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

一、宗法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

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指父族、母族、妻族。

9.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0.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丧服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 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2.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3.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二、尊卑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2)

(1)室内座位尊卑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车座的尊卑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住地的尊卑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三、忌讳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3)

(1)古人讳言“钱”字

“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2)古人讳言大小便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四、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1)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

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②空字法

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缺笔法

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④改音法

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五、礼俗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4)

(1)五礼 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2)六礼 有两种解释:

①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冠礼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5)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20岁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4)笄(jī)礼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6)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5) 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ì)。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6)跪 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

(7)长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8)跽 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9)箕踞 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样子。

(10)拜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7)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8)

《周礼·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9)

(11)揖 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百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12)执手 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3)寿 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

(14)趋 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15)郊迎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0)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战国策·秦策一》:“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施饮,郊迎三十里。”

(16)万福 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

(17)九宾 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18)朝(cháo) 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19)觐 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则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20)聘

①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如《礼记·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

②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如《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邹)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③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21)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

(22)免胄 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崤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23)祖 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24)斋戒 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需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5)封禅。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1)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山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在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做禅。

(26)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27)牺牲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2)

 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

(28)太牢 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29)少牢 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30)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31)文定 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高考常考礼俗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