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

吴志菲 余果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1)

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2498期13版

最近,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在京举行。期间,曾出席首次文代会的贺敬之一直关注着会议的进程,并回忆了自己参加文代会的经历和自己的艺术人生。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2)

《作家文摘》副总编辑魏蔚拜访贺老

《南泥湾》传唱开来

1940年4月,贺敬之与三位同学相约到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到了延安,组织上并没有把他们安排在鲁艺,而是安排在徐特立任院长的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贺敬之不满意这样的安排,携带自己在奔赴延安的路上所写的组诗《跃进》赶考鲁艺文学系。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3)

2001年5月,贺敬之在延安鲁艺旧址与当地老乡一起

笔试之后,进入口试阶段。贺敬之记得考官是文学系主任何其芳:“面试时,何其芳就问现实主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什么。这我还能勉强说几句,后来他问我读过什么书。”发榜那天,贺敬之连看都没看,认为自己不会被录取。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录取了。后来他打听到,是何其芳决定录取自己的。何其芳说:“我看了他交来的几篇作品,特别是他的诗,他是很有些诗的感觉的!”

1943年新春佳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需要编排一组节目,慰问陕甘宁边区“生产模范”第三五九旅的全体官兵。鲁艺新秧歌运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安博找到诗人贺敬之,请他创作一首关于南泥湾的歌曲。19岁的贺敬之接到任务的当天便一气呵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南泥湾》歌词。写完歌词,贺敬之找到当时鲁艺的同学马可来帮忙谱曲,马可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南泥湾》很快在广大边区和大后方传唱开来,并走红至今。

《回延安》传遍大江南北

1956年3月,贺敬之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要他出个节目。贺敬之答应大家,表示将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3月9日夜里,贺敬之就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一边流眼泪一边写,写了一夜。结果感冒了,嗓子失声了,唱不出来了,便没有在晚会上唱。后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把这首《回延安》诗稿拿去广播,随后又在《延河》杂志全文发表,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贺敬之意想不到的是,《回延安》这首诗一时传遍大江南北。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酣畅地抒发了自己对延安母亲炽热的赤子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

《白毛女》走红的背后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很快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未参加座谈会的鲁艺文艺工作者的强烈请求下,院长周扬出面请毛泽东来给他们吃点“偏饭”。

毛泽东站在篮球场中央,身穿带补丁的旧军装,脚穿与战士一样的布鞋,面前摆放着一张小桌,开始对鲁艺师生讲话。这次毛泽东关于“小鲁艺”和“大鲁艺”的重要讲话,是对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进一步说明和扩充。当天,贺敬之的位置离毛泽东很近,“我搬个小马扎坐在人群第一排”。“学习了讲话后,我才对‘人民的文艺’‘革命的文艺’(等问题)有了根本的、系统的认识,并且开始自觉地改造自己。‘文艺为什么人?’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实践讲话精神、自我改造的热潮迭起,这时的贺敬之更是积极地投身到下农村、进部队的锻炼中去,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甘露,为他以后诗歌和戏剧的创作风格与写作语言打下基础。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4)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形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白毛仙姑”的传说,通过多种渠道传到了延安,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后来,周扬主张将“白毛女”这一材料创作成剧目,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让当时才20岁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

贺敬之每写完一幕,作曲者就开始谱曲,剧本刻成蜡纸油印,导演和演员试排试演。当地农民观看了彩排,哭成了一片。后来,专家们建议结尾处加一场重戏,但由于连夜苦战,身心俱疲的他累倒了,住进医院。这时,由丁毅接过笔杆,写完最后一幕“斗争会”。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时值中共七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也来了……贺敬之这样回忆首演时的盛况:“演出时,我负责拉大幕,我格外注意台下观众的一举一动。当戏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时,我看到毛主席和其他参加七大的中央领导一起起立鼓掌……”现场一片哭声。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5)

周总理与(左二起)王昆、松山树子、田华三位“白毛女”合影

《白毛女》被誉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这部诞生于解放区的文艺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久演不衰。晚年,每次谈及《白毛女》,贺敬之总要反复强调这是“集体创作”,他本人只是其中“普通一兵”。

老文青的不老文情

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贺敬之参加了开幕式。会上,让贺敬之印象深刻的是感觉到文艺力量的强大。“我有幸聆听了郭沫若、茅盾同志的讲话。延安整风时期,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是我们的整风文献。茅盾去过延安,在鲁艺给我们讲过《中国市民文学史》的课,他的作品在延安也有很多人读过。这次文代会上,我还见到了周扬、艾青、赵树理、柳青、何其芳等。在那个时候就感觉革命文艺队伍很强大,有杰出的人才。”这次文代会上,贺敬之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

贺敬之从中宣部副部长、原文化部代部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大部分时间在和疾病作斗争,尽管这样,他还是先后整理出版了《贺敬之诗选》《贺敬之诗书集》《贺敬之文集》,还写了不少回忆性和总结经验的文章,即兴而作的诗歌也不少。

贺敬之回延安第二篇(贺敬之老延安)(6)

贺敬之先生著作选

2015年9月3日,贺敬之佩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登上天安门城楼东观礼台。他感慨道:“回顾往事,最使我心潮难平和深思不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最好诠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