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

明月伴君相思泪,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怀乡诗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

古时候,一些文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游学赶考,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因征战在外,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因而漂泊异地,长寄他乡。这种情况下,常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称之为羁旅怀乡诗。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或自己不得志之情。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苦,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感慨以及思乡之情。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3)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大家都熟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4)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我们更是熟知: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抒发自己独居异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5)

唐代杜甫的《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抒发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感。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6)

唐代柳中庸 的《征 人 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7)

怎样认识羁旅怀乡诗?

首先,看题目。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或是"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其次,看注释,做到“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又寄予了何种感情。

再有,主要还是要依据原文,抓住意象或是诗眼、词眼。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8)

羁旅怀乡诗的常见意象有:“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思归” “杜鹃啼血”是羁旅怀乡诗之“四大意象”。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9)

“月”。“月是故乡圆”,月,能引起思亲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乡异常感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明月格外亲;“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月独酌,乡思更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亡国之君更心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沙漠,几十万战士同时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岂能抑制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0)

“鸿雁”。“鸿雁传书”,鸿雁,候鸟,每年秋季南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因此,看到鸿雁,常常能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杜甫的一首《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1)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唐代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2)

“柳”。“折柳赠别”,“柳”“留”谐音,折柳便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李白的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因闻笛声而感发,难于成寐,“折柳曲”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3)

“鹧鸪”。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么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叫声,便是羁旅乡愁的代表。

唐代李群玉的《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4)

“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5)

还有许多意象,如表现“漂泊”之感的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飘蓬;代指书信的双鲤;借指家乡的桑梓:指代离别送行的歌阳关;诗人常借以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的伤心之楼高楼、西楼、小楼、危楼、危栏;代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的关山;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的芭蕉;表凄苦之音的梧桐;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乌鸦 ;常用来象征悲伤感情的猿啼;常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的茅店。 传书的信使青鸟;寄托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沙鸥;见月怀人,望云思友,白云也是这样的一个意象。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6)

羁旅怀乡常见的节令有:人日、 端午、上元 、七夕、社日 、中秋、寒食、重阳、清明、冬至、上巳、除夕等。

隋代薛道衡等他《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7)

唐代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8)

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19)

羁旅怀乡诗写法上的特点:通常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手法。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北宋 王禹偁《村行》);感时生情 (中秋、重阳、春秋、日暮)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托物传情(月、雁、笛、柳等);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的《江城子)。

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0)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便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对写法,即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1)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便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2)

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便是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来表现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可谓人在旅途,失意又无奈。

此外,“想象”“对比”“衬托” “渲染烘托”“细节描写” 等,也是羁旅怀乡诗常用的手法。

了解了羁旅怀乡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古时那些游子旅客的真实情怀,从而让我们认识我们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具有的魅力。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3)

月下思故人抹不掉的泪(明月伴君相思泪)(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