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256节讲解(尽心知性和生知安行)

【六】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贀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 ,《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徐爱接着问先生:“‘尽心知性’为啥是具备‘生知安行’天资悟性的人的事呢?”

阳明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这句比较难懂,“性”,这里指人的本性。“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性,质也──《广雅》”;“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天是性之原,即天理是人本性的来源,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应该遵守特定的秩序下才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作为人类应该有自己该遵守的秩序规则。作为人类的个体,该如何做,上天已经把这种秩序规则放在人的心里。尽心就是按照心中的天理行动。心中充盈良知的时候,外放的行为就是仁义礼智信。

《中庸》中说过‘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诚”: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在《传习录》下篇,对“诚”字有比较详细的解释。阳明先生曾经对人说,只要能做到好好色、恶恶臭,就是圣人。这话听起来觉得很容易,但切身体验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功夫着实是难。比如一个念头涌起之后,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又将善念和恶念夹杂在一起了。只要有了夹杂,就已经不是“诚”了,善能确确实实去喜好,就能做到无念不善;恶能确确实实去厌恶,就能做到无念及恶了。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圣人之学,只是一个“诚”字而已。

“尽心”,是把心全拿出来,毫无保留了;“存心”, 是我有所保留。需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就是这颗心还没做到纯粹,也就是还有未尽之处。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纯度不同,一个没有杂质,一个有杂质。

“知天”就是知道自己的本分。比如你是总经理,你就应该知道总经理该管什么事,所处的行业现在是什么情况,市场具体是什么情况,下边几个部门总监都在干什么,整个公司内部和中下层是什么状态等等,这些是你做总经理的本分,你必须得知道,这是你的本分。如果你做不到本分,后果自然不会太乐观。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就是这个意思。

“事天”就是我们面对天的态度,因为还做不到完全洞悉天理,心中应该有“天威难测”的敬畏之心,就像儿子对待父亲,臣子对待君王一样,态度要恭恭敬敬,把心全放上,才能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修心性的必由之路。

圣人和贤人是有区别的。圣人是完全洞悉天理的,能做到所作所为完全和天理合拍。贤人是还没有完全洞悉天理,对天理还是雾里看花的感觉,多多少少有点不太合拍的。

圣人就像水性特别好的人,下水之后可以像鱼一样,因为对水性非常清楚,在水里自然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就是孔子说的,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能做到任意遨游人世之间,不会感到有任何拘束,不逾矩的状态。

贤人是水性一般的人,游泳池里游的挺好,但对水性的把握程度还没达到完全洞悉的水平,下水的时候,有的时候操作不好,也是要呛水的。所以下水的时候,还是要小心翼翼的,随时保持警惕,提醒自己。这就是贤人和圣人的区别。

“夭寿不贰”,是说天资悟性的确比较平庸,还看不懂天理是什么,想进这个门,就要一心为善,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境遇。“穷通夭寿”这四个字是指两个方向,穷是指四处碰壁,通是指左右逢源,夭是夭折的意思,就是寿命很短,寿自然是指长寿,不管自己的生命长短,不管境遇是顺还是逆,都要坚持为善这颗心,一直把“善”进行下去。随着日积月累的坚持去做,慢慢的就达到一定的修行高度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毕业参加工作,限于你的阅历和认知水平,你对董事长想什么,总经理想什么,是完全不清楚的,甚至对企业为啥这么管理,为啥这么运作,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时候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假以时日,自然就能搞懂上层的思维模式,行业规律等等。

朱子是把事情做倒过来了,等于一个刚毕业的新人,一进公司就要具备总经理的能力,这显然是勉为其难了。

生而知之的层面是已经洞悉天理;学而知之的层面是能看到天理,但看不清楚,雾里看花的状态;困而行之是完全看不到天理的状态。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困而行之的状态。小学一年级水平,天天学习123456,认识生字。但并不知道干嘛要学这些,更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用。心里知道学习这些是有用的,应该坚持下去。

隔了一天,徐爱又来问先生,昨天您说的,我想清楚了,关于“格物”的“物”应该是指“事”,所以“格物”应该是从心上说的。

先生回答说,你说的很对,我们身体是由心主宰的,意念是心发出来的,意念知觉到的就是“物”。

阳明心学中的“物”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物”就是物质,即“独立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阳明心学中的“物”显然远远大于这个范畴。它是指知觉的一个范畴,有点抽象,不是说具体看到的沙发椅子这种具体的东西才是“物”。按照先生的解释,我们展开一下,给老父亲尽孝,尽孝这件事情,就是一个“物”;好好复习考公务员,考公务员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物”,在公司尽职尽责,这个尽职尽责就是一个“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只要没有进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称之为“物”,这一句一定要记住,这是阳明心学最基本的概念。如果“物”的定义没有记牢,后面的内容只会越看越糊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世界没有进入“我”的“意”的,对我而言的意义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自然也就不在“我”修行的范畴。“格物”就是首先不自欺,然后把“事”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公众号:yangmingrushi

传习录256节讲解(尽心知性和生知安行)(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