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

第八篇第19章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三土为垚(yao),三士为壵(zhuang),垚指像山一样高。

兀(wu),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兀”最初与“元”是同一个字,都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指人的头。

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元”字,分化成了两个字。头是人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1)

垚兀结合指非常突出,非常高大,如《白虎通·号》:“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后被用于传说中上古帝王谥号,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史称唐尧,如《论衡·须颂》:“尧亦美谥也。”

据说尧把中国疆土划定为十二州,所以后世常把“尧封”作为中国的代称。

尧也泛指圣人,如:尧天舜日(旧时喻太平盛世)。

尧也指一种草名,相传当初生于尧的厨房,能自己摇动生风,防止食物变质。

尧也是一种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帝尧后代。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尧为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即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尧氏。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2)

则之:这里的之指天,则之就是则天,意为效法于天,也就是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

汉桓谭《新论》:“尧能则天者,贵其能臣舜禹二圣。”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元凯分职,而则天之勋就。”《周书·柳虯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

那么,怎样才算效法于天呢?《道德经.第7章》有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3)

意为:天地之所以能长生而且永久,是因为天地顺应自然而生存,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圣人谦虚谦让退身于别人后面,反而能居前列;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所以反而能保全他自己。

总之,效法于天就是,统治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谋福利。隋代大业元年,隋炀帝为了表示对唐尧的敬意建有则天门,是洛阳紫微城正南门,洛阳的紫微宫,城墙高10米左右,城门为双向三出阙,易守难攻。

武曌曾在则天门登基成为史上唯一位女皇帝,其死后谥号为“则天”,为避其讳,故则天门改名为应天门。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4)

成功:意思是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成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对错,一切都是为了竞争资源。而在人类社会成功还有另外一个衡量维度,即那些通过合法的且符合道德约束的行为到达预期目标的人被称为“成功的人”。

本文的成功指伟大的功绩。

焕:火光也,形声字,从火,奂(huàn)声。奂指盛大、众多,如美轮美奂。火奂结合,指火光,后延伸出光亮、鲜明等意。如焕然一新、容光焕发等。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5)

文章:“文”即“纹”,指“纹路”、“纹样”。“章”本指“屏蔽”,转指“外表”。

“文章”原义指“有纹样的表面”,诸如服装上绣绘的龙凤图样、皮肤上针刺的花卉图案,等等。如《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文章也指指礼乐法度。如《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文章也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

如“千古文章未尽才”、“文章千古事”、“文章憎命达”、“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等。

文章也包含“学问”、“奥秘”等意思,如“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6)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才会这样高大,也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一生多么波澜壮阔啊,老百姓都无法用语言来称颂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乐多么辉煌啊!”

孔子对历代圣王评价最高的就是尧,尧之伟大大在大君、大天、大德、大功和大礼。

这一章不单是极力赞美尧,更是对天道的赞美。要尊崇天道,才有大德、大功和大礼。孔子称赞尧,说他是以天为则的,而尧也像天那样,他的德行的伟大根本没法一一枚举,用言辞来加以赞颂,至于他表现在外面的功业、文章则是人所共知的。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7)

五帝之尧帝

中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被称为“五帝”,他们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颛顼(zhuān xū),姬姓,黄帝之孙,昌意之子。辅佐黄帝长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帝喾(kù),姬姓,名俊,颛顼侄子,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黄帝的曾孙。

帝喾是帝喾部落的首领称号,帝喾部落是夷人的一个分支,与颛顼部落有近亲关系,帝喾后来继承颛顼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

帝喾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帝挚、弃(周朝先祖)、契(商朝先祖)、帝尧之父。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8)

帝尧叫祁放勋,由帝喾和第三个妻子陈锋氏部落的庆都生于伊祈山(今在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境),十三岁,尧受封祁地,十五岁时定都于陶唐(保定市唐县)。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名为“四岳”。

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祁尧小的时候河水覆盖了山西省中部,仅有山地丘陵等适合人类居住,尧帝治水有功而当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后形成了两个大的湖泊,一个已经干涸,另一个就是晋阳湖。

由于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荐举鲧治水,但九年不成。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9)

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们因为不知道四时变化而经常耽误农时。

为了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他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

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

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10)

韩非子《韩非子·五蠹》记载:尧当政后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就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为了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果来人愿意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诽谤木就是华表的前身。

西汉时期的刘德记载,尧经常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论语史鉴儒墨同宗)(11)

帝尧曾去拜访许由和子州支父,请教过后觉得他们都可以托天下,但是,他们都拒绝了。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尧被尊为儒墨之宗。

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尚书》曰:“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篇》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汉武帝曰:“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