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1)

许鞍华的电影在香港有她独特的印记,温情,平淡,深远,沉静。每个镜头,每句话语,在主人公疲惫的身影中,灰暗的灯光下,依然闪耀着特有的坚强,灿烂的笑容,让你眼泪即将落下的一瞬间,内心顿生暖意。这就是我们喜欢的“港味”,许鞍华从未忘记。

戴锦华教授说:“许导的影片和有意思,但不强势。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进入她的电影,也是进入自己的生命,进入20世纪中国的历史。”

如今,72岁的许鞍华依然在努力创作着优秀的电影。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2)

在《香港电影的秘密》这本书里,邵逸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是的,香港电影散发出拍片时的那种一心一意、战战兢兢的欢愉,其他电影是望尘莫及的--好莱坞固然不能,大部分欧洲片也不可以。

香港精神是一种普世精神,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就找到了它的定位,那就是市井生活里的烟火气息。不分出身,不分高低融入生活。也是香港电影始终没有放弃的东西,着眼于香港人身边可感可触的场景,平凡却向上的小人物,让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它的精髓就是“情与义,值千金”。

许鞍华的电影敏感和悟性,让她摸清了香港人所钟爱的电影脉搏。许鞍华,这个有些男性化的名字,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性导演。多年不变的短发,戴着眼镜,神情严肃。而细致入微的家庭伦理片一直是她众多电影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她用客观的、中性的女性视角,展现的世间冷暖,关注普通民生,关注爱,宣扬爱。

正如《香港电影浮沉录》书里面说的那样,“港味”一半是浪漫英雄主义,另一半精神是: 打不死、富创意、有朝气,绝不高高在上,富有人情味。

许鞍华的电影就是“港味”的另一半。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3)

1979年,许鞍华拍摄出第一部影片《疯劫》,影片获得成功,让她在香港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让她真正被观众所熟知。

1997年,她改拍了《半生缘》,这是她第二次改拍张爱玲女士的著作。一个人人皆知的伤感爱情故事,为了生活奔波,为了爱情迷茫。

男女主人公多年后再次偶遇,也只有那短短的6个字概括所有的时光:我们回不去了!是无奈?是怜惜?是悔恨?是炎凉?都不是,仅仅是现实。

这种张氏所谓的“苍凉的手势”,许鞍华表现的最到位。深夜中忽然醒来,想起那个小酒馆,那6个字,你会不会一夜无眠?

会的,因为这是真实生活。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4)

迈克尔·翁达杰曾说:人们说,生活中丢失的片段,是我们心心念念想找到的东西。

什么是生活中丢失的片段呢?可能就是生活中,我们从未真正注视过的各种版本“小人物”的故事,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动态,才是我们心理投射的最佳载体。

电影《女人四十》是必须要看的许鞍华代表佳作。

在电影里,看不到曲折离奇的情节,却可以感受到非常丰富的生活细节,细致的描绘,让社会另一面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5)

1995年拍摄的《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的性情火爆的主妇孙太阿娥每日奔走于家庭、公司之间的日常生活展开,讲述着一个四十岁女人的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

孙太阿娥是怎样一个人?在老公面前她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在公公(大男子主义)面前,她虽火爆,却也依顺;和婆婆相处融洽,关系和睦;与儿子相处也似朋友,时常倾听感情烦恼;在公司里独当一面,虽然后面会遇到新的年轻貌美的竞争者,业务能力还是不错。

电影里,有三个场景,拍的特别生活。

一幕是阿娥买鱼,鱼贩子告诉她死鱼便宜,活鱼贵,她直接上手将鱼拍死,非要按死鱼的价格买。

一幕是她做鱼,将鱼剁成三段,来回比较,最终将最好的部分放到冰箱冻起来,说下次在吃。

一幕是抢购大米,因为朋友告诉她楼下的超市大米买一送一,一个人挤地铁,费大力气也坚持拎回家,精打细算。

一个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形象跃然在荧幕上。

住在旧楼,破,脏,潮湿的感觉,遇到牌友也会上场想打一把。

这样一个活的热气腾腾的40岁女人,也会在婆婆骤然去世,公公忽患老年痴呆,小姑子远在台湾不管,弟媳不帮衬的情况,一个人在楼顶收衣服时,痛苦大哭:“婆婆我好想你啊,我很累了,我受不了”。

回到家里,一心善待痴呆的公公,工作与生活不能兼顾,身心疲惫。电影外的人也感同身受。

没有虚伪造作,影片展现了最生活的一面,在一日三餐中,在劳累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中,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用最真实的生活感动你!

“你知道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有趣的。”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6)

《女人四十》算是许鞍华的后期代表作,这部电影在当时港片市场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于这部电影中的市井风味的写实以及人物之间家庭儿女的感情,细致含情脉脉,十分引人深思。

《女人四十》镜头下展现了很多小街小巷,亲切。

每一位香港导演应该都将他们对于小巷的记忆释放在了电影中,所以我们才看到了香港胡同里的百家生态。而《女人四十》就是这样百家生态。

《香港电影浮沉录》里面更全面的说出了电影里,它们都不吝啬展示市井生活里的烟火气。普通市民的吃穿住行,黎民百姓的喜怒哀愁,都是这类电影描述的重点;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电影的主题是什么风格是什么,这类港片始终坚持保留一点点积极自信的态度走向结局,说白了,再悲惨再麻烦再倒霉,生活反正最后是能想办法过下去的而且多数时候还过得不错。失恋了?失业了?死人了?没事,痛苦埋在日子里,饭照吃舞照跳。

这也是许鞍华电影里一直传递给观众的香港精神,永远都是那么温情,温暖,温馨。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7)

在《香港电影夜与雾》这本书里,直接明了的指出许鞍华拍电影的优势:她的强项是凭感性的触觉和情怀,寥寥数笔就已传达出微妙而深刻的感情或人物关系。

请看许鞍华这部投资不过一百多万,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没有启用任何大牌明星,没有任何眩目的焦点,一切都是平凡的生活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部拍摄于2008年的电影,在许鞍华所拍电影中,喝彩声最高。天水围这个地方和世界其他任何一个角落,没有什么不同。

影片中的两个家庭在一次偶然中相交。在超市辛苦工作的单身母亲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贵姐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过着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8)

贵姐在那平淡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无私帮助阿婆,淡淡的人情味,让阿婆感动。10元钱的牛肉,一桶油,那一袋冬菇,那未送出去的首饰,一盒月饼,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面前,犹如一家人快乐的过节。

电影中最后那一个温馨过节镜头,流露出平淡生活中温情一面,人世间的冷暖滋味不需多言。潸然泪下之时,心里却是暖暖的。

《香港电影浮沉录》里面说:香港情怀以记录和反映香港百姓悲欢离合或生活变迁为主题,追忆缅怀老一代香港人真诚朴实的邻里关系和守望相助的人情味。

《天水围的日与夜》正好完美的印证了这句话。

许鞍华没有结婚,没有很好的享受过家庭生活,电影就是她的全部生活。而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大导演来看,她说:自己所经历的风光,就是人们在电视中所见,不多不少,每次颁奖典礼完,独自乘计程车回家,吃自己煮的即食面,其实和普通人无分别。

她真的与普通香港人无别吗?不是的,她与普通人最大区别的就是把物质看的极淡,虽荣誉无数,却只租房而居。但她将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把普通人的市井生活拍摄的出神入化,真实动人。

许鞍华的十大电影(从疯劫到女人四十)(9)

电影中的小人物,在迷茫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生活应该是平淡、真实、琐碎的,有波折有顺从,各种小插曲不断,但仍努力生活,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归属。

这种电影带有强烈的本土关怀,以土生土长特色及质朴情感打动观众,意欲彰显香港人「积极、乐观、融通、进取的务实精神」,「港味」十足。

那些热爱电影的人向她致敬,有人说:她的电影中让人感知苍茫时代里一颗柔软却正在有力跳动的心;有人说:用最平静的镜头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思考的却是生存、生命最本质的话题;还有人说:她的电影可以照见她的人格魅力——不求名利,坚久忍耐。那一句句简短的话语,无疑是对她以及她所钟爱的电影事业的最高评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