《汉宫秋怨》,令人动容。她跟着丈夫的朋友学画牡丹,练习书法,流露出了很高的悟性。

秋芙与蒋坦虽是尊父母之命成婚,但二人的恩爱却远胜当今许多自由择偶者。某日,蒋坦读楚辞读到“悲莫悲兮生别离”一句,秋芙听了便泪湿双颊,说:你怎么能让我听到这样让人伤心的句子呢?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蒋坦不过是一个穷秀才,但为人爽朗。他的一个朋友要远行,他就在家里请了二十几人给朋友送行。席间,朋友们猜拳行令、狂饮疾呼之余,又乘着酒兴鼓琴赋诗,泼墨作画。正在高兴的时候,却发现酒没有了,秋芙见状就悄悄走到街上,脱下腕上的玉钏典当换酒。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二人虽然十分恩爱,但平素里的日子过得却也够紧巴的。

这俩人有理想的精神生活,但却缺乏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蒋坦的父母在世时,每月资助他们夫妻一些钱粮,但即使这样,两人也经常需要典当衣服才能过下去,最后,冬衣夏衣都典当完了,两人自然走到了瓢笥屡空、薪米不继的地步。

蒋坦后来虽得到父亲留给他的几亩田产,但身为书生的他并不善耕种,秋芙病死以后,他很快将田产典当一光,最后投靠朋友不成,竟然饿死,身后留下了《秋灯琐忆》一书,记下了自己这段幸福的婚姻生活。

由此看来,耕读二字不能偏废,只耕不读,文气不足;只读不耕,衣食不继。所以,传统的中国人把耕和读当作治家的理想方式,是有道理的。

(四)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官妓,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等同为“秦淮八艳”。她十九岁时嫁给号称“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冒辟疆)作妾,二十八岁去世。她死后,冒襄感叹“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

冒襄虽然是一个有着报国壮志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喜欢追逐名妓、性情浪漫的公子哥儿,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且有着强烈的大男子思想的人。在父母与妻妾同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总是优先选择父母而置妻妾于不顾,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他曾看上“淡而韵”的陈圆圆,想纳她为妾。当时他的父亲正处于兵火之中,而陈圆圆又为豪门所掠,他怅然之下只好放弃陈圆圆,并自我安慰说:“急严亲患难,负一女子无憾也。”

没得到陈圆圆,冒襄郁闷不已,后来听人说董小宛才色为秦淮诸艳之冠,便多次前去求访,一直未能见到。之后好不容易见到小宛,感觉她“香姿玉色,神韵天然”,爱慕不已,那年她十六岁。此后便是对小宛三年的思念。三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冒襄碰巧路过小宛的住处,便急忙停舟相访。此时,小宛正在病中,一见冒襄,便感觉病已大愈,急忙摆酒邀饮,席间,两人相谈甚欢。小宛早就听一些名士们谈及冒襄,这一次把酒畅谈,使她把对冒襄的倾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爱。喝完酒后,小宛想留他过夜,冒襄以急着回家见父母怕耽误第二天的行程为由拒绝。

小宛虽身为官妓,但爱情专一,自从爱上冒襄并认为他就是自己终身所依的男人后,就开始了对冒襄的苦苦追求。

次日,小宛打扮整齐,登舟送冒襄。冒襄想着自己又要应科举考试,又要回家伺候母亲,带上小宛非常不便,再加上小宛此时尚属在藉的官妓,她出逃后,吴门的官兵也在追索她。冒襄想甩掉她又甩不掉,想阻止她又不忍心,十分为难。但看到小宛此意已决,只好把她留在船上,由她一路相送二十七天。这些日子里,小宛穿了冒襄为她做的一件薄如蝉翼的白色西洋布轻衫,两人行船江上,则有四五艘船追着他们争观看;二人登山游玩,则有数千人尾随他们。这两个俊男靓女,被人们当成神仙眷侣追慕着。但即使这样,冒襄也每天都催小宛回吴门,小宛却跟定了他,坚决不回。最后,冒襄好说歹说,答应她应试前去吴门接她同往金陵,这才劝转小宛。临别时,小宛失声痛哭,冒襄虽然可怜小宛,但看到小宛答应回吴门,自己最终得以轻身而归,如释重负。这时,小宛虽痴心于冒襄,但冒襄在考虑到自身的得失时,还是会弃小宛于不顾。

小宛离别冒襄后,开始食素,一心等他履约,但冒襄却食言了。他应试前并没有去吴门接上小宛。小宛等不到他,痴情之下,硬是带一老妪,自吴门登舟前往金陵。不料途中遇盗,二人藏入芦苇丛中,三天三夜没吃没喝。好不容易到了金陵,她又怕影响冒襄的应举考试,独自挨过了两天,等冒襄考完了才敢见他。没想到这时冒襄接到父亲从兵火之中回家的消息,就顾不上安置小宛,急忙回去看望父亲,小宛哭着要跟他回家,冒襄铁面冷心不允,独自离开。冒襄走后,小宛急忙搭舟追赶他,途中遇风,几乎翻船,险些掉了性命。

无奈之下,小宛回到吴门,但由于不再接客,身无分文,到了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小宛的好朋友柳如是看不下去,就央求丈夫钱谦益出面、出钱,为小宛赎了身,并将小宛送到江苏如皋冒襄的家里。

小宛到如皋时,冒襄正在家陪着父亲喝酒。他得知此讯却不敢告诉父亲,也不敢离席。倒是他的正妻秦氏为他做了周全的考虑,不仅偷着给小宛安排了干净的住处,还给她床上挂好了帐幔,准备好了用具、饮食、灯火。秦氏的贤惠,让冒襄和小宛大为感动。在另室居住的四个月里,小宛不再摸过去做歌妓时常用的乐器,洗却铅华,精心学习针线活儿,成月不出门,一心一意做一个良家女子。四个月后,秦氏亲自将小宛带进家门,把她介绍给全家人。

小宛正式成为冒襄的小妾后,任劳任怨,一心侍奉冒襄的母亲和妻子,尤其和冒襄的妻子相处得特别融洽,九年里没拌过一次嘴。她对冒襄的两个儿子视同己出,备加疼爱,冒襄见孩子的文章写得不成样子揍他们时,小宛就赶紧帮着孩子把文章修改好,至深夜不眠。冒襄在编辑唐诗时,小宛一直在帮着他抄写誊录,有时两人商量编书事宜,终夜不倦;两人一起探讨楚辞及杜甫、李商隐、王建等人的诗词,小宛常常有独到的见解。

在帮助丈夫编唐诗的日子里,小宛将阅读到的资料中有关女子的衣服、饮食、器具、针黹、亭台歌舞、禽鱼鸟兽等内容搜集在一起,编成了《奁艳》一书。

小宛写得一手好字。先是学钟繇,后学《曹娥碑》,常常一天写好几千字。她不仅用自己学得的一手好书法替冒襄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用来登记家里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且登记得毫发不差。

小宛喜欢绘画,她画的小丛寒树笔墨动人。到冒家后,她一直保持着对绘画的爱好,时时展玩家中旧藏。即使是逃难时,她也会先把书画藏品捆起来带走。如今,她十五岁画的一幅作品《彩蝶图》据说还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里。

小宛酒量挺大,曾经在一次酒宴上大展豪情,将一帮歌妓喝到了桌子底下。但进入冒家后,由于冒襄不善饮酒,她也就罢饮,只是陪着丈夫于花前月下静静品味有婴儿肉香的芥片茶。

小宛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女子。有一次,冒家为躲避盗贼,要半夜渡江,临行前,冒襄的父亲问:路上需要一些碎银子,这仓促间可上哪找去?冒襄就问小宛,小宛马上给他拿出了一个小袋子说,自己已经把十两的银子分成了好几百块,里面既有几分的碎银子,也有几钱的,每块银子上都标好了重量,可以随手取用。冒襄的父亲见状又惊讶又感叹:这孩子怎么有时间做这么精细的事情啊!

小宛做得一手好饭菜。她本人饮食极为简单,每餐不过吃茶水泡饭,就几粒豆豉。但是,冒襄却喜食香甜、风熏的食物以及海味。为满足丈夫的口腹之欲,她总是想办法做出种种合乎丈夫口味的美食。她善制香露,在花初开时采下,加上盐梅腌起来,一年后打开储存的瓷坛,花的颜色还像刚摘下来时一样鲜艳,花汁形成的香露则透出奇香。她做得最好的是秋海棠露,其次是梅花露、蔷薇露、玫瑰露、丹桂露、甘菊露。冒襄喝醉了酒,她能拿出几十种花露为他解酒。她还将桃汁、西瓜汁熬成浓淡不已、奇香异味的各种膏;将黄豆洗九次、晒九次,剥去豆皮,加上瓜杏姜桂等佐料,制成味道特别的豆豉;将冬春之际的藕、笋、枸、蒿腌渍成别致的小菜儿。她做的火肉有松柏味,做的风鱼有火肉味和鹿肉味,做的醉蛤像桃花一样鲜艳,做的醉鲟鱼骨像白玉一样洁净,做的烘兔、酥鸡像点心一样好吃。时至今日,她发明的走油肉被如皋人称为“董肉”,可与东坡肉媲美;她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为原料制成的外黄内酥的酥糖,被人们称为“董糖”,已成了如皋有名的土特产。

一个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歌妓,通过博采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再加慧心改进,竟然让自己的厨艺精进到这种地步,其动力仅仅是出于对一个男人的爱。这种爱,甚至让她消弭了自我。

在一次逃难时,冒襄一手扶着老母亲,一手拽着妻子,顾不上小宛,就想撇下她。倒是他的母亲和妻子过意不去,才叫他带上小宛。小宛在途中专门嘱咐冒襄:遇到大难,你要先照顾母亲,后照顾妻子、儿子和弟弟,不要管我,只要他们没事,我死而无憾。

逃难之后,家里变得一无所有,冒襄随之患上了疟疾,五个月才好。这一百五十天里,小宛每晚卷一破席睡在冒襄身边,冒襄发寒时她就抱着他用自己的身体温暖他,冒襄发热时她就为他解衣散热。冒襄吃不下药,她就用口含着送到他嘴中。冒襄解下大小便,她就细细观察大小便颜色的变化判断他病情的好坏。冒襄病中脾气暴躁,有时会斥责她,她也面色不改,温存如初。大热天里,她坐在火炉旁熬药,不擦汗,也不赶蚊子,昼夜在枕边伺候冒襄,直到他病愈。由于长期守护病人,劳累过度,小宛渐渐变得面色如蜡,骨瘦如柴,冒襄的母亲和妻子看了,感动之余又非常难受,就想替换一下她,她却说:如果丈夫活着,我累死了也跟活着一样;要是丈夫死了,我活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间,有谁可以依靠呢?

冒襄五年之中得过三次大病,每一次得病他都认为自己活不下去了,但因为有小宛的细心照顾,他一次次活了过来。

冒襄病好了,小宛却病入膏肓,终至不治。冒襄悲痛之余,写下《影梅庵忆语》一书,纪念亡妾董小宛。此书开了清代忆语体悼亡作品的先河。

(五)王朝云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侍妾。

苏东坡有过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的辉煌,做官曾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但后半生仕途坎坷,他曾五六年中连降七级,创纪录的一次是一个月里被贬三次。

看到他被一贬再贬,他身旁的几个侍妾先后离他而去。只有王朝云一直坚定地跟随着他,给一代文豪的心灵以莫大的慰藉。

朝云原是钱塘一歌妓,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时,有一天在西湖边上和朋友饮酒,看到轻歌曼舞的王朝云气质雅洁,非常喜欢。跳完舞,众歌女入座侍酒,朝云又正好坐在苏东坡旁边。此时的朝云换下歌舞时的艳妆,一身素衣,楚楚动人,一下子激发了苏东坡的灵感,这便有了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睛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爱慕之下,苏东坡遂把朝云收为侍女,这一年,朝云十二岁。从此,朝云跟着他由杭州而密州,由密州而徐州,由徐州而湖州,由湖州而黄州,不离不弃。

在黄州期间,朝云长到了十八岁,苏东坡便在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劝说下,纳朝云为妾。此后,朝云陪伴苏东坡从黄州到常州,从常州到登州,从登州到京都,从京都到扬州,从扬州到定州,再从定州到惠州……辗转足迹遍及中国东部与南部。在这一二十年中,朝云悉心照顾苏东坡起居,解其颐,开其怀,侍座佑酒,无怨无悔,成了苏东坡的患难知音。

在黄州时,苏东坡一家生活非常艰难,没有住的地方,他就自己盖草房;吃的也不够,他就带着家人到黄州东面一块坡地上种庄稼。这段时间,朝云也甘心荆钗布裙地跟着苏东坡,帮他打理全家人的生活。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炖,做出的肥而不腻的肉块,苏东坡很是喜欢,这种肉,就是今天我们还能吃到的“东坡肉”。

朝云是一个特别了解苏东坡的人。苏东坡被召回朝廷后,有一天退朝回家,他指着自己的肚子问几个侍妾:“你们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一个答:“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个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朝云,她微笑道:“您这里面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称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朝云更加爱怜。

苏东坡曾将自己与白居易作比,认为自己比白居易幸福得多。白居易年老体衰时,他的美妾小蛮便离开了他,而自己的侍妾朝云却能与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感叹之余,苏东坡作诗一首送给朝云,说她“不似杨枝别乐天”。

朝云曾为苏东坡生过两个孩子,在惠州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她就感染了瘟疫,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这一年,苏东坡六十岁。朝云死后,苏东坡按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惠州的一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亭纪念她,亭柱上镌楹联一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从此,苏东坡不再接纳其他女人,鳏居直到六十六岁去世。

朝云生前,苏东坡曾写过好几首有关她的诗,但读起来感觉并不是特别好,倒是朝云去世后他写的这首《西江月•梅花》,写出朝云了不远万里、不畏瘴疠伴他谪居岭南的果敢和她的天生丽质: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东坡在惠州盖了一处房子,原打算和朝云终老此乡的,没想到,他的一首抒写自己悠然心情的小诗又惹起了祸端:当朝宰相章惇见他在惠州还过得那么自在,一气之下,直接把他贬到了中国的最南端——海南的儋州。在北宋时期,被贬海南,是比处死略轻的刑罚。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在失去自己亲爱的女人后再遭贬谪,那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当苏东坡孤身一人迎着潮漉的海风走向大宋朝最蛮荒的地方时,他还对这个朝廷心怀幻想吗?

历史上水性杨花的女人有哪些(外史中的几位美女)(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