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混合梵文起源(佛教混合梵文起源)

佛教混合梵文起源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三十五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静座沉思而悟道。从此以后,他称为觉者,即佛陀,简称为佛。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开始他的弘法活动,直到他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郊的沙罗树下圆寂,其间共四十五年。

佛教混合梵文起源(佛教混合梵文起源)(1)

佛教以反印度的正统宗教 -- 婆罗门教而起家。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四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首陀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前三种姓称为再生族,他们可以参加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能给他们第二次生命,首陀罗称为一生族,他们没有资格参加婆罗门教,婆罗门不能给他们第二次生命。除此以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谁要是看见他们,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以他们出门时往往带着梆子,边走边敲,让人回避。

针对这种情况,佛教提出"众生平等" 的口号,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佛教僧团,这使佛教迅猛发展,很多低种姓人都加入佛教僧团,如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优婆离,原来是个理发匠。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很多是文盲,没有文化。面对这些人,释迦牟尼弘法的时候,不能咬文嚼字,必须通俗化大众化。

佛教混合梵文起源(佛教混合梵文起源)(2)

印度的语言很复杂,很不统一,释迦牟尼弘法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听懂,只能用方言俗语来讲。有人主张用文言文梵语,受到释迦牟尼的严厉批评。释迦牟尼认为使用梵语弘法,会严重脱离群众,使那些想参加佛教僧团的下层人民大众不敢加入,势必影响佛教僧团的发展,所以释迦牟尼非常坚定地主张用方言俗语弘法。这种传统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部派佛教出现以后,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部派佛教的各个部派分布的地区为同,使用的方言也不同,如正量部使用阿巴勃朗姆湿语。说一切有部流行于古印度西北部,当时这里已经普遍使用梵文,所以该部使用梵文。

佛教混合梵文起源(佛教混合梵文起源)(3)

释迦牟尼最初弘法使用何种方言?学术界说法不一,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释迦牟尼的弘法活动,主要在摩揭陀国,所以他使用了摩揭陀方言,这就是巴利文(PāLi)。巴利文并不是纯粹的摩揭陀方言,还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所以有人把巴利文称为半摩揭陀方言。"巴利"一词来源于阿育王石刻铭文中的pāliyāyāni,因在其婆罗蜜文体中,a、ā可以互换,所以paliyāyāni,也可以写成pāliyāyāni,原形是pāliyāya,来源于梵文的paryāya,其意为"必须重诵的经典"。由此可见,巴利文是佛教重要的经典语言,巴利文经典比梵文经典更接近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逝后,弟子们回忆他说过的话也这样做,也是用方言俗语,所以最初的佛典是方言。这样做,局限性很大,因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只能在这个地区使用,其他人不懂,不利于佛教的传播,到公元四世纪,印度已经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就想把原来佛典的方言俗语改写成梵文。改写的时候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佛典中分为偈颂和长行两个部分。偈颂是佛经中的诗体,起提示、总结、综合作用;长行是佛经中的散文体,往往是对偈颂进行解释或者论述。偈颂必须押韵,不像长行那样自由。有的字按方言俗语押韵,按梵文则不押韵。要改写,难度很大,为了回避这个问题,他们把长行部份改写成梵文,偈颂仍然是方言俗语。如普遍流行的《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等梵文本至今还是这种形式。有的佛典虽然把偈颂、长行都改写成梵文。但偈颂部分为了押韵,仍然保留着俗语成分。这种独具特色的梵文、俗语共存形式,称为混合梵文或佛教梵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