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以"仁政"学说为核心,以"性善"论为前提,建构了通过"尽心"、"养性"而达到"天人合诚"的心性学说体系,使孔子首创的先秦儒家哲学蔚然可观,趋于成熟。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1)

一、民贵君轻的仁政学说

在政治哲学领域,孟子将孔子的"为政以德"系统化,提出了"民贵君轻"、"保民而王"、"为政施仁"和"制民之产"等一系列著名论点,使春秋民本思潮和孔子爱人主张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一)从"民为本"到"民为贵"

随着三代礼乐文化的人道脱魅和上古巫史传统的理性去魔,国家政治开始步入世俗化轨道。这一社会转型,使开明人土逐渐意识到民众对国家政治的根本作用,将国家的兴亡和君王的成败全都押到了民众身上,民心向背和民生甘苦成了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心理基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具体说来,民众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天子得天下 、诸侯获封国的政权获得过程。没有民众的牺牲和拥藏,天子不过孤家寡人,很难夺得江山社稷。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包括了"得天下"、"得其民"、"得其心"和"得道"等四重推理

(二)"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

让天下民众顺从和臣服的治国方略又分两类,即"以德服人"的"王道"与"以力服人"的"霸道"。

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其理由是,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政治革命旨在好仁爱民,铲除失去民心的夏桀与商纣,救民于水火;而诸侯各国间的争霸战争却是为了扩张士地,占领城池,陷民于杀戮。视强权争战为罪大恶极,这不仅抒发了孟子的道德义愤,而且也间接地表达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极端渴望。

但是对于嗜杀成性的强权真理和争霸逻辑来说,孟子的王道理想和仁政构想显得软弱无力。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2)

(三)"大人之事"与"小人之事"

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劳动社会分工。他认为,要使民众安居,百工乐业,必须使天下劳动者建立分工合作关系、统治和被统治关系。

在这里,大人与小人的区分是事理上的职业差别,不是伦理上的人格分品。"大人之事"属脑力劳动,从事行政管理;而"小人之事"属体力劳动,从事耕作、渔猎和各种手工生产。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财富创造的艰难性,人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客观必然的。怎样化解利益冲突,避免整个社会陷入无休止的利益征战,这是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事业、公共事业等管理活动的永恒话题。

显而易见,崇尚利益不仅无法化解利益冲突,只能加剧利益之间的矛盾对抗。只有基于周密的社会分工和公正的利益分配等制度文明及其设施,利用道德价值规范,才有可能协调好不同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孟子的义利之辨,首先是对士大夫国家管理者讲的,因为这些人拥有强权,在利益冲突中始终处于强势,占据有利地位。其次是从人伦关系上讲的,君臣之间的合作关系,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兄弟之间的慈爱关系,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利害关系,用利益原则去协调,必须运用伦理道德来维系。

仁义准则对利益冲突的道德介入,势必引发道义与利益之间的二难困境,迫使人在道义与利益,甚其至道义与生命之间作出抉择。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一样,都是在不可兼得的境域中进行的价值选择,属于境遇伦理学的特殊范畴,不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总是力求营造"兼得"或"双赢"的自由选择空间,以减少"舍生"和"杀身"之类道德悲剧的发生频率。

(四)"制民之产"和"与民同乐"

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主张是"得民而王"。

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稳定和富足的经济利益保障。

但这只是仁政的经济利益保障和物质生活基础。在食色层面,人与禽兽差别很小,如果没有道德教化,人道就有可能跌落到禽兽中去。

所以,孟子主张“与民同乐”。在春秋以前,接受学校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参与礼乐祭祀是天子的恩赐。到战国中期,礼乐教化逐步普及,成为雅俗文化的共享资源。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3)

二、良知良能的性善理论

任何一种政治理想和管理学说,都立足于某种对人心和人性的价值判断。近现代的政治实践和当代的管理理论,都自觉地将人性论作为其逻辑前提。就此而言,孟子是—位"先知先觉者"。

孟子的性善论,就是他自觉探索政治制度及其管理措施的心性依据,力求使儒家的仁义道德植根于人的心灵世界。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4)

(一)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孟子王道仁政的出发点是孔子讲过的"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孟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无欲害人之心",即"不忍人之心"。

孟子指出∶与嗜杀成性的霸道暴政相比,不忍心残害民众的王道仁政就显得格外有情,难能可贵。那么,如何从"不忍人之心"达到王道仁政呢? 孟子的回答是∶推广恩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突然发现小孩将要掉到井里时,"休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一应急性的同情反应,足以说明人非木石,心性深处本真地存在着向善的可能性。

仁、义、礼、智"四端",就是心性向善的四种道德可能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端"说的提出,使仁二义礼智等儒学道德范畴获得了内在的心理特征,这不仅为伦理规范的教育内化铺平了趋向内圣的价值道路,而且为道德人格的修养境界开拓了逼近外王的事功途径。孟子本人更看重向外扩充与开拓的事功途径。

人的心性都是向善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的本义。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5)

(三)仁义内在与良知良能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孟子的性善及其仁义内在论,实质上是一种潜能理论,即强调人将来便具有成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可能性。这种趋向善良 、追求卓越的潜在可能性,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无须学习就能呈现出来的能力,多属本能性的生理—心理能力;不必处心积虑就可意会的智力,多属灵感化的直觉能力。这两类能力可统称人的自然智能。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表明,"孟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明确把智能分开考察的思想家"。

孟子在智能之前冠以"良"字,意在突出自然智能的出类拔萃性和道德可开发性。自然智能是人类得天独厚的灵性所在。在整个自然界,人的智能水平最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文明的历史发展,都有赖于自然智能的良性开发。因此,孟子十分强调对自然智能的后天开发和境界提升∶

以射箭为喻,百步穿杨的箭艺是由力量和技巧共同形成的。射出百步之外,是力量所达到的限度;射中靶心目标,则凭借技巧的熟练程度。实现人生意义如同射箭,达到终极目标,是圣者的功德情愿;选择起始状态,是智者的谋略技艺。

自然智能的道德开发如同耕耘植物,必须顺从自然法则,不可报苗助长,急功近利。否则,"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天才也会枯死夭折。要使心性从善端扩充到美大,要使自然智能从良序流行到出神入化,就需要有一番"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修养工夫。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6)

三、浩然之气的养心工夫

心性智能的后天扩充和道德修养,是孟子心智哲学里最精彩的思想篇章。

(一)浩然之气的道德培育

心性的道德修养,其最终目的在于为自已营造存心立命的精神家园,以艺术境界弥合夭寿之间的生存裂缝和生死之际的价值鸿沟。所以,孟子的心智修养是其哲学思想的意义归宿,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味道。

春秋战国是士阶层意识觉醒和独立时期,从曾子的"弘毅"到孟子的"尚志",先秦儒家比较成功地界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使命和文教职责。孟子将仁爱视为"人之安宅",把道义看做"人之正路",要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尚志未必得志,履行使命与职责未必能够加官封爵。大丈夫立志履行仁义道德,必须不为名利动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心智沿着道义之路不断扩充和积聚,当达到融摄天地万物的无限境域时,所呈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状态和道德人格气象。浩然之气内外通彻,浑然一体。按照

心志与气质有主次之别,要以心志统率气质,以气质充实躯体。

心志与气质在虚静统一状态中相互摄动,只要持续心志的道义取向,不暴戾气质的自然情状,就可渐入浩然之境。一旦有事情需要处理,既不要期盼功效,也不要忘却道义,更不可妄作非为,拔苗助长。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7)

(二)深造自得的自我完善

要想做到深造自得,其道德前提是放眼宇宙,胸怀天地,让万物兼备于自我。否则,以时遇的得失为标准,以狭隘的小我为中心,就很难心安理得。

在学习中,深造自得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如同流水一样,本末有序,循序渐进。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8)

(三)善信圣神的艺术升华

心性智能经仁义志向的道德扩充,呈现出浩然的精神气象;再经诚明修养的理智疏通,条理粲然,感动天地万物,达到乐善好施、兼善天下的功德品位。至此,孟子哲学思想的理论思路即将"会当凌绝顶",升华到以善成美的艺术极致--道德化的人格之美和境界之美。

孟子的艺术哲学思想及其美学主张,对中国古典美学史影响最大的学术贡献是提出了"气"和"神"两个审美范畴。"

浩然之气"是一种壮美,即阳刚之美、大丈夫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魅力。"善信圣神"属审美标准或艺术尺度,具有普遍的评价意义。无论是诗品 、书品,还是画品、乐品,能够达到神妙境界的定属极品。

用孔子提出的狂猖标准来评价,孟子无疑是先秦儒家中的狂者。他以先知先觉者自居,甚至还这样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吾其谁也!"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9)

尽管历史并没有将平治与统一天下的大任降到这位儒者的肩上,但是,孟子"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进取精神,"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富有人生哲理和启迪意义。他所提出的仁政构想及其性善理论,已成为传统儒学的思想典范,对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他所描述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已成为历代儒者的激励榜样,对中华民族抵抗强暴、战胜灾祸起过积极作用。

孟子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哲6孟子哲学思想)(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