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摆脱困境的三个方法(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可能的任务之一

“消解自我”

首先我做一个假设:我是一个“个体化的人”,如果我练习足够长的时间,学习得足够努力,那么最终有一天,我就可以逐渐达到“消解自我”的目标。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个体不能自行消解。

但是,这正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我曾经努力试图摆脱“分离的个体”,在尝试了所有的手段后,我完全地失败了。

一切办法都没有用。

这是因为,我的精神生活是由欲望驱动的,我相信我是一个实体。我,这内在的自我,想去发现极乐或开悟——我想找到、我想开悟、我想快乐。

对此,我已经以世界上所能运用的一般方式探索过它了,对我来说,这些方式仍然是一种寻求,是一种“改良派”的世俗做法,其作用更多是让心念(头脑)的领域安静下来。

所以,我尝试了所有这些事情,得到了一些暂时的缓解,但没有真正的满足感,所以在某个阶段,我转过身来。

心理学摆脱困境的三个方法(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

转向点

谁在寻求快乐、开悟和平静?

所以,当我真的不再试图摆脱这个“分离的个体”,或者真的不再对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不再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而只是转过身,问自己:这个不快乐的、在寻找的、试图让心念宁静、认为心念是一个问题的这个实体,究竟是什么?

我,这个想要快乐、开悟、平静的“鲁伯特”是谁?

这是一个非常决定性的转折点,因为当这细小的声音响起的一刻,“我”就到达了世界上身体及心念的可能性的尽头,“我”开始转过脸来朝向自己。于是,我开始寻找“我”——寻找这个启动所有灵性活动的实体。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存在的。这个寻求“我”的旅程,可以称之为“回家之旅”。

我明白了,在那(转身)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肉体就是我,是这个肉体在认识这世界。

但很快我明白了,不,它不是我。不是这个身体在认识世界,也不是心智在认识世界,是“我”在认识世界,不管这个“我”是谁,它都知道身体、心智和世界。但心智和身体并不知道——我知道我的想法,我知道肉体,但肉体却不知道。你脸上的肌肉并没有在听这些话、耳垂并没有在听这些话;同样,你脑中的思想也听不见,也看不见。

所以,在我的经验中逐渐明晰的是:不是身体和心智在知晓,或者经历。而是身体和心智在被知晓、被经历。

但“我”知道,我知道我是存在的,这就是熟悉的我自己。

“我”知道思想,但“我”不是由思想构成;

“我”知道感觉,但“我”不是由感觉构成。

但是,当我开始寻找这个“我”的时候,我却一辈子都没有找到。

心理学摆脱困境的三个方法(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

不可能的任务之二

“找自己”

如此,我试着找我自己。但最终我发现:我不能在思想中找到自己,我不能在感觉、想象、情感的任何一者中,找到我自己。

开始时,我对自己说:好吧,现在把你的注意力转向你的思想。我自己做了一些小练习——不管在想什么,都要注意你的想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的脚被踩到了,我很容易就注意到了,然后我会让自己关注身体,我发现刺痛的感觉的源头在我的脚。

这很简单吧?接着然后我会给自己说,现在把你的注意力转向觉知到所有这些想法和感觉的那个事物,那就是“我”。是“我”知道这想法,知道这个感觉。所以我就把注意力转向它。

但是,因为我们太过习惯于关注对象,关注思想,关注感觉,关注感知,所以我会在寻找自己时,仍然是在寻找另一个对象。只不过是一种超越性的对象,一个更精微的对象。此时,无论我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都不过是一种非常精微身体层面而已。

在一开始,我会再次朝一个对象走去,然后这个对象会逐渐倒下、消散。然后我喜欢再次冲出去,以某种东西为对象寻找自己。这种寻找的冲动会不断升起,但它注定是徒劳的,它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这个反复的过程,将自动瓦解其自身的努力。

我恰恰是经历了如此的波折才最终发现:把自己当成某种客观对象去寻找,是很荒唐可笑的。

无论你往哪里看,无论你试图怎样寻找到,方向总是错的。就像我现在要你站起来,向自己迈出一步,那么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错的。但即使如此,你永远也没有离开你自己。

因为我已经是我了,我自己离自己太近了,因此,“我”不是任何一种客观对象,所以——找,就一定找不到。

这样,把自己当做一个客观对象的寻求之旅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已经是我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摆脱困境的三个方法(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

我一直是我自己

成为自己,知晓自己

虽然,“我”不能当成客观对象那样去知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能更亲切地知晓。事实上,在我的经验中,这种对自我的知晓已经变得如此的清晰,而这并不是来自具有主客关系的认识过程。

这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就是简单地“是自己”。也就是说,“意识”通过成为它自己的方式来知晓自己。

它一直是它自己(我一直是我自己)。

对此,我从只有瞬间的一瞥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的“一瞥”稳定下来,变得越来越明显——现在我已经非常熟悉我曾经要找的那个东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