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一本于公明也夫(忠言乃在里闾间)

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励、孙金芳

嘉庆三年,和珅丧妻,发殡于朝阳门外。王公大臣争相为她送殡,由于人数太多,车马拥挤,不能前行。礼亲王昭梿便在途中一农村客店用餐。客店主妇姓苗,她对昭梿说:“观君容止,必非不智者。今和相骄溢已极,祸不旋踵,奈何趋此势利之途以自伤其品也?”昭梿闻言羞愧,就退出了送殡队伍。几年后,这位老妇的话果然应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昭梿感叹,和珅擅权时,多少王公大臣“无不仰其鼻息,视之如泰山之安”,现在看来,“其智反不若一村妇也”。

舍一本于公明也夫(忠言乃在里闾间)(1)

“和相骄溢已极”

  南宋诗人陆游在《识愧》一诗中写道:“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一般来说,群众由于处在实践的第一线、政策的最末端,对于领导干部的评判、人情事理的评析、政策制度的评价,往往感受最具体、看得最清楚、意见最客观。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南宋时,一个卖烧饼的,虽然家徒四壁,但家中有一小低阁,壁贴四诗,是文天祥的墨宝。有懂行的愿拿两贯钞换两幅字。谁知,主人坚决拒绝:“赵家三百年天下,只有这一个官人,岂可轻易把与人耶?” 这说明老百姓对民族英雄始终心存敬意和爱戴。南宋词人周密将这件事写入笔记,并且感叹“公论在野人”。

  一名官员是政绩卓著,还是尸位素餐,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自然会作出符合实际的公论。宋人的《玉壶清话》载,五代十国时,南唐大将边镐率军进攻闽之都城建州(今福建建瓯),“凡所克捷,惟务全活”,当地人称颂他为“边罗汉”。后来边镐率军灭楚,攻克潭州(今湖南湘潭),“诸将欲纵掠,独镐不允,军入其城,巷不改市”,潭州的百姓因此很拥戴他,叫他“边菩萨”。然而,边镐在潭州为官时,“政出多门,绝无威断,惟事僧佛”,人们感到非常失望,又改口叫他“边和尚”。从“边罗汉”“边菩萨”再到“边和尚”,人们对边镐称号的改变,反映出他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变化。

  世界上并不缺少群众的忠言,但忠言通常很逆耳、很刺激,缺少的是善听的耳朵。群众的声音再大,如果领导干部捂着耳朵,或装作熟睡,照样听不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就以曹操自比,认为自己是“泽中蛟龙”,迟早要“终入大海作波涛”。当地人却称之为“王坏种”,深信“只要反腐不放松,定能抓住王怀忠”。如果他能听一听群众心声,是否会早些收敛、收手呢?最起码就不会再糟践曹操的名声了。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习仲勋无论在哪里工作,总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群众也把他看成最知心的朋友,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听。焦裕禄生前爱交四类朋友:热爱劳动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生活困难的人、人穷志不短的人。要听到真话,就应该像习仲勋、焦裕禄那样,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地做老百姓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们不掖不藏、直言不讳地给自己挑挑刺、吹吹风、把把关、打打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