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

不能忘却的纪念,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

漩口中学是四川省阿坝州的省级重点中学,原在漩口镇,因修水库,2006年才搬迁到映秀镇,总投资6500万元。2008年地震发生时,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有45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这在映秀镇是集体伤亡比例最小的。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是自救、互救和援救的奇迹。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3)

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黄色的菊花,静默花开。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4)

走进漩口中学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偌大的纪念表盘,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5)

艺术家设计制作出这个硕大的被崩裂的白色石雕的“表盘”为艺术造型——《汶川时刻》,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震撼人类的一刻“时间”,永久地凝固在地震中心纪念区——映秀镇。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6)

纪念雕塑西侧,矗立着“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由汉白玉石和花岗岩雕刻而成,墙上铭文记述了这场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奋起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艺术家满怀深情塑造的人物群像生动感人,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从悲壮走向豪迈,重建家园的坚毅决心。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8)

漩口中学损毁严重,灾后重建中,为了铭记、保留这段历史,漩口中学的废墟被作为遗址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也是2009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央周年祭奠仪式会场。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9)

震前我们眼前这些建筑为5层,地震后,5层楼只剩下4层。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0)

导游讲,纪念表盘右下面的废墟里还掩埋着1位老师和18名学生。如今,只能轻轻问候一声,天堂的你们依旧安好。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标语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2)

5层变成3层,可以想象当时地震的威力有多么大多么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3)

崩塌的楼宇,空洞的窗子都透着悲凉和沉重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4)

这面迎风飘扬的鲜艳五星红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5)

叠塌的教学楼,依然感觉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6)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7)

倒塌的残楼断墙,让人辛酸,让人心碎。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8)

在这一片废墟中,楼顶的这面国旗依然飘扬,让人徒生力量和信心。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19)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0)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1)

七一映秀中学(原漩口中学)由共产党员“特殊党费”4654万元全额援建。为铭感党恩,校名更为“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新学校由清华大学建筑院和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担任设计顾问新学校占地44200M2,建筑面积18134.50M2,可容纳学生1200人。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县的藏、羌、回、汉各民族学生,目前全校共23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935人。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2)

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正门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3)

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开门时间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4)

夜幕下的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5)

残疾人通道

七七事变84周年,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能忘却的纪念)(26)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从四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走过的小学生,何尝不是四川的希望和未来。

昨日的汶川不哭,今天用大爱修筑的新映秀镇,早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