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一发千金(成语故事一毫千里)

【出处】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缪以千里’”   【注释】  毫,十分之一厘,比喻极其微小氂,通厘   【释义】  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旁通】   1、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一章)  2、《易经》第六卦,“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3、(《习惯说》清·刘蓉故事),“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4、俗语,不可以道里计   【辨析】   1、君子不器   孔子讲,“君子不器”在《论语》为政篇这个背景之下,可以理解为:能很好为政的君子,他的才能是不局限在任何一个方面的通俗的讲,这样的君子不只是一方面的专家,比如孔子最杰出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能熟练运用六艺的通才   而在《系辞》中,又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不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近乎道的表现那么当时孔子的弟子之中,能真正近乎道的有几人呢?也许颜回算一个可见求道之难而用道来治国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子是这样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2、君子慎始  而按照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君子慎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是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人,他自然就是“慎始”的,也就是说,“慎始”是他在逐步达到君子这个境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再有呢,是否可以理解为,要立志于成为一个君子,从起步开始的每一过程都要严谨慎重(当然不是谨小慎微),因为这是一条“求道”的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超凡入圣”,能不严肃么?每一境界的标准都很严格,每一境界的提高都必须达到标准,差一点都不行而两个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用“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来形容,有时还不一定准确呢   3、“缪”与“谬”   在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取意纺织物紧密缠缚,意思是说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说文》中,缪(音谋)的本意也是一种麻制品;谬,则是狂者之妄言,两者并无联系那为什么现在成语中多用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呢?在古汉语中,有通假字的说法,缪通谬,也算是一种解释   【例证】   1、一毫千里,今多用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成语故事一发千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成语故事一发千金(成语故事一毫千里)

成语故事一发千金

【出处】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缪以千里’。”   【注释】  毫,十分之一厘,比喻极其微小。氂,通厘。   【释义】  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旁通】   1、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经·系辞下传》 第十一章)  2、《易经》第六卦,“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3、(《习惯说》清·刘蓉故事),“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4、俗语,不可以道里计。   【辨析】   1、君子不器。   孔子讲,“君子不器”。在《论语》为政篇这个背景之下,可以理解为:能很好为政的君子,他的才能是不局限在任何一个方面的。通俗的讲,这样的君子不只是一方面的专家,比如孔子最杰出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能熟练运用六艺的通才。   而在《系辞》中,又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不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近乎道的表现。那么当时孔子的弟子之中,能真正近乎道的有几人呢?也许颜回算一个。可见求道之难。而用道来治国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子是这样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2、君子慎始。  而按照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君子慎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是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人,他自然就是“慎始”的,也就是说,“慎始”是他在逐步达到君子这个境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再有呢,是否可以理解为,要立志于成为一个君子,从起步开始的每一过程都要严谨慎重(当然不是谨小慎微),因为这是一条“求道”的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超凡入圣”,能不严肃么?每一境界的标准都很严格,每一境界的提高都必须达到标准,差一点都不行。而两个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用“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来形容,有时还不一定准确呢。   3、“缪”与“谬”。   在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取意纺织物紧密缠缚,意思是说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说文》中,缪(音谋)的本意也是一种麻制品;谬,则是狂者之妄言,两者并无联系。那为什么现在成语中多用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呢?在古汉语中,有通假字的说法,缪通谬,也算是一种解释。   【例证】   1、一毫千里,今多用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