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

在山西阳泉,有那么一部分人,我们姑且称之为“伪文人”吧。这些人呢,学没上过几天,书没念过几本,却喜欢附庸风雅,满口之乎者也,大冷的天也摇一把纸折扇,动不动就递一张名片给你,各种头衔写满了正反两面,熠熠生辉,耀眼得很,都可以在兴隆街赁个店面卖帽子了。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

更为糟心的是,这些人每天喝着娘子关的泉水,却干着抹黑娘子关历史文化的勾当。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为了在文史界“独树一帜”,接二连三在各种媒体发文,胡说什么乾隆、光绪《平定州志》中记载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平定娘子关,是“离奇的‘假冒伪造历史史实’重大案件”,是“虚妄之说”。

不惟如此,只要是《阳泉市志》《平定县志》中的相关记载,这些人总要跳出来,打着“百家争鸣”的旗号,横加指责,高唱反调。

伪文人的伪命题

最近,针对《阳泉市志》《平定县志》中“阳泉镇”这一记载,这些人在网上发文挑衅说:“文史概念不能混淆,官方史实必须准确。”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

又说:“根据阳泉党史研究人员宋主任的最新研究发现,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宪法》中,根本没有‘镇’这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相关设置规定。因此,阳泉车站这里根本没有存在过‘镇’,更没有存在过什么‘阳泉镇’。”还说这是阳泉市文史研究领域至今取得的最新成果。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3)

对此,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山西阳泉有人散布谣言,胡说“民国的行政管理层级没有镇这一级”》。

我在文章中说:“从1912年民国初建,到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岛,38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部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宪法’,尽管各部‘宪法’名称不尽相同,但是从来没有一部叫‘国民宪法’。”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4)

又说:“根据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为自治单位,采用县与乡镇二级制,‘县以下为乡镇,乡镇内编制为保甲’。并首次提出‘县为法人,乡镇亦为法人’的新概念,是为新县制。”

这些人见谣言被揭穿,便以退为守,不再提“民国无镇”了,只是死犟“阳泉无镇”:“‘阳泉火车站’业务上属于铁路行业部门管理,属地管理方面这个地方解放前是平定县第一区小阳泉主村的一个属村。没有发现平定县在这个地方直至1947年5月2日解放为止设过‘镇’的明确记载,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平定县治下没有发现存在过‘阳泉镇’这一行政区划,也没有发现哪一个人担任过‘阳泉镇镇长’。”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5)

《阳泉市志》关于“阳泉镇”的记载

这些人应该不知道,志书界有个祖传老规矩,即“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实而不华”。老老实实地记述前人的记载,认认真真地编撰当下的史实,这就是修志的根本原则。

县志是一方地域的大志,高屋建瓴,只抓大事。而且有些大事只能点到,不宜细写。像“阳泉镇镇长”姓甚名谁这样的细枝末节,压根儿就入不了县志、市志。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6)

《平定县志》中关于“阳泉镇”的记载

至于民国时期山西平定治下的“阳泉”,到底是不是“镇”?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平定县志》,还是《阳泉市志》都有明确而肯定的记载。据市、县两级地方志办公室介绍,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严格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修志原则,述而不作,实而不华,“依葫芦画瓢”,一笔一画照录民国时期的相关记载。

那么,前人在“阳泉镇”这一史实上,又有哪些记载呢?民国时期,阳泉的行政建制到底是不是“镇”呢?

阳泉的由来与变迁

为了行文方便,也为了便于外地读者更好地了解“平定”与“阳泉”之间的关系,下面先把“阳泉”的由来与变迁简述一下。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7)

今天的阳泉市街景

阳泉,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部。阳泉在地图上很好找的,先找见山西省省会太原,再找见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这两座城市被一条石太铁路连接起来。地图上那条黑白相间的石太铁路线正中间,有一座最大的城市,就是阳泉市。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8)

山西地图

阳泉盛产煤炭,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有多“新”呢?它至今只有75年的历史,都没你们村戏台下那棵老槐树的年纪大。

别看阳泉建市时间不长,却非常了不起,它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9)

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

今阳泉市区的中心地带,在20世纪初,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乱石滩,古称“沙江口”。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正太线(即石太线)通车至沙江口建立火车站时,因车站临近小阳泉村,故定名为“阳泉站”。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0)

正太铁路阳泉火车站旧照,摄于1920年代

“汽笛一响,黄金万两”,随着阳泉火车站的建立,车站附近的各种饮食、服务业,如德盛源饭馆、福盛澡堂、宝光照相馆、吉庆货栈等渐渐兴起。平定县城和石家庄等地较大的商号也纷纷在阳泉投资建立分号,开店设铺,阳泉很快成为晋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1)

郞静山拍摄的正太铁路照片,载于 1935年《美术生活》杂志

特别是民国五年(1916),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总部由太原迁至阳泉车站附近办公,先后在平定、阳泉等地开办了6座煤矿,同时还在桃河北岸创办了山西省第一家冶金企业保晋铁厂,使得境内的煤铁业得到相应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阳泉经济的繁荣。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2)

保晋铁厂的广告

继保晋公司之后,许多矿商,如建昌、广懋、福昌、全顺等,也乘正太铁路运输之便,纷纷云集阳泉,开凿煤矿。他们有的集资数万,有的筹款几千,开办了许多煤矿。据1935年出版的《中国煤矿》记载,当时“阳泉一带的大小矿井多至三百余座,其资本万元以上的煤矿也不下数十家”。

这样,到上世纪20年代前后,昔日荒无人烟的“沙江口”以阳泉站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面积约1平方公里,街道总长1公里,人口将近1万。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3)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阳泉街景

这个集镇起初由小阳泉村代管,20年代之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镇,设立了行政机关街公所、警察所,以及商会、煤铁行等组织,隶属平定县管辖。

1937年10月26日,日军攻陷娘子关,是年10月30日侵入平定县。1944年夏,日伪县公署由平定县城迁至阳泉镇,从而使阳泉成为日本侵略者控制晋东的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据点。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4)

日伪平定县政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平定县伪政权随之解体,阎锡山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平定县,并派军进驻阳泉。翌年,阎锡山统领的山西省政府设第二行政督察区,其机构就驻在阳泉镇,管辖着平定、盂县等7个县。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5)

阳泉市委、市政府旧址

1947年5月2日,阳泉镇获得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第一个解放的城市。是年5月4日,阳泉正式建制为市,成为我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阳泉镇”

城镇,是指一定人群的聚落形态。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可以分为县级以上城镇和县级以下城镇两类。在通俗的行文和言语表达中,人们一般称县级以上城镇为城市,称县级以下城镇为镇。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6)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阳泉街景

对于一个聚落是否属于县级以上城镇,比较容易确定。只要有县级以上行政机构驻扎于此,即可确定这个聚落属于县级以上城镇。

而确定一个聚落是否属于镇,则相对复杂。民国初期,冠以“镇”名的地理实体广泛存在,方志资料中也常见“某某镇”的记载,比如山西襄垣县的东周镇、榆林镇等等,此时的县以下各乡镇区域,并不是自治主体,不具法人地位,其区域划分一直以自然调整为主,政府当局未有明文规定。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7)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阳泉街景

但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对县、区、乡镇、保甲各级地方组织进行了广泛建立和调整,特别是1939年9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明确规定 “县以下为乡(镇),乡(镇)内之编制为保甲。”并首次提出“县为法人,乡镇亦为法人”的新概念,是为新县制。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8)

民国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

就阳泉而言,早在20年代,阳泉就已经成为一个商业重镇,商业行业有银铜首饰加工、煤铁货栈、杂货、制鞋、旅店、饮食、澡堂、理发、照相、粮油、糕点食品、药材、百货、绸缎等十几个,并于民国21年(1932)前后产生了商会和19个同业公会。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19)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泉的商业网点

1937年抗战前夕,阳泉镇上站、下站主要商号计有158家。其时,平定县有商户278户,盂县有183户。抗战期间,境内商业受到一定破坏,有所萎缩。1945年日本投降后,幸存下来的商户,阳泉镇有85户,平定县41户,盂县63户,阳泉成为当地第一大商业重镇。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0)

阳泉保晋铁厂

就人口规模来说,据《阳泉市志》《平定县志》记载,1947年5月建市时,仅市区的临时登记人口总数就达10562人,如果在加上附近村庄的常住人口,人口将近2万。

1万多的城镇人口,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1)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泉街头的商业网点

据民国9年(1920)《解县志》记载,全县人口为56441人,县城人口为3671人;另据民国18年(1929)《新绛县志》,当时全县为111953人,新绛的城市人口为7470人。

“金太谷,银祁县,花不完钱的平遥县”,在山西历史上,晋中是最繁华富庶的地方。据民国《太谷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太谷全县有115224人,其中县城人口为近1万人。”1935年,平遥全县236168人,城市人口大约2万人左右;祁县全县为122070人,城市人口大约为l万人左右。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阳泉火车站

从1906年正太线(即石太线)通车在阳泉设立火车站开始算起,至1947年阳泉解放,阳泉也不过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无论是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乃至政治、军事方面的地位,都远远超过山西境内大多数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县城。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3)

当时在阳泉火车站运输煤炭的人们

所以说,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阳泉站对内对外的市政、商务、社会治安的管理,已绝非一个街公所能承担,升格为“镇”级建制,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方面,当时的文献资料也有明确的记载。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8页明确记载:“【阳泉镇】:在山西平定县西北十五里。为正太铁路中心枢纽,每日有专车开往石家庄。县境盛产煤铁,以此为总汇。商业繁盛。”

1950年山西阳泉(有人跟阳泉市志对着干)(24)

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阳泉镇”的记载

1947年5月7日的《晋绥日报》题为《正太战役我军以席卷之势解放寿阳及阳泉矿区》一文记有:“据新华社正太前线四、五两日急电:晋察冀人民解放军向正太线中段挺进,以席卷之势扫清阳泉及盂县、寿阳间广大地区,解放阳泉重镇及寿阳城,完全控制正太路中段。”

同日的《新华日报·太行版》载《晋察冀部队我克阳泉寿阳》,文中记载:“晋察冀人民解放军于二十九、三十两日,乘胜扫清阳泉外围据点后,于二日十八时一举解放山西阳泉重镇。”(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