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内经的五方之术及对治的疾病(内经的辨证理论体系)

简述内经的五方之术及对治的疾病(内经的辨证理论体系)(1)

辨证论治不是《内经》的思想,是当代人对《内经》思想的发挥和发展。

我们引申辨证论治的外延,将中医的思辨方法统归之于辨证。

《内经》之辨涵盖了天、地、人、时、病、脉、症等各个方面内容。

1.辨阴阳

阴阳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又是中医学的论理方法,阴阳辨证是《内经》辨证理论的基础,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都以阴阳辨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灵枢·终始》云:“病在上者阳也, 病在下者阴也。”

《灵枢·寿夭刚柔》云:“病有形而不痛者, 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 阴之类也。”

《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 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2.辨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学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和辨证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云:“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灵枢· 本神》云:“ 必审五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 谨而调之也。”

《素问·示从容论》云:“ 诊合微之事, 追阴阳之变, 章五中之情…… 取虚实之要, 定五度之事。”

《素问·调经论篇》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3.辨五行

以五行类万物,与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相联属,是中医学辨证特色。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灵枢·阴阳系日月》:“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4.辨人

《内经》最早论述了人的体形、体质与疾病辨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木形之人, 比于上角, 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 小头, 长面, 大肩背, 直身, 小手足, 好有才, 劳心, 少力, 多优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 感而病生, 足厥阴佗佗然……火形之人, 比于上徵, 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 广引, 锐面小头, 好肩背髀腹, 小手足, 行安地, 疾心,行摇, 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 少信,多虑, 见事明, 好颜, 急心, 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 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阴核核然……土形之人, 比于上宫, 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 圆面, 大头,美肩背, 大腹, 美股胫, 小手足,多肉, 上下相称, 行安地, 举足浮, 安心, 好利人, 不喜权势, 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灵枢·通天》云:“ 凡五人者, 其态不同, 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灵枢·经水》: “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 与其少血多气, 与其皆多血气,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灵枢·寿夭刚柔》云: “人之生也, 有刚有柔,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 有阴有阳。”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 别而以候, 从外知内。”

《灵枢·五变》云:“柔弱者, 必有刚强, 刚强多怒, 柔者易伤。”

5.辨情志

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即喜怒哀乐悲惊恐,五志为神魂魄意志。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6.辨饮食、气味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化。”又云:“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脾、甘,黑当肾、咸。”

7.辨脏腑

脏腑辨证是《内经》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

《素问·调经论篇》说: “帝曰: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 皆生于五藏也。”

《素问·咳论篇》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8.辨经络

经络辨证理论在《内经》已臻完善。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放曰厥阴。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

9.辨六经

六经之辨最早见于《内经》,六经发病与天时季节相应,六经与脏腑相通,与十二经相连。

《素问·脉解》云:“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颓疝少腹肿也。”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10.辨气血

气血辨证是《内经》辨证理论的重要内涵,卫气营血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调经论篇》云: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又云: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岐伯曰: 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灵枢·营卫生会》云: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

《灵枢·五乱》云:“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11.辨色

辨色是《内经》望诊理论的重要内容,五色辨证是《内经》的重要内容。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素问·五脏生成》云:“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焰者死,赤如坏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灵枢·五色》云:“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灵枢·论疾诊尺》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12.辨六淫

六淫是中医病因学的认识方法,源起于《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沦》:“ 因于寒, 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 汗, 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 体若潘炭, 汗出而散。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

泻。”

13.辨脉

辨脉是中医理论的特色内涵,切脉是四诊主要内容之一,《内经》有系统的中医脉学理论。

《素问·玉版论要》云:“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夫脉者, 血之府也,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

《灵枢·逆顺篇》有: “ 脉之盛衰,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从阴阳始。始之有经, 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 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 得一之情, 以知死生。”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灵枢·终始》云: “谷气来也,徐而和。”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独小者病, 独大者病, 独疾者病,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 独寒者病, 独陷下者病 。”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寸口之脉中手短者, 曰头痛。寸口之脉中手长者, 日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 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日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 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 日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 日胁下有积, 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 曰寒热。”

14.辨病

《内经》对病的认识很多,虽然没有给予明确的疾病概念,但辨病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前提,《内经》提出了各种病名、诊断和治疗方法。

《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痈多卧,身热。”

《灵枢·痈疽》云:“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发于膝,名曰 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15.辨症状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在《内经》是辨症论治,《内经》根据症状辨证比比皆是。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素问·咳论篇》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灵枢·海论》云:“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悦息面赤”,“血海有余, 则常想其身大, 佛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满。”

16.辨病位

《内经》非常注意辨病位。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病入舍于肺,各肺痹,发咳上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痈引少腹,令人善怒。”

17.辨病邪传变

病邪传变理论发源于《内经》。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强腰脊痛……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

《灵枢· 病传》云: “ 病先发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痹,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18.辨病势

《内经》论述了大量的疾病发展趋势。《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风成为寒热……久风为飱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19.辨天地运气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五运六气理论是对天人相应理论的说明和应用,天地运气辨证是中华民簇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素问·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灵枢·刺节真邪》云:“ 与天地相应, 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法天则地, 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 随之者若影。”

《素问·解精微论》云:“人气不足, 天气如虚。”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色以应日, 脉以应月……所以远死而近生。”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

20.辨地域、空间

因地辨证、因地制宜是中医学的科学辨证方法,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21.辨时间

时间医学辨证理论在《内经》提出并广泛应用。

《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 必知天地阴阳, 四时经纪。”

《灵枢·五变》云:“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灵枢·四时气》又指出: “四时之气, 各有所长。”《素问·厥论篇》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 “正月、二月, 人气在左……四月五月六月, 人气在右……七月八月九月, 人气在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气在左。”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 至其所生而愈, 至其所下胜而甚, 至其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 又云:“ 病在肝, 愈于夏, 夏不愈, 甚于秋, 秋不死, 持于冬, 起于春, 禁当风。”又云:“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秋得夏脉……死不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 病气衰, 故旦慧;日中人气长, 长则胜邪, 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

22.辨梦

对梦的辨证在《内经》中有许多论述,其科学原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 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欲卧不能眠, 眠而有见。”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 阳盛则梦大火蟠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 甚饱则梦予, 甚饥则梦取;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 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素问·方盛衰论》云:“是以少气之厥, 令人妄梦, 其极至迷。三阳绝, 三阴微, 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 见人斩血借借,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 得其时则梦伏水中, 若有畏恐。肝气虚, 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得其时则梦蟠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灵枢·淫邪发梦》云:“阴气盛, 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 则梦大火而蟠冉; 阴阳俱盛, 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 甚饱则梦予。肝气盛, 则梦怒; 肺气盛, 则梦恐惧、哭泣、飞扬; 心气盛, 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 则梦歌乐, 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 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又云:“厥气客于心, 则梦见丘山烟火; 客于肺, 则梦飞扬, 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 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 则梦见丘陵大泽, 坏屋风雨; 客于肾, 则梦临渊, 没居水中; 客于膀肤,则梦游行;客于胃, 则梦饮食; 客于大肠, 则......”

23.系统全面辨证

《内经》的辨证理论体系非常完善,各种辨证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内经》提倡系统全面的辨证思维。

《素问·方盛衰论》说: “诊有大方, 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 以转神明,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 司八正邪, 别五中部, 按脉动静, 循尺滑涩寒温之意, 视其大小, 合之病能, 逆从以得, 复知病名, 诊可十全, 不失人情。”指出医生一边按一定的常规和步骤仔细诊察病情, 一边认真思考, 只有通过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的全面分析, 最后才能综合得出正确的诊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