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屯堡古村落(旅游文化消逝的屯堡)

真实的屯堡古村落(旅游文化消逝的屯堡)(1)

真实的屯堡古村落(旅游文化消逝的屯堡)(2)

屯堡货郎担

真实的屯堡古村落(旅游文化消逝的屯堡)(3)

过去,屯堡乡村交通不方便,很多乡村是砂石路,无法正常通车。偏僻的山村购物不便,常有人挑了些日常的小件货品上门去交易,这种买卖人在屯堡大家称为货郎或挑货郎担的。

都说天下最好赚的钱是女人和孩子的钱,挑担货郎走村串寨一般喜欢选寒暑假,进村后除了吆喝,还摇动一只小拨浪鼓。当寂静的村中“噔啷当、噔啷当”的声音响成一串,小孩子们的心就被撩拨得心里直痒痒的,货郎还没放稳扁担,一帮孩子便哄围过去了,有的孩子还叫嚷着给大人通风报信。

过去农村经济匮乏,山里孩子难得出一趟远门。走乡串村的货郎一来,除了挑去一些针头线脑、纽扣剪刀、雪花膏、扎头绳等等,还有个别吸引孩子眼球的新奇玩意。由于货品较多,货郎挑的是小箱,箱内被隔板分成许多小格,分门别类装着货物。乍一看,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很多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农村娃眼里就是稀罕货,例如一只上了发条会跳的蛤蟆,都能让孩子们蹲一圈转着,好奇中兴奋大半天。

那些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货郎一来,就像沉静的水潭投进了一颗石子,顿时在喧嚷中变得活泛起来。不消片刻,老太婆、媳妇、姑娘们,从四下里冒出来,攒聚到货郎的担子边挑选自己的心爱之物。屯堡老民谣对当时货郎进村,这样描写到:“货郎货郎几头忙,赚得钱财起大房。卖包大针衲鞋底,卖包小针绣鸳鸯。扯根头绳扎花辫,卖支钢笔写文章……”

货郎的货物不仅现钱交易,也以物易物。穿烂的塑料凉鞋、女人们剪下的头发、猪毛、废铜烂铁、牙膏皮等等都能换物品。孩子们一见货郎到来,便立刻朝家里飞奔而去,把平时积攒下来的旧玩意换糖果吃。货郎们随担挑着一种换给孩子们的小零食叫“薄脆”,是一种用糯米面加了糖做成的入口即化的圆圆的薄如蝉翼的小食物。过去货郎大多来自九溪,因此屯堡有“九溪货郎走四方,一片薄脆把娃诓”的调侃。

货郎们走的村多见的人多,做生意抱定和气生财的宗旨。他们对买主脾气好态度谦和。无论女人们如何千翻捣事,嘴上嫌贵不断调换,货郎都笑咪咪的不烦也不恼。更有那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故意麻闹,货郎担都好声好气的不板脸不犯急。有人问“货郎担不得脾气哦!”旁边那见过世面的精明大嫂黑着脸回一句:“是人哪个不得脾气?笑面大爷,哄你二文钱!”

改革开放后,赶场的小镇商店和超市遍地开花,购物极其方便,货郎担便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拨浪鼓和沿村叫卖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道曾流动在乡间的风景线,不知不觉中淡出了屯堡山里人家的视野。当年围着货郎担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那令人馋涎欲滴的薄脆,也早已不是小时候的味儿。

扎风筝

过去,屯堡人展的言子话中,对风筝多有提及:床底下放风筝---飞不高,林林头放风筝---胡搅蛮缠,矮子放风筝---起手低等等。风筝伴随着屯堡人一代代长大。过去一到阳春三月,每逢赶场,专门卖风筝的摊档总挤满购风筝的大人孩子。

屯堡有专门制作风筝的匠人,在清明节前后赶大场时,除了卖风筝成品,将平时制作好的风筝交予小贩分卖,同时还现场制作,接受孩子们专门订制。屯堡匠人制作风筝主要是三个步骤,即扎、糊、绘。每个制作步骤又有不同的环节、要领和注意事项。

扎,是风筝起飞的基础和关键。屯堡老话“风筝扎不好,鹞子翻起倒”,扎风筝的匠人认为一个风筝的好坏首先要看骨架。扎骨架选用弹性及韧性适中的青竹片。扎即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组装起来,扎制时两边骨架的长短、薄厚、软硬以及受风、泄风的面积都要对称,保证风筝放飞后整体保持平衡。

“扎”风筝之前又细分为劈、刮、晾、扎四道工序。劈即为将制作风筝骨架的竹子按照粗细需求劈好。将竹子劈好后,还要按照需求用篾刀将竹子表面刮干净,刮到所需要的厚度。这一步称为“刮”。刮好的竹片,要放在平整的地方阴干,不能曝晒。这个过程叫“晾”。晾就是让竹坯自然均衡干燥,保证骨架不容易变形。

接下来用竹签搭骨架定型,粘上浆糊把纸粘于骨架上,这道工序叫“糊”。“糊”讲究轻脚轻手,浆糊太少粘不住,太多干过后容易起壳,同样粘不牢。糊纸的工序看起来相对容易,但糊也是决定起放成败的关键。风筝糊好后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皱皱巴巴。过去扎风筝的师傅收学徒,糊风筝时还有口诀:“硬膀糊从两翅先,纸从背后搭向前。膀线两端纸开口,先将稠糊抹外缘。”

制作风筝的最后一道工序叫“绘”,所以制作风筝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屯堡风筝讲究颜色鲜艳,与春天姹紫嫣红的景致要相衬。大红加大绿,不怕丑得哭。绘制风筝图案除了有蝴蝶、燕子、金鱼、老鹰,还可按照孩子们的要求,绘上他们喜欢的孙悟空、猪八戒、葫芦娃、哪吒等等。

买风筝的孩子拿到喜爱的风筝后,扎风筝的师傅还要赠送一些易记住的放风筝口诀:“陡线陡,栽跟斗。陡线平,放不成。”师傅收了钱,还不忘嘱咐:“放风筝要靠好弟兄,一人前面猛起跑,一人背后追得凶。”过去屯堡三月,田野里常见三三两两放风筝的孩子们。一人手持放飞线,一人当助手在十几米远的下风处,手持风筝后面中心骨条,迎风站立在风筝的背面或侧面,将风筝举起与肩平。在同一瞬间,助手抛出风筝,放飞者牵动线绳并助跑,二人默契协作。

宋《续博物志》记载说:“今之纸鸾,引线而上,令小儿张望视,以泄内热。”原来小孩子放风筝有助于败火;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也就是说,放风筝对儿童眼睛视力的发展也有好处,可以明目等。

如今,屯堡扎糊风筝的老匠人已歇业,田野里早不见孩子们放风筝的踪影。上了年纪的老屯堡人想起儿时放风筝的场景,会偶尔感叹:“田坝头跑几圈,百病不挨边。”

(来源:黔中早报)

往期回顾

围观

【安顺时政】市领导到全省公务员考试安顺考点巡视

热门

【安顺要闻】第十六届“双阅读”活动启动

精选

【脱贫攻坚】立志打造紫云茶名片 板当镇茶企有绝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