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

大家记得小学语文课背过的《四时田园杂兴》么: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他写的诗歌平易浅近,让人想到清新安宁的乡村生活。而历史上的范成大,不仅是清新的田园诗人,还曾以一介书生之躯抵挡金兵刀剑,守护了故土的安宁和国家的尊严。

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1)

范成大

北伐的梦想

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出生在1126年的江南吴郡。

1127年四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北宋被金所灭。。

他父亲曾是左奉秘书郎,母亲是北宋名相蔡襄之孙,如果国未破,小范的生活该是衣食无忧的。而在被国家灭亡的阴影深深笼罩的范家,父母的愁容自小便映照在范成大的眼中,他作为长子,在儒生父亲的教育下,十二岁读遍经史,十四岁诗文优秀,心中暗暗怀着保卫家国之志。没过几年,父母相继去世,范家大哥抚养弟妹,坚持读书习文,终于在二十九岁那年考中进士。

那时候,是绍兴二十四年,距离岳飞冤死、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屈辱条约,过去了十三年。

后来,宋孝宗即位,对北伐怀着很大的热情,给朝中范成大、陆游这样的主战派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国内还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文官老范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范成大为人谦和而正直,长于政事,在处州做知州的时候,发现应役制度的弊端,改革创设义役,从实处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大大减轻了国家的人力损耗。还曾及时根据国家经济状况提出罚绢改革。因此在仕途上虽经历诬告被贬官,也在才能逐渐显露之后,受到宋孝宗的重视。

而由青年步入中年的范大人,生活中还是有些许纠结的:白天上班思虑新政查缺补漏,还要应付不停给皇上泼冷水的政敌,下班回家给老友陆游写诗赠答互相打打鸡血。近年的北伐败多胜少,对收复中原的家国梦,老范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直到他44岁那年,接到了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出使金国,修订《隆兴和议》。

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2)

金将惧怕的岳飞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和议的前因

《隆兴和议》,和宋高宗与金签订的《绍兴和议》,有所不同。

签订《绍兴和议》的时候,宋外忧内患,金国占有着极大的武力优势。根据和议条款,南宋向金称臣,缴纳大量岁贡金银绢布,出使文书要写成“奉表”。南宋朝内解除岳飞兵权,构陷忠臣冤死,为的只是这份合约的生效。

这样屈辱的条约和高宗软弱的态度,助长了金国一举灭掉宋的野心。1162年,金主完颜亮再一次大举南侵,谁知这次的宋军在参谋虞允文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大败金军,完颜亮因内乱死在了战场,宋高宗退位,孝宗登基,朝中一时间北伐呼声高涨。

见过大宋打胜仗的孝宗,决定乘胜追击,任用张浚做枢密使,在隆兴元年渡江北伐。可金军虽内乱,武力并不弱,宋的胜利没有持续,北伐符离之战失败。

这时候宋廷主和派又开始泼冷水了,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签订了《隆兴和议》。

因此这个时候,签订和议的宋孝宗就想为大宋争取更多的利益了,可是即位的金世宗对宋还是当“手下败将”看待。两方拉扯权衡之下,宋的赔款由“岁贡”更名为“岁币”,出使文书也改回了“国书”,总算是找回一点大宋的颜面。

可不知是金世宗忘了还是故意为之,受书礼没有更改。这让宋孝宗一直耿耿于怀。

为什么受书礼这么重要呢?从《绍兴和议》中延续下来的受书礼是这样的:

“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史纪事本末》

什么意思呢?就是宋皇帝要从龙椅上下来“降榻受书”

何人何时会这样受书?

臣子接圣旨的时候。

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3)

臣子接圣旨

宋帝降榻受书,虽不跪,在外交上也很屈辱了。更何况,这份和议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一直大宋心心念念想收复的先皇陵寝之地。

可是此时的南宋朝廷,虽然打过胜仗,武力还是远不如金的,如果揪住这些不放,万一金国又打过来招架不住怎么办?

1170年,宋孝宗终于忍不住了,与虞允文商议再三,决定派使臣前去金国,试探一下。

孤独的使臣

此次出使金国是外交活动,然而“弱国无外交”的状态下,怎么试探?国书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孝宗和虞允文想到了一个这样的主意:更改“受书礼”的要求,名不正言不顺且容易激怒金国。不如以孝道为名,在国书上只写要回陵寝之地,受书礼之事口头传达。

孝宗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朝臣的激烈反对,左相陈俊卿不惜用“不敢迎合意指误国事”来形容,然而孝宗还是“不听不听朕不听”。

那谁来出使呢?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使臣下场,历史上就有一个:苏武。前车之鉴,这场出使可能有去无回。

虞允文推荐了心腹李焘。李焘直接就怂了,坚决不去。

于是宋孝宗想起了主战派里一直很淡定,且一直很靠谱的范成大。

虞允文在找范成大之前,想好了许多忽悠的话,可是一句也没用上:范成大听了这个任务,欣然应允。他立即收拾好行李,确认好国书,准备出发。

《宋史》记载了临行前君臣的一段对话:

临行帝谓之曰:“朕以卿气宇不群,亲加选择。闻外议汹汹,官署皆惮行,有诸?”成大对曰:“无故谴使,近于起衅,不执则戮。臣己立候后,为不还计。”——《宋史·列传》

老范说,臣已有对策,且准备好了后事,为回不来做打算啦。

说完他就上车走了,还是那么淡定,像出一场寻常的远门。

老范真的没所谓吗?当然不是。

这场旅途充满危险,行至大宋旧日故土,寥落风餐露宿之中,老范的内心也是百感交集。正值重阳,他写了首词来抒发心中的悲慨: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4)

凛然如《琅琊榜》中的使臣言阙

危险的对峙

袖里藏天书,眼底旧山河,汉家使臣范成大万里孤行,终于到达金国都城燕京。

被金世宗接见之前,范成大偷偷将更改受书礼的笏板写好,藏在腰间。

金世宗按礼在第一天接见来使,使臣老范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大谈宋之孝道,正在金世宗被此次出使内容绕蒙之时,范成大趁其不备从腰间掏出笏板,大声提出受书礼依据,要求更改受书之礼。

金世宗惊呆了:跟我玩阴的?我要是接了就是“降榻受书”,这受书礼不改也得改了,谁给你的勇气敢坑我?

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宋史·列传》

身旁大臣也迅速反应过来,一拥而上要打掉笏板把老范拖出去,箭在弦上,范成大干脆跪立不动,死死护住笏板,世宗不接国书就不起来。

这下轮到金世宗尴尬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况且现在两国关系还行,因为这点事就打?还显得金国小心眼儿。没办法,只推脱说今天让宋使先休息,明天再商议。说完就赶紧走了。

范成大还是跪着不动,坚决让金主受国书。

于是当天金国大殿之外,许多人都看到了一个大宋使臣跪着被架出来,一路抬到驿馆,宋使表情坚毅,双手紧紧护住国书。

丢不丢人?

老范知道,这样的事态,更尴尬的是金国。

金国太子完颜允听后大怒,当天晚上提刀冲进驿馆要杀范成大,刀架在他脖子上,被越王拦下来了。

经过这一番惊心动魄的外(sī)交(bī),范成大终于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虽然最后,金世宗还是没同意更改受书之礼,但两相权衡,他同意了原先国书中归还宋钦宗棺椁的要求,允许了宋孝宗将河南皇陵南迁。

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谁说的(弱国无外交范成大说)(5)

范成大《向蒙垂诲帖》

兵力悬殊,外交总是充满艰辛,范成大排除万难,智斗世宗,声震群臣,刀斧胁身而不退,用生命维护了大宋的尊严。

《宋史》中,也对这次范成大勇敢的出使给出了高度评价:

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宋史·列传》

此次出使,最终安全南归,范成大还在途中考察山川风土,将一路见闻整理成了笔记《揽辔录》,为宋了解金国风土民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归来的范成大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继续在朝堂上发光发热,几经起落,晚年退隐乡村,自号“石湖居士”,种菊花,做好吃的,还写了很多恬淡的田园诗。

然而后人不会忘记,南宋愈加贫弱背景下,慧心铁胆的范大人,为宋金外交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