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

大家好!请点下关注关山听风:我是一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觅古老民谣的人。

寒食节可不可以扫墓,我国有些地方可以扫墓,但有一些地方则不可以扫墓。比如古楚大地的湖北湖南等地,寒食节就是不能上坟扫墓,而中原地区则可以在寒食节那天上坟祭扫。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1)

现在的清时明青团,实际上来源于古代人寒食冷食

1、有些地方寒食节不可扫墓风俗

古楚之地的农村,把清明扫墓称之为“挂青”,或者“挂白”、“挂纸”等。人们把白纸或者黄纸,剪成的纸串、纸花,有的地方像是纸钱串,有的地方则像葫芦。在上坟祭扫的时候,人们用柴棍、小竹子插在坟头顶上,或者插在坟前、坟地周围。插纸还有一些讲究,比如说一个大家庭,儿子已分家自立门户,家里有几个儿子就要在坟头顶上插几根。有的地方则简便,就将凿出来的纸钱直接挂起来插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流行用五颜六色的塑料纸做成的花,随风飘扬,非常好看。后来人们发现,第二年挂青的时间,这些塑料纸落在坟头上,只是变了颜色,没有腐烂,觉得不太对劲,心里有说不出的一种忌讳。于是,人们又大多改用纸做的花,一样漂亮,一样随风飘扬。只是一场风雨过过后,这些纸花就落在地上,没多久就化为泥土,只有柴棍和小竹竿依然挺立在坟头上。这就是人们想要的结果。

农村俗话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这是比较文雅的说法,还有不太好听的说法:“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民间有一首旧时传唱经典山歌《望郎歌》,其中有一节歌词是这样的:

三月望郎是清明,

家家屋里挂祖坟。

别的祖坟插白纸,

我的祖坟草登林。

(注:草登林,即柴草长得与树林一样高)

词中的意思是说,丈夫长年外出后,多年没有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回家挂青扫坟祭祖。

因此,这些地方只能是在清明节期间“挂青”(亦称挂清),寒食节这一天,忌讳上坟扫墓,除了这寒食节这天不能上坟祭扫外,其他日子是可以上坟祭扫的。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2)

清明上坟清除杂草,打扫卫生,祭拜祖先

但是,这种风俗在某一地域是普遍性的,但从全国来看,有的地区则没有这种说法。前几天,我一位河北邯郸的老友来访,在聊天时,我问他们那里寒食节那天能不能扫墓,他介绍说,他们那儿没有寒食节不能扫墓说法,相反,寒食节那天,他们家乡大多数人上坟扫墓的日子。看来地域不同,民间风俗也有别。也就是说,寒食节和清明节,虽只相差一天,我国民间,有的地方寒食节那天不能扫墓,而有的地方则在寒食节那天扫墓,而清明节那天不用去扫墓。

那么有些地方,为什么说寒食节不能扫墓呢?

2、寒食节的来由和扫墓习俗

寒食节,历史上又称禁烟节、冷节。古代寒食节的时间,一般在在清明节前一、二天,现在民间大为固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在古代,寒食节禁止民间生火,即禁止出现烟火,在节日期间,因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节之前准备好的冷食。

南朝梁国人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上说: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冬节”,即冬至,也就是说,寒食节在距离冬至节之后的一百零五天,按农历推算,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也有的地方把寒食节定在冬至节之后一百零六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古人把寒食节的时间说成是清明节一二天,这就各地过寒食节的不太一样,相隔一天。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3)

介子推母子塑像

古代寒食节禁烟火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荆楚岁时记》引用《琴操》之文:

“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绥作蛇之龙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这里的子绥即子推。

然而,《左传》和《史记》等史料记载中,均未发现有介子推被焚烧这件事。

《荆楚岁时记》的按语说:

《周书·司烜氏》说:“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

如此说来,寒食节属于周朝的一种禁火法令制度,主要原因是周朝北方春季干燥,是发生火灾最多的时候,禁烟火就是为了防止火灾。

东汉时期,周举迁官并州刺史。并州当时管辖的太原、上党等四郡。当时有一个月都不生火的习俗: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周举到任以后,为了革除这一陋习,想出一个“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的办法,去愚昧,启民智,并将寒食的冷食之俗从一个月改为三日。东汉末年,曹操占领并州后,发现并州之民,又恢复了禁火一个月,于是就下《明罚令》,规定民间不得寒食。

至于古代寒食扫墓习俗,史学上多有争论,有人认为,寒食与清明节一样,从周朝开始就有扫墓的习俗,后来将两节合并为一。有人则认为,古代春天扫墓主要在寒食节,清明以游乐为主,如今清明节扫墓是沿袭了寒食节的习俗。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4)

从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诗中可以看出,寒食节和清明节,扫墓之风在唐代时已经非常盛行,两个节日之间并没有区别,已经是一回事了,且古代并没有寒食节忌讳扫墓之说。白居易诗中所描述的是北方寒食节和清明节扫墓的情景。事实上,北方人大多在这天扫祭先茔,这种风俗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依然如此。

也就因为如此,当然与河北邯郸的朋友聊天时,说到南方很多地方寒食节不能扫墓时,他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那里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一般来说,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寒食那天上坟扫墓。

3、为什么有些地方寒食节不可扫墓呢?

现在寒食节不能扫墓的说法,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地区(不是南方所有的地区),通过上一节所讲的寒食节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寒食节的多种变迁,造成不同地区风俗,与历史的一些事件有很大关系。

在东汉的时候,寒食节的禁火的习俗,应该说南北差异并不是很大,可能在山西太原一带,是一个月。其他地方要短一些。这其中的变迁有两个阶段。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5)

曹操塑像

第一阶段是周举迁任并州刺史,改除冷食的旧俗,把一个月变成了三天。后来周举从并州刺史改任冀州刺史,如果冀州一些地方有寒食节禁烟火一个月,肯定也要进行革除。再后来,他被朝廷征拜尚书,又被举荐与东汉名臣仆射黄琼“同心辅政,名重朝廷,左右惮之”。

第二个阶段为东汉末期,并州寒食节禁烟一个月的习俗又有所恢复,曹操占领并州后,干脆利落地一刀切,颁布文禁止民间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这样以来,北方地区也就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就彻底革除了。

但是,东汉末期,群雄割据,后一分为三,即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史称三国时期。后有两晋时期,再就是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国人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此书按时序,记述当时荆楚地区民间流行的节令风俗。当时荆楚地区依然还有寒食节“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的习俗。这个时候,北方地区的寒食节,早就不再有禁火,也不再吃冷食的习俗了。荆楚是指古域,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其范围为今湖北、湖南及其周围一些地区。

也就是说,北方寒食节禁火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消亡,而荆楚地区民间还有“禁火三日”。这种三日之禁,与东汉周举迁任并州刺史,寒食禁火一个月改为三天,应该是一脉相承。

古楚文化中最典型的文化之一就是从上层阶层到民间,巫风傩俗盛行。巫的权力源头就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巫(女人)对火种和保管权,也是当时神权的象征。传统的巫风傩俗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祭祀时,祭品必为热气腾腾的食品。因此,这里里的人对把火看得非常神圣,非常敬畏火的神秘力量。直到现在,湖北、湖南及周边一些地方的农村依然有一种传统,荤菜、米饭类、酒、茶等祭品,不是热的,甚至不冒热气,如果用来祭祀祖先,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6)

古荆楚之地“挂青”习俗

清明扫墓称为“祭扫”,也就是把坟上的柴草砍掉,然后进 行祭祀。在祭祀的时候,按过去的传统做法必须带一块煮熟“刀头”肉,“刀头”就是一块肉中的一大段,或者一小段,也可以是一整块肉。这种“刀头”肉,在祭扫之前,一般都在家中煮熟,然后用鼎罐、锅子之类的餐具,连肉和汤一起装了,带到坟头上去。其间必须要保持是热的,如果冷了就必须重新加热,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也就是因为有这种讲究,如果家里的祖坟太多,为了保证从家里带到坟头上的肉是热的,有的人家宁可提前一两天,将坟头上的柴草砍掉后,择日到坟头祭祀。也就是说,清明扫墓可以把砍青和祭祖分开进行。

由于在历史上,古荆楚之地的寒食禁烟火习俗保持得比较久,而寒食禁火,不只是野外禁火,在家里也不能生火。这样一来,如果在寒食禁火期间上坟祭扫,当然也就不能把祭品加热,也就无法到坟头祭祀祖先。虽然,寒食节禁烟火的习俗,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都自行消亡了,但寒食不能祭扫的习俗,在一些地方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现在,一些农村,依然还有这种说法,一些人依然遵守这种规矩。这里要说明一下,除了古荆楚地区外,南方其他地方,也包括北方少数地方,也有类似的历史原因,形成了寒食节不能上坟祭扫的习俗。

北方地区寒食禁火习俗,早在东汉末年,由官府下令强制解除。这些地方早就没有了禁火习俗,寒食清明也就相差一到两天,两节合二为一,哪天祭扫都是一样。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7)

文明祭扫

让人更觉得有趣的是我国还有一些地方,寒食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而清明节这天则不可扫墓。这就是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出现了变异,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很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国各地,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民俗,即便是现在,一些地方民俗依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4、结束语

春季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但是,经过一个冬季枯草和枯叶还没有腐烂,一旦碰到天干物燥的晴天,一个火星落这些枯草枯叶之中,就会引发火灾,因此,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历史在发展,时代在更迭,但这种自然现象都没有变化,春季始终是山火发生最多的季节。

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火灾对人们的危害性,尤其是对农村的危害性。那时农村房屋大多以茅草盖屋顶为主。山野田原之火的发生会危及农村的住房,同样,农村的住房的火灾也会点燃山野田原之火,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因此,那时就开始实行禁火一个月,既然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就只能吃冷食,寒食。其目的就是防范火灾,既而形成了一种习俗,也因此附会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

春节前为什么不能扫墓(有些地方农村老人说)(8)

文明祭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春季一律不让生火,甚至连家中也不能生火煮饭吃热食。这样的习俗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这种习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情理之中的事。

现在,清明祭扫提倡文明祭扫,防范山火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