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

品读邯郸 · 邯郸学步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1)

邯郸学步: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秋水》。该成语告诫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邯郸学步“也是很多外地朋友最熟知的邯郸成语之一。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2)

典故原文:“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片段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3)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区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都十分优美,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学了几天却怎么也学不会,少年心想一定要把原来的走路姿势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的。于是他开始重头学走路,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光了。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如何走路,只好爬回了燕国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4)

邯郸有一座“学步桥”正是因为这个典故而建成的。学步桥,位于邯郸市主城区串城街(邯郸道)北端,前身为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木结构桥,因常年遭水冲,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后费时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并根据庄子《秋水》篇寓言故事,把典故主人公观察学习走路的这座桥叫做学步桥,这一传就是两千年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5)

学步桥旧照

1987年,学步桥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桥的四周也开辟为宽敞的广场,石牌坊、石雕像、石碑,还有与学步桥广场相连的沿河带状公园,形成了一个绿色的赵文化长廊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6)

学步桥现存的桥长32米宽9米高8米,仍按原貌保持七孔拱桥。桥下设有三个大桥孔,桥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三个大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兽头很是威武。桥面两旁各有19块石栏板18根桥栏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7)

桥的规模虽不大,但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民族桥梁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交通不便施工不利两方面的缺陷。

为此,学步桥采用的圆弧拱形式,改变了中国石桥大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这使得石拱高度大大降低,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邯郸历史学步桥(与那座桥的渊源)(8)

没事来学步桥走走,

看看邯郸的历史,

尝尝邯郸的美食,

听听邯郸的故事,

聊聊邯郸的文化

一起感受邯郸这座城市的风韵!

来源:邯郸文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