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名人语录(生活是一种狂喜)

《爱默生传》是一本极其精彩的,关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思想传记。

爱默生名人语录(生活是一种狂喜)(1)

也就是说,比起普通传记聚焦于传主生平经历和私生活细节的写法,本书的亮点在于集中展现了爱默生的思想精神。

美国知名传记作家理查德森在完成这本大传时,充分利用了爱默生未发表的个人日记、信件以及讲稿,细致地呈现了这位“美国文明之父”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同时,本书还可以看作是爱默生的一本私人阅读史,理查德森详细地谈及了爱默生阅读过的那些作品和作家们,包括玛丽姑妈、斯塔尔夫人、歌德、梭罗等人,爱默生的思想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最后,本书还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爱默生?

01.其人及其家庭

按照传记的通常写法,《爱默生传》在开头简要勾画了爱默生的出身及其家庭。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出生于1803年,是家中的第四子。

爱默生的父亲威廉·爱默生牧师和妻子露丝共生育了八个孩子。但第一子和第二子相继夭折,因此第三子威廉(生于1801年)实际上是家中的长子,而爱默生则是次子,在他之下,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理查德森在书中写,“爱默生的成长和他早年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与他那些才华出众且雄心勃勃的兄弟凄惨的失败紧密交织在一起。”

虽然家庭中的孩子众多,但实际上在爱默生此后的人生中,他对家庭学习氛围有着温馨的回忆。他们一起上学,一切写信,共同分享书籍,互相寄送钱物。

爱默生的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死于“消耗性消瘦症”,但这次死亡并没给爱默生带来太大的触动,爱默生对父亲缺乏兴趣,他更乐意回忆母亲。

但事实上,爱默生的母亲也并非是他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另有其人。理查德森很快就写到,对爱默生影响最大的一位女性是爱默生的姑妈玛丽·爱默生。

在爱默生30岁以前,他受到的最好的忠告、接受的最大的智力挑战、施加给自己最原始的力量以及最大的关注,均来自玛丽姑妈。而且玛丽姑妈对于爱默生的这种影响从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爱默生在他之后的作品中还将一次次地提及这个名字。

爱默生14岁进入哈佛大学,26岁开始继承父亲衣钵担任牧师,同年与第一任妻子艾伦结婚,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以艾伦的早逝而终结。

爱默生对艾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这段夭折的婚姻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4年之后,爱默生与莉迪安·杰克逊结婚。同时他作为演说家和作家的长达40余年的职业生涯也在这一阶段开启,我们即将与这位激情似火的思想家碰面。

02.一团燃烧的火焰

爱默生曾说,生活是一种狂喜,每个人都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完美地践行了自己的这一思想。

1932年9月,爱默生正式向教会请辞,教会接受了他的申请。随即爱默生写了一首诗:

我不会背叛自己的内心

我绝不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我眼里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我会因此而自由。

1934年,爱默生开始了职业演讲生涯,在他职业生涯较为活跃的40多年里,爱默生一共发表了大约1500次公开演讲。演讲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也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

起初,人们对爱默生的演讲反映比较冷淡,但随着时间推移,爱默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甚至在欧洲也声名鹊起。

爱默生名人语录(生活是一种狂喜)(2)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爱默生不会被负面评价包围。事实上一位研究俄亥俄州学园运动的历史学家声称,“没有哪一位来自东部的文化演讲者能够像爱默生那样遭到如此多的负面评价。”

我们不难想象,爱默生不可能对这些负面评价无动于衷。但作为一位热情似火的思想家,一团燃烧的火焰,爱默生不会将他的热情浪费在所谓的负面评价之上。他的思想有更值得耕耘的土地。

他满含热情地谈论生活,谈论自由,谈论文化。

他说,“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

他说,“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摧毁个性,而是要逐步去除个性中所有的障碍和杂质,只留下纯洁的力量。”

他说,“要想获得自由,只能遵从自己的天赋。”

他说,“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们的视角。要衡量一个人,就看他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世界。”

从这些金句中我们也可以充分领略到爱默生作为演说家的魅力所在。

理查德森说爱默生喜欢演讲,擅长演讲,并把演讲当做使命。

事实确实如此,爱默生曾表示,“对我而言,听众不仅代表着人类,而且也代表着我自己的愿望,那就是要充分、全面和彻底地表达自己,而不是片面和有所保留。”

爱默生演讲事业的成功得益于他源源不绝的哲思,而他的哲思则来源于不断地阅读。

在这本传记中,理查德森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爱默生的阅读史,同时也是他思想的来源。从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爱默生是一位视野广阔的阅读者,他不仅将视线放在身边的美国作家,同时还关注大洋对岸的欧洲作者,甚至爱默生对于亚洲文学也有过研究。

理查德森介绍说,爱默生曾阅读过中国古典著作《四书》,并认真做了笔记。

正因为爱默生对于亚洲文学和宗教的痴迷,他得以凭借一种“同一政治观”使东西双方认同彼此成为可能,也让爱默生能够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尽情探索。

爱默生不断地进行大量的阅读,但他从来没有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容器。他在不断地传达精神独立的理念。

恰如本书译者在后记中说的一样,爱默生要求“做独立的思考者,而不是思想的追随者”。

爱默生告诉我们,“你是书籍的主宰,因此智者可在书中表达自己的信念,但他依旧不会妨碍你自己对书籍的理解。”

这句话呼应了爱默生在1932年做的那首诗,“我绝不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爱默生“因此而自由。”

03.书写自己的圣经

《爱默生传》是一本关于爱默生的大传,但实际上爱默生自己对于传记文学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爱默生曾写过一本《代表人物》的演讲集,书中选取了柏拉图、斯威登堡、蒙田、莎士比亚、拿破仑和歌德六位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哲学家、神秘主义者、怀疑论者、诗人、实利主义者和作家。

爱默生选取这一主题,关心的并不是伟人本身,而是“伟人在我们的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理查德森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

爱默生自己写道,“我们必须书写自己的《圣经》”,必须“不折不扣,始终不渝地践行每一个真理。”

这一点再次体现了爱默生激情似火的一面,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在演说自己的思想,但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也始终在践行自己的思想。

爱默生曾在1842年的日记中写道“这是强健无比、团结一致的灵魂的象征。这是激情燃烧,热情似火的灵魂的象征”,爱默生原本形容的是山火和火山,但事实上,这正是对爱默生自己灵魂和人生的最完美的注解。

在这本《爱默生传》中,理查德森还提及了爱默生与惠特曼的交往。

1855年,文坛新人惠特曼将自己的诗集寄给了爱默生,随即受到了爱默生的大力赞扬。

惠特曼随后说,“我的思想犹如一壶亟待烧开的热水,是爱默生让它翻滚起来。”

正是借助惠特曼与爱默生的交往,理查德森回答了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爱默生?

惠特曼曾建议旁人尽可能多地阅读爱默生的作品,并将其称为“人生成长的最好读物。”为什么怎么说呢?“爱默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给出定论,但没有人比他更能帮助你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个极其漂亮的回答,让我们几乎找不到拒绝爱默生的理由。爱默生可以借助《代表人物》书写他自己的圣经,而我们所有读者则可以借助爱默生来书写我们自己的圣经。

这正是爱默生始终在传递的真理。我们还没忘了,爱默生曾说,“一个人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是随俗浮沉,那他就和死去没什么不同。”

爱默生名人语录(生活是一种狂喜)(3)

进入19世纪60年代之后,爱默生再次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1862年,梭罗去世;1863年,玛丽姑妈去世;1868年,哥哥威廉去世。

与此同时,日益明显的衰老似乎也在暗示着爱默生职业生涯的尽头。

1872年的一个深夜,爱默生的房子失火,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伤亡,爱默生的书籍和书房也完好。

可即便如此,这场大火依旧成了爱默生职业生涯的句号。此后爱默生退出了公众演讲的舞台。一直到10年之后,1882年,79岁的爱默生在家中平静地走向死亡。

爱默生的故事到此为止了吗?

没有。

理查德森说,惠特曼在爱默生身上发现了对文学本身的诠释。惠特曼写道,“文学的价值只能用激情来衡量。这种激情是血与肉的灵魂,他们虽不抛头露面,但却运动不止。”

理查德森认为这是对爱默生极其准确的评价。爱默生留给后人的价值正在于此,他激情似火的灵魂,始终运动不止。以此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书写自己的圣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