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

四川卢比俗称藏洋,是清末到民国期间四川生产,藏区流通的银币。他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有光绪皇帝载湉的半身像,也是唯一有帝王头像的流通银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四川卢比的前世今生。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1)

四川卢比的由来

清代藏族与汉族的交易多以官方大额交易为主,交易货币多用大块银锭。后期在藏地设置官办机构,汉藏民族增进交流,民间交易增加。藏族同胞不喜用铜钱,大块银锭难以均匀分割,货币度量得不到统一。这个时候面额标准的印度卢比乘虚而入,作为普通货币流通,极大地侵害了清朝在藏区的经济统治地位。

早期民间有模仿印度卢比图案,手工制作的藏洋,是为四川卢比的前身。后来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驱逐外国银币的流通,模仿印度卢比的规格和样式设计了四川卢比。光绪二十八(1902)年,令成都造币厂铸造发行专供藏区流通的四川卢比。四川卢比的机制银币正式诞生。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2)

四川卢比的图案和规格

四川卢比正面是光绪皇帝载湉戴帽半身侧面像;背面四周雕花,有“四川省造”四个字,中心部位是一朵八瓣花;矩形内齿排列规整,无细夹齿。

一卢比重三钱二分(11.3克),铸造数量约2500万枚;半卢比一钱六分(5.6克),铸造数量约13万枚;重八分(2.8克)的四分之一卢比铸造数量约12万枚。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3)

四川卢比的生产历史

四川卢比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生产,到民国停铸,总共经历了40多年,期间断续生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1年,出产于成都造币厂。这期间属于清朝阶段,卢比成色高,九成银,币面白亮,图案精致。反面造字的走字底两笔写成,四字中间两竖笔较长。这个阶段铸造数量约1000万枚。

第二阶段1912-1916年,成都造币厂铸造。含银量降至75%,币面较白,长期养成包浆为淡金色,整体做工较精细。造字的走字底三笔写成,四字中间两竖较短并且右上方有片树叶。记录的铸造数量为750万枚。

第三阶段1930-1935年,四川康定造币厂生产。含银量从65%逐渐降低到50%,低成色导致币面呈灰色。做工粗糙,光绪皇帝头像已经走形,并且配饰不齐全,反正大清已经灭亡了,也没人在乎了。这期铸造数量约400万枚。

第四阶段1936-1942年,四川康定造币厂生产。这期间卢比成色从初期五成银到最后一成银,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了。币面颜色从灰色、黄色到红色什么颜色都有,图案粗糙丑陋。铸造数量大概400万枚。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4)

四川卢比民间存世量猜测

一般统计银元数量,都是按每年生产量记录累加,却没有减去损毁数量。制作银元的原材料,白银的存量是有限的,想要铸造发行新的银币,必须回收旧银币熔化,用以提取白银。四川卢比的存世量,肯定不到铸造数量的2500万枚。

人民币开始流通后,藏区同胞要购物交流,需要用自己手中的银元去银行置换人民币。据记载,在历年置换期间,一个银行可回收四川卢比几十万枚。保守估计约有一半卢比都收归国有,不在民间。

藏族同胞热爱佩戴银饰品,很多银元拿来熔了制作成饰品。越是含银高的早期卢比越容易被熔毁,成色低的晚期卢比反而没有提炼必要。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认为四川卢比民间存世量为几百万枚,而且后期低银版占比例不小。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5)

四川卢比的版别

有热爱研究卢比的老师将四川卢比分为了几十个版别,我简单地教大家区分一下。从生产历史来说,第二期的最少,其特征是头像清瘦,头发精细。其次是第一期,然后第三期,第四期。

从图案来分,人像带衣领的常见,无衣领的少见;背后中心花是竖立的常见,横向放置的少见。四字的写法可以分为两竖、两点、八字四等,四字右上可以分有叶和无叶版。人像的辫子可以分为三节、四节和五节辫。

四川四分之一卢比银币(唯一帝王像流通银币)(6)

关于四川卢比就讲到这里,有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留言提问。希望有藏族朋友来解答,熔银币做银饰是不是过去的普遍现象。#收藏##钱币收藏##收藏课堂#

本文由只晒网不打鱼原创。知识见解皆成篇,笔下送你一片天。点赞分享给嘉勉,顺手关注早尝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