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

古代时马是国家军事、交通和农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畜力,历代统治者对这种大型役畜非常重视。它们是代步工具,但它们只吃草就能带着你跑;它们是可爱宠物,但撒开了蹄子就能让你起飞!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唐代马匹买卖的那些事,了解一下唐代老百姓是怎么选“车”的。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1)

众所周知,唐代首都长安有东西两个超级市场,在初唐时所有的买卖行为都只能集中在这两个市场内进行,否则是犯法的。但关于马的交易却并不一直在东西两市,据《长安志》记载,至少在高宗时期,全长安的马都得在安善坊进行买卖:

高宗时并此坊及大业坊之半立中市署,领口马牛驴之肆。然已偏处京城之南,交易者不便,后但出文符于署司而已,货鬻者并移于市。

虽然后来因为偏远被废了,但安善坊的大唐中市根据学术专家的计算,占地面积至少有55.3万平方米,想象一下当时买马的小哥和卖马的老汉得有多热闹。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2)

马行的设置反映了长安城里马匹交易的兴旺。西市中的同行商人的联合组织已有一定的规模,"行头"就是行中的管理者,西市中有一百二十行,所以至少就有一百二十个行业领袖,考虑到古代落后的科技水平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可以想象很多个曾经红极一时的行业,以及他们的领袖曾经那意气风发的样子,比如位于东六排第五列的手雕粪勺界最后一位大师,西五排拐角处的种马推拿助产界话事人等等。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3)

虽然在市场里的交易安全又规范,但只能在东西两市买东西对老百姓还是太不友好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交易的需求条件开始增多,唐代长安民间马匹交易的地点也顺势发生了变化,到了唐中后期交易地点已经不局限在东西两市,甚至不限于马行,城里任何人都可以进行马匹买卖,二手交易被延伸到了寻常百姓身边。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4)

关于马的价格也是受到严格管控的,毕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万一被动机不纯的人哄抬物价,造成交通、农业的混乱,是会造成社会问题的。

大唐的太府寺在长安东市与西市专设有管理团队,包括市令、典事、掌固等多人,他们每天都要巡查市场,给店铺当天的商品定级。

就拿马行打比方,他们每天会按照店内马的质量,把它们分成“精次粗”三等级别,再根据级别标出“上中下”三种不同的价格,可以说即受到官方的把控,又尊重马自身的条件,属于比较对消费者负责的管理方式。

除了限制定价外,官府还管售后,名为“立市券”,内容是买卖双方必须遵守“三日内听悔”,在三天之内如果马出现不健康情况,买方可以悔约退还,如果超过三天则买方不能反悔。这项售后服务是强制的,如果付款后没有“立市卷”,官府发现一个打一个,而且该市场的官吏也会被治罪,这在理论上会减少买卖双方的矛盾和纠纷,还突出了政府管理与公证的责任。

看看,一千年前老百姓买匹马都能三日内退款呢,现在买辆奔驰不管车是好是坏都只能大修,怪不得消费者坐车上哭呢。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5)

虽然唐政府为马匹买卖制定了上述一系列规定,也有效地维持了马价,但在封建王朝不来点特权,那简直对不起“封建”二字。

就像前几年流行过的买藏獒一样,一条藏獒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条体型大、口水多、智商低、脾气差的狗,可能送你你都嫌麻烦不愿意养,但是在有些钱多又爱獒的人眼里,这些都是难得的尤物。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6)

一条憨狗都如此,更何况是一匹骏马呢?对唐长安城中的贵族而言,拥有高档的马是他们财富与地位的体现,因此那些宝马良驹的价格会疯狂上涨。

他们不仅花天价买马,更花重金购买饰品,比如杨贵妃的姐妹们给马尾巴上绑金缕线,对她们来说马跑得快不快根本不重要,只要是活的、会走的、看着贵的,那就是好马。从这一点来看现代的天价跑车让我觉得十分物有所值,至少人家跑的是真的快。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7)

开放的二手马买卖对平民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在《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一个三方争相买马以争取“国家补贴”的故事:

长安有一位郑先生,他的老婆任小姐是个十分精明的人。有一天任小姐突然让郑先生去借六千文钱,郑先生也不多问就借来了,由此可见他平常家庭地位不高。

借来了钱,任小姐又让郑先生去城里买匹马,注意要挑屁股上有瑕疵的马。对于添置马这么大的事,郑先生依然不多问,二话不说就去城里找,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婆的任务。一到市场发现还真有这么一匹左臀有胎记的马,六千文成交后任先生把它牵回了家。通过这笔交易我们也可以推测一下,唐代普通马的价格应该在六千文到九千文之间,不算太贵。

任小姐看他把马牵回来了,立刻又派郑先生出门去把这匹马卖了,并且给郑先生了一个底价“不得低于三万”。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8)

郑先生虽然不明白为啥一匹马能眨眼间价格翻五倍,但听老婆的话总是没错的,于是他就出去卖马,不一会就有个人像发现至宝一般求购此马,开价两万。郑先生一听心想“你这是诚心让我回家挨收拾”,于是咬死三万不放,最终成功以三万元售出。

但郑先生虽然没骨气,但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实在想明白为啥这马能卖出如此高价,于是在他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前几天有一个大人的爱马死了,那个马的臀部有一块胎记,所以为了再续前缘,大人出价六万悬赏他那转世投胎的豪车---臀部有胎记的小马!

原来如此,得知此事后,任小姐英明伟岸的形象在郑先生心目中越发的光辉了,他决定要一辈子跟随自己的老婆,硬硬邦邦地吃掉这碗天赐的软饭。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9)

唐代还有专门负责买卖的中介,名为“牙人”,在唐代人眼里他们并非商人,并且社会地位很低。比如《柳氏婢》中那个被卖了的婢女就曾恶毒地评价过这群可怜的人:

某虽贱人,曾为仆射婢;死则死矣,安能事卖绫绢牙郎乎!

姐,多大仇啊?您本身也是奴婢啊,居然宁死都不愿意伺候一下我牙哥,人家只是干中介的而已啊。

所以说封建王朝时期人民的视野还是比较狭隘,不懂得分析市场需求。因为随着商业的发展,中介这个行业是必不可少的。唐代的牙人们逐渐证明了自己的本事,他们善于鉴定货物质量,能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沟通买卖双方,专门撮合某类商品成交来收取一定比率的佣金。

在这些牙人之中,“马牙”就是指专门从事马匹买卖的中介,据记载曾经有位名叫王生的马牙就靠帮人卖马狠狠捞了一大笔钱: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10)

当年长安有位神医名叫续坤,他医治某将军时获赠了一匹骨相甚奇的马,虽然这马品相不错,但是走路却有点踉跄,神医就委托朋友找到王中介,希望这位专业的马牙能帮他把马卖出去。王中介表示他认识一位监军,最近正在求购品相良好的种马,自己很有信心能卖个好价。神医由于低估了这匹马,压根没给王中介谈价格,只说卖了把钱给他就行。

结果不成想,过了一阵王中介回来后居然拿了十万文给他,他欣喜地返还了一万文作为中介费,和王中介握手告别,差点没给人家做个锦旗,两人的合作在双赢的结果下圆满结束。

但你以为王中介只赚了一万文吗?Nonono,这位道行通天的王中介靠渠道让这匹马进入了皇上的视野,虽然这马走路、跑步都不行,但是皇上却不图这个,他看这马长得和自己心爱的公马很般配,于是花了整整四百万文买下了它。

四百万文,在唐代能买八十万斗米,以米价来换算,相当于人民币六千万。希望那位寻死的柳氏婢不知道这事,要不然很难想象她该如何评价这单笔抽成六千万的中介。

古代买马的讲究(唐代买马那些事)(11)

总之啊,看来唐代家庭想要买一匹马和现代家庭买一辆车的压力是差不多的。普通家庭主要图个功能,富裕家庭大多为了炫耀;官府也强制上“交强险”,生怕老百姓遇到纠纷没有保障;中介通过信息不对等,向客户施展降维打击。

大哥,你还好意思笑人家神医呢?先想想你自己买车的时候加了多少钱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