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其实不是,北京话,俗称“京片子”,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北京的汉语方言,属于官话中的北京官话。北京尖团音不分,儿化音多,还有一些独有词汇。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儿呢?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1)

北京话和普通话区别很小,在基本的语音系统上近无分别,北京话与普通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北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一如其他汉语方言,但这些方言词不被视为标准普通话中可接受的词汇而在非北京地区广泛使用。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2)

有些北京话的方言词很容易理解,如“打这儿”(从这里起)、“放话”(公布消息)、“末了儿”(最后);有些则不易理解,如“白斋”(吃喝不付钱)、“跌份”(丢面子,尴尬的)、“棒槌”(门外汉)和“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是,北京话中“吃、餐、啃 /kʰən/、开、捋 /ly/、填补 /ti̯ɛn bu/”六个词,实际表示的都是“吃”的意思。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3)

北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相声演员侯宝林的《北京话》中车夫与顾客之间的一段有关讨价还价的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北京话中存在广泛的吞音等语流音变的现象(原文称“音节聚变”)。

例如:“不知道” /pu ʈʂʅ tɑʊ̯/在北京话中变为 /pʅ tɑʊ̯/。一些韵母的实际发音(尤其是在快速的语流中)与普通话有别。 北京话的语速比普通话更快,并且讲话含混不清的情景更多。 北京话者说话的音域高于说普通话的人的音域。阴平、阳平调更高,上声的折调更加明显,去声的降调也更加强烈。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4)

但是这并不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只是北京话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北京话中存在一些不被普通话承认的字音异读。例如:“和”作“与、及”一意时,北京话亦读 /xan/(同台湾国语),但此音普通话基本不用。

这些特点使得不少外地人往往在初来乍到时听不清楚或者是听不明白。 对于北京话的语音及词汇系统受到满语及满式汉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也有人提出了商榷。具体来说,前一种观点认为北京话中的轻声及儿化等语音现象是受到了满语或满式汉语的影响而产生或加强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它们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5)

语言特点 :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儿化音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类:

一、 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二、 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去北京旅游的人太多了吗(去北京旅游先了解北京话)(6)

三、 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如光棍儿,老泡儿、窑姐儿、傻冒儿 在北京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对于城门 (东直门、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故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等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

四、 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儿化一般仅对熟人,对生人为表尊敬不儿化。

五、 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例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了解这些北京语言的特点,对于外地去北京旅游的你来说,是不是交流更加畅通无阻了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