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惊风雨 笔成泣鬼神(书写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悲歌)

在湖北省大悟县城关镇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矗立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向西,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座西面刻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徐向前的题词:“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碑座东面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碑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提笔惊风雨 笔成泣鬼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提笔惊风雨 笔成泣鬼神(书写惊天地泣鬼神慷慨悲歌)

提笔惊风雨 笔成泣鬼神

在湖北省大悟县城关镇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矗立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向西,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座西面刻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徐向前的题词:“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碑座东面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碑文:

鄂豫边区,虎踞中原,峥嵘岁月,群雄奋起。为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数十年。

建党初期,董必武、陈潭秋等为边区培训了大批革命骨干,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北伐战争时期,边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大革命失败后,边区相继爆发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其它多处起义。学井冈山办法,建立人民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实行武装割据,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同志领导下,在这里英勇奋战,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广大群众先后协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又坚持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九年,李先念等同志率部先后由河南竹沟南下,会合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武装,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原局指示,高举抗日统一战线旗帜,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使鄂豫边区迅速成为中原抗日的战略基地。一九四一年春,新四军五师建立。在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五师健儿战胜了敌顽夹击和包围封锁的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节节胜利,先后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开创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九四六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部队主力转移宣化店地区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三十余万于鄂豫边区,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反内战斗争。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中原军民同仇敌忾,奋力自卫。三月,党中央派董必武前来慰问。五月上旬,周恩来代表中共邀美、蒋代表到宣化店视察,揭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阴谋,对突围作了战略部署。六月下旬,国民党悍然发动进攻。中原人民子弟兵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突破重围,取得了战略坚持和战略转移的胜利,拉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此后,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紧密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战略反攻,全力支援了南下作战的解放大军,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巨大功勋。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国内外敌人对鄂豫边区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兽蹄所至,尸横遍野,庐舍成墟,惨绝人寰。但是,不论敌人何等凶残,斗争多么艰险,边区军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始终一往无前,浴血奋战。千千万万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有的冲锋陷阵,牺牲于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坚贞不屈,就义于敌人屠刀之下。慷慨悲歌,动天地,泣鬼神。仅以大悟为例,从一九二七年徐海东领导建立农民自卫军起,到新中国诞生,武装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约六万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血点点染江河。我们抚今追昔,当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之丰功伟绩,坚决继承先烈遗志,向着共产主义目标继续奋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湖北省委员会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四年十月五日

碑文历叙鄂豫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旨在激励人们“继承先烈遗志,向着共产主义目标继续奋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影响下,鄂豫边区率先觉醒的志士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培养锻造了一批批革命骨干力量。他们开展农民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发动武装起义,革命的星星之火,越来越旺,渐成燎原之势。

进入土地革命时期,鄂豫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创造了鄂豫边武装割据局面。1930年春,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在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发展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发展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余万,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达20余万人。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进后,边区人民继续坚持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直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到来。

1938年,日军侵入鄂豫边区。身处抗日前沿,鄂豫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高扬抗日旗帜,与敌伪顽三股势力进行斗争。1939年,李先念等先后由河南竹沟南下,会合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武装,进行敌后游击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拥有5万人的正规军和30万民兵,建立了8个专区和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1946年1月到6月,中原军区主力部队数万人被30余万国民党军压缩包围在宣化店及周围狭小地带,缺乏粮弹衣着,危如累卵。6月26日,国民党军悍然发动中原大战,公开挑起全面内战。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胜利实现战略转移,极大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有力配合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反内战斗争。主力部队突围后,鄂豫边区军民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其后又密切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全力支援南下解放军作战,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巨大功勋。

鄂豫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为全局,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仅大悟县“约有10万人参军参战,其中6万余人英勇牺牲”。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2552人,死难群众达14万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