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父母是表兄妹的都有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父子)

原创首发

文|褚延锋

我国文学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座座辉煌的文学高峰,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其中,还有很多著名的父子、父女文学家,他们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个个传奇。

他们都是谁呢?下面我就盘点一下历史上的父子、父女文学家。

王逸和王延寿

王逸,字叔师,东汉著名文学家,所著《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后世学者都非常重视。可以说,屈原的作品能够广为流传并且被广泛的理解,王逸功不可没。

王逸的儿子王延寿,字文考,文学天赋很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其所创作的《鲁灵光殿赋》,文采飞扬,描述了汉代的建筑和壁画,是辞赋史上的名篇。只可惜,王延寿二十多岁时渡湘水溺水而死。

古代名人父母是表兄妹的都有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父子)(1)

三曹

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代表作如《龟虽寿》、《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均脍炙人口,有的入选了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小时候读的启蒙诗中就有曹植的《七步诗》,后世的谢灵运、李白,都把曹植当做偶像,成语“才高八斗”就是用来形容曹植的。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称赞曹植“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清初杰出学者、文学家王士祯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相对于曹操和曹植,曹丕在文学成就上就偏弱了,这和他需要处理政事,无暇吟诗作赋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曹丕在诗、赋、文学等方面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曹丕著有《典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这也是他在中国文化领域做出的最大贡献。

三班

三班指的是东汉时期的班彪、班固、班昭,而出使匈奴的名将班超不在此列。

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幼女班昭,他们偏向史学,但其作品文学价值也很高,班超,是班彪幼子,班固之弟,班昭之兄。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他一方面赞扬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班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不过后来原著大都遗失了,但却是他的儿子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

班固,字孟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父亲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他在世时完成了大半,后受窦宪叛乱牵连入狱而死,其余部分由他的妹妹班昭续写完成。《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它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班昭,字惠班,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自幼受父辈熏陶影响,加之天资聪颖,因此学问广博,是秀外慧中的才女,其兄班固入狱冤死后,她继承父兄遗志,查阅大量史籍,终于完成了《汉书》。

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班昭强调男尊女卑,倡导女性顺从,其写的《女诫》成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尽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女性思想是一种很大的禁锢。

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军事家,其实,班超从小就喜欢读书,广泛阅读典籍,是一个被外交、军事耽误了的文学家,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中的典故都与班超有关。

李璟和李煜

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定都金陵(今南京)的南唐经历了三代国君,却出了两个文学家,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这对父子治国能力不怎么样,文学才能却非常了得。

李璟,字伯玉,南唐第二位皇帝,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喜欢阿谀奉承,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其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谓千古名句。

李璟和冯延巳等人是南唐词坛的开创者,李煜正是在二人引导下称为一代大家。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人称之为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庸君,在文学艺术方面却堪称大家。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一重山》、《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被俘国破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李煜是婉约派的代表性人物,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古代名人父母是表兄妹的都有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父子)(2)

三苏

说起三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苏家父子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而是喜欢到处游玩,直到二十五时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于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来讲,有点晚了,因此,他转而心向文学,把金榜题名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散文、诗歌、词赋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貌,而他被公认为是可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比肩的诗坛巨擘;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开创者。另外,他在绘画、书法、美食、园林艺术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大江东去》,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每一件作品都称得上是千古名篇。

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著名文学家。苏辙的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与父兄相比,虽有不及,但也有其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四川眉山三苏祠有一清代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说的三词客自然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而下联的四大家则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大小晏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词著称于文坛,人们把他父子俩称为“大小晏”。

晏殊,字同叔,从小聪明好学,五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时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参加殿试,和数千名考生同场竞技,毫无惧色,并且很快交卷,受到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由此可见晏殊的才华非同一般人。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佳句广为流传。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婉约派的重要作家。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颖昌府许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的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能动摇人心”。他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情真意切,九曲回肠。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他的小令词在北宋中期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揉合了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词旖旎流俗特性,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晏几道也因此被推上了“宋词小令第一”的位置。

蔡邕和蔡文姬

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贴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连年战乱,原稿没有保存流传下来,均由其女蔡琰,也就是蔡文姬,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后来为避司马昭之讳,改为文姬。同父亲蔡邕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从小就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她不但懂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文学,音乐,书法等。她初时嫁给卫仲道,南匈奴入侵时,被匈奴左贤王所掳,并生育了二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才花重金赎回。《胡笳十八拍》主要就是依据自已的悲惨经历写成的。著有《蔡文姬集》一卷,可惜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胡茄十八拍》和《悲愤诗》。

古代名人父母是表兄妹的都有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父子)(3)

李格非和李清照

李格非,字文叔,苏轼的门生,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李格非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可惜所著之书都已散佚失传。而后人知道他,多半因为他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女儿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南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写词。李清照的词, 人称“易安词“”、“漱玉词”, 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词家一大宗”。 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在那样的年代,因改嫁问题受到了严重的残害,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中华民族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因此才产生了这么多父子、父女文学家,在中国文学璀璨的历史星空中,这些优秀的父子、父女文学家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风采,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