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测宝宝长什么样(人造神童实现量产狂欢)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主人公叫何宜德,三岁时因为他爸拍摄的雪地裸跑视频而爆火,其父何烈胜之后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便开始以鹰父自称。进行神童包装的第一步,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夸大包装。最近更是以一份超级简历震惊众人。简历上面写着,一岁徒步暴走,两岁的时候开始爬紫金山,三岁雪地裸跑,还在嘤嘤学语的阶段,就已经开始了体能训练。到了四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五岁便能开飞机,六岁就给自己写自传了。七岁三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八岁考入南京大学,九岁北京世界机器人大赛获得三次冠军,十岁,一年之内通过二十门自学考试课程,十一岁南京大学毕业,十二岁准备同时攻读硕士和博士。这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

ai预测宝宝长什么样(人造神童实现量产狂欢)(1)

图为神童简历

都说虎毒不食子,那么作为神童的父亲,为何如此不余遗力的将孩子包装成神童,而之后这些父亲一系列的操作,让我们很明显的看到这背后是有利益在推动的,那么到底多大的利益才能让一个父亲把孩子当做工具来营销。这也是我们一直想研究的。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最具发展前景的调查中,儿童培训行业占比60.5%。7 至 13 岁、家庭收入在 3000 元以上人群为培训班主要市场。3 岁以下儿童由于年龄太小基本上不会参加培训班,4~6 岁的小朋友上幼儿园。7~13 岁的小朋友参加培训班的比例明显增长,他们这个年龄正是培养特长或兴趣的年龄,同时他们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又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因此有近 2/3 的小学同学参加培训班。家庭收入越高,孩子参加培训班的比例就越高

在未来5-10年间,国内少儿培训市场将达5000亿元的规模。截止2019年中小学艺术培训市场就已达九百多亿元,而在未来还有更大的生长空间,以每年都会增长30%来算的话,未来的五年很有可能突破3000亿元。

2019年我国光是艺术类培训机构就已达9120多家,还不包括课外辅导类的培训机构

ai预测宝宝长什么样(人造神童实现量产狂欢)(2)

图为艺术类培训机构数据

ai预测宝宝长什么样(人造神童实现量产狂欢)(3)

图为艺术类培训市场规模

我国学龄人口数量庞大,教育消费占到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家庭收入的1/7,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教育支出是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家长们逐渐开始重视起少儿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能培养孩童的许多重要能力、和个性品质。于是各种教育机构有了一个很好的生长土壤,打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噱头进行招生。

一个前景和市场规模如此庞大的市场,足以催生出大量的培训机构。面对这么庞大的市场,就会有人想要走捷径,这里我们不论前面提到的道德对错,来对这种走捷径的商业模式进行一下分析。

第一步:包装产品

产品的包装一般是要体现出特色和卖点,这些注水的经历就是他们最大的特色,因为他们和普通孩童不一样,普通孩童每天上学,与朋友一起玩耍。而神童呢,将普通孩童需要花费好几年才能完成的事,一两年就完成,且不论这个完成度如何,就光这个学习的速度就已经让很多家长羡慕了。神童的简历就是最大的卖点,那些牛逼到不行的人生经历,就足够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但其实你仔细看又会发现全是唬人的成分。

第二步:市场推广

市场推广首先是要找准目标人群,神童这一类的推广,就放在了重视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上。通过上节目、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和报道这些商业化的运作,来进行知名度的提升。进行神童这一特色的强化,让自己在其他的培训机构、商业演讲里面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将神童这一形象牢牢树立在人们心中,来强化刺激家长们购买他们的书和课程。

第三步:割韭菜

利用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心理,出书、开培训班、开公司,来告诉这些家长们,孩子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们便心甘情愿的将孩子送进他们的培训机构,而这些培训机构的价格通常不菲。进行到这一步身为局外人的我们便已经了解了他们的目的,所谓的神童不过是父母包装出来的产品。一边是越来越早熟的孩子,一边是越来越荒唐的大人,催产早熟式的教育,最终不仅不会得到一个神童,反而会失去一个孩子。

ai预测宝宝长什么样(人造神童实现量产狂欢)(4)

图为鹰爸何烈胜接受媒体采访

这样一个完整的“人造神童”产业链,孩子则是其中最核心的一个产品。将产品进行包装和营销,提高知名度,刺激家长们的焦虑,再利用这些家长们的焦虑创办培训机构进行捞钱。这样畸形的产业链,背后是对孩子的童真进行抹杀,被迫成长面对镜头和媒体。我们相信这个时代知识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但过度的进行包装,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去制造早熟的儿童。毁掉的是一个孩子的童年和健全的人格。

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年龄焦虑,所以就有无数的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都抱着出名要趁早的心态来包装自己的孩子,但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天才,都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环境让众多儿童成为批量生产的人造神童,而这背后又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父母将孩子当成一个产品,从小就开始进行包装和打造,不管他的成分如何,一通夸大进行营销和推广。贩卖焦虑吸引关注,刺激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成才心理,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捞金。这些经不起社会审视的神童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孩子们原本拥有创新的思维,拥有诗和蓝天,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不该是父母敛财的工具,不该是这些畸形产业链的核心。鹰爸公众号的那句话说,如果你不能给你的孩子留下财富,就让孩子变成你的财富。放过孩子吧,让孩童回归到孩童本身,他们有自己的星辰和大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