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1)

引言

1951年3月初,湖南衡东县三樟乡,一位名叫彭友胜的老农像往常一样来到乡里赶集。时间临近中午,他感到口渴难耐,便来到乡公所讨一杯水喝。

彭友胜刚刚踏入乡公所,便被悬挂在墙上的一幅彩色画像吸引住了。他觉得画像上的这个人很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间却想不起名字。

突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激动说道:“想到了,这不是我曾经手下的兵,我的润之兄弟吗!”

彭友胜突然大喊大叫,直接惊动了乡的公所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赶紧出来查看。

只见一个老农在这里手舞足蹈着,嘴里嘟囔着什么。走近一听,只见他念念有词说:“润之兄弟,你还好吗?”

见到乡公所的工作人员,老农忍不住问:“你们怎么有润之兄弟的照片,他的照片怎么会挂在这里呢?”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2)

乡公所的工作人员如实告知:“照片上的润之兄就是被乡亲们称作是‘大救星’的毛主席啊!”

听到这里,彭友胜震惊了。自己虽然也久闻毛主席大名,平时也会和村里的人讨论毛主席。他也知道没有毛主席,中国人就不会翻身做主。可大家谁也没有见过毛主席,更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

因此,彭友胜人听到工作人员这么一说疑惑了:润之兄就是毛主席?自己手下的兵如今成为了新中国最高领导人了?

而工作人员听彭友胜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说毛主席是他的手下,也感到不可思议。彭友胜究竟是谁,他和毛主席之间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往事呢?

彭友胜和毛主席的结识

1884年,彭友胜出生于湖南省衡东三樟乡栗子港一个贫苦家庭中。栗子巷西临湘江,和湘潭县隔江相望。

尽管此地山清水秀,却易旱易涝,农田贫瘠,常年几年都没有收获,百姓们生活贫苦。因此,彭友胜从小便学会了上山砍柴、放牛,只年了半年私塾。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3)

1899年,彭友胜决定离开家乡,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寻找新的出路。这一年,他年仅15岁。

离开家乡后,彭友胜做过很多工作,当过几年铁匠。1907年,没了工作的他只能流落街头。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彭友胜得知湖南新军招兵的消息。为了混口饭吃。彭友胜便大胆报名,并如愿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一年,彭友胜23岁。

加入湖南新军后,彭友胜被分配到第49标2营后队当兵。由于他办事谦恭勤勉,为人老实忠厚,没几年便被提拔为副班长。

1909年,革命党人领导了武昌起义。由于清军进行了疯狂反扑,湖北革命军便派人赶到长沙,并请求湖南新军进行增援。

就这样,湖南新军起义部队便并分两路增援,身为第49标第2营代表的彭友胜负责指挥北路。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彭友胜一马当先,率领新军冲锋陷阵,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为了革命功臣。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4)

1911年10月底,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彭友胜正在和战士们坐在营房外面的一颗大樟树下谈天。

毛泽东来到营中,要求加入新军。但负责接收新军的长官拒绝了,原因是没有人担保。而这一幕正好被朱其升看到了。

朱其升非常同情毛泽东的遭遇,便带着他来到彭友胜面前说:“这个伢子也想加入新军。他就交给你了。”

彭友胜借着月光抬头一看,只见对方是一个大约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大号的军装穿在身上还显得有些短,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下巴上的大黑痣格外明显。

没等大家询问,对方便开始自报家门:“我叫毛润之,小名石三伢子,湘潭韶山冲人。今日加入新军,希望各位弟兄们今后多多关照。”

彭友胜听后站起来,拉起毛泽东的手走进营房谁:“来,正好我的上铺还空着人,以后你就睡在上铺,我睡在下铺!”

此时的毛泽东还不满18岁,他是抱着“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志向与长沙湘乡中学告别的。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5)

这次,他是为了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推翻清王朝的同志而来。为了学习军事技术,体验军旅生活,他决定加入湖南新军投笔从戎。

起初,彭友胜还以为毛泽东和自己一样没念过书,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才的决定参军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毛泽东并非等闲之辈。

在部队中,彭友胜和毛泽东等人相处融洽。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军事训练上,他都对毛泽东格外关照。

彭友胜手把手教会毛泽东如何擦拭枪支,怎么学打靶。因此,毛泽东在军事训练上的进步很快

1967年夏,毛泽东接见外国友人时,曾津津乐道地说起这段历史:“辛亥革命之际。我曾背过几天枪,学过什么的立正、稍息,枪法还可以。”

大家休息之余,毛泽东还会给彭友胜和其他士兵讲述《三国演义》等故事,彭友胜每次都听得非常入迷。

平日里,毛泽东喜欢看报读书。部队每个月为大家发放7元饷银,他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书籍和报纸。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6)

一次,毛泽东在用来宣传革命的《湘江日报》上读到一篇有关社会主义文章,便读给彭友胜听。彭友胜听着,两人还一同讨论: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但他们谁都说不清楚。

渐渐地,彭友胜发现毛泽东并非等闲之辈,他不仅能言善辩、文化水平高、博古通今,口才还特别好。不论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出一套道理。

彭友胜虽然是个好强之人,但也不得不对毛泽东刮目相看。只要班里有要事,只要在排班之前,往往都要先听一听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从来也不摆架子,都会尽力辅佐。

心灰意冷回乡务农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一转眼毛泽东已经在彭友胜手下当了半年的列兵。

1912年3月的某天晚上,毛泽东将彭友胜拉到一边说:“副目,我想离开新军继续回到学校读书,你和大家伙儿对我真好。我相信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彭友胜深知毛泽东胸怀大志,如果执意要挽留,恐怕会耽误对方的大好前程,便依依惜别道:“润之,我知道你是有理想和抱负之人,你也不能长时间在这里埋没,我不会为难你......”

彭友胜和全班战士凑钱为他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饯别宴。这些酒菜中,也包括毛泽东最爱的红烧肉。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7)

毛泽东举起酒杯,感谢大家的照顾。彭友胜还将自己攒下的两块银元塞到毛泽东手中,反复叮咛:“一定要多多保重。”

告别军营后,毛泽东在波澜壮阔的社会舞台演绎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角色。他来到湖南省立高等中学读书、去湖南图书馆自修、来到湖南第一师范深造、组织新民学会的、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助理员、主编《湘江评论》、出席中共一大......

当然,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彭友胜,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当兵的这段经历。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说:

“在这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湖北铁匠,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很喜欢他们。”

毛泽东口中所说的“湖南矿工”,便是彭友胜。

毛泽东离开后彭友胜留下来继续当兵。十多年后,彭友胜跟随部队转战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而,一路升为少尉排长。

北伐前夕,广州出版的一张报纸上登载了“毛润之来穗讲学”的消息。彭友胜看到消息后激动说道:“毛润之不就是曾经我手下的列兵吗,想想我们已经有十年没见面了,我见见他去!”

彭友胜特地洗了澡、理了发,换了一身新军装,来到广州农民讲习所。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全神贯注伏案备课,听到门卫的通报,当年的上司便求见他,起身迎接他。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8)

毛泽东亲切地对彭友胜说:“盖三兄,到底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我真是想死你了。”

彭友胜向毛泽东讲述了南征北战、卷入军阀混战后,后来信奉三民主义等事情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一边听着,时而还开怀大笑。

听到最后,毛泽东点了一支香烟,慷慨激昂道:“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可真是不容易,今后这条路还很长。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唤起千百万民众,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争取革命早日成功。”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央委员,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加入国民党,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

毛泽东高屋建瓴,并向彭友胜宣传革命道理。彭友胜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润之,你能说会道,博学多才,我真是佩服你!”

毛泽东陈恳指出:“你肚子里的学问也不少,你也永远是我的师长。我身边这时候正需要人,你就别走了。今后我们今后一起干,今后再也不用分开了!。”

彭友胜思考片刻,脸上面带愧色说:“我只是个大老粗,只懂打打杀杀,干不了舞文弄墨,这些治国安邦的大事。既然留在你身边帮不了什么忙,还不如继续当兵扛枪,也是为国为民谋出路嘛!”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9)

彭友胜和毛泽东告别后,便参加了北伐,先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不仅立下了大功,还被提拔为副连长。

然而,国民党政府内部充满勾心斗角,腐败不堪。就在日军侵占了东三省,甚至妄图吞并全中国之际,蒋家王朝依旧“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看到这些现实,也让他逐渐心灰意冷。

1940年,彭友胜从军营偷偷离开,回到了老家衡东县,并在衡东县吴集粮行当了仓库保管员。一直到1947年左右,他才回到家乡务农。

彭友胜给毛主席写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长期与世隔绝的彭友胜得知毛润之便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后,比其他人更要激动和自豪,他逢人便说:“我曾经和毛主席共事,他还在我手下当过列兵呢!

旁人便问:“你当初怎么没有和毛主席一起干大事呢?”彭友胜长叹了一声:“哎,只怨我当初没长眼睛。要是有先见之明,我一定跟着毛主席一起干大事了。”

1951年春,当地农村土地改革结束。土改组见彭友胜一贫如洗,便将给他家划分为贫农,还给他家分了农具、土地和耕牛。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10)

正所谓饮水要思源,彭友胜反复和女儿和老伴儿唠叨:“等到秋收之后,一定要背上一袋新米,去北京见见毛主席,和他唠叨唠叨。”

最后,彭友胜和老伴儿商议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去北京,先给毛泽东写一封信,先投石问路。3月14日,彭友胜特地买来上好的信封和纸笔,请来当地最有声望的老先生代笔。

在信中,彭友胜介绍了两人在广州一别后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分到土地的喜悦,想要迫切见到毛主席的激动之情。

信的最后,彭友胜还委婉请求毛主席帮忙安排工作,想找份差事干。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如今已经67岁,早已经过了要退休的年纪。

当天下午,彭友胜亲自将这封信投进邮电所的邮箱里。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收到回信。转眼十天半个月、二十天过去了,依旧没有收到回信。

收不到回信,彭友胜彻夜难眠。老伴儿看他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安慰道:“毛主席日理万机。要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哪里有空搭理你。已经将近六七十岁的人,还异想天开要‘吃皇粮’,这不是在难为毛主席吗?”

听了这些,彭友胜心中更加忐忑。一直到清明节过后的第三天,邮递员来到栗子港柴山冲,送来了毛主席的回信。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11)

只见大牛皮纸袋上写着“湘潭县王十万对河柴山冲转彭友胜先生收”这18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彭友胜拿着毛主席亲笔信,双眼含着泪花,只见上面写道:

友胜先生:

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你被划为贫农成分,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那是很好的。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时期也好,因为出外面怕难于找得适宜的工作位置。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不一定能有结果,因程先生或其他同志都和你不相熟,不知道你的历史和近来的情况,连我也是如此,不便向他们提出确定的意见。如果你自己愿意走动一下,可去试一试。去时,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你当副目,我当列兵)一点向他作报告,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

此复,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三月二十一日

收到毛主席的亲笔回信,彭友胜一家人高兴地像过节一样,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中。很快,他便将这封信背的就和《三字经》一样滚瓜烂熟。

每当遇到有人和他打听毛主席在信中说了什么时,他都能一字不漏背个别人听。至于那封信的原件,他用一块红绸布小心翼翼包好,放进衣柜的抽屉中,用一把锁紧紧锁住,不轻易让人看。

毛主席因何求见程星龄

等到他将水稻插入秧田,做完农活后,彭友胜便乘火车直奔长沙。在湖南人民政府门口,彭友胜问警卫员:“请问副主席程星龄住在这里吗,我想要见他!”

卫兵见眼前这些人是个土里土气的乡下老头,便不冷不热回复:“副主席公务繁荣,没有时间会客。”

见对方态度冷淡,彭友胜小心翼翼打开红绸布,将毛主席的亲笔信拿给对方看:“我是有要紧的事情找程副主席,是毛主席让我来的。”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12)

毛主席看过稿件后,赶紧向值班室传达。没几分钟,程星龄便亲自出来迎接。一见面,两人一见如故,十分亲热。

寒暄到最后,程星龄嘱咐秘书:“彭老先生是革命老人,和毛主席曾一同共事。他进一趟城不容易,你这几天就好好陪陪他,先将其送到招待所住下。”

听说此人曾和毛主席共事,大家自然不敢怠慢,将彭友胜安排得妥妥帖帖。在长沙的这段时间里,程星龄曾抽身来招待所探望,两人一同话家常,还亲自陪他看湘剧。

一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彭友胜惦记着家人,归心似箭,便对程星龄说:“程副主席,我在长沙的十多天时间里把我当成上宾,天天让我吃大鱼大肉,但我却没事可干,真是给你们添麻烦。我这次来,主要的是为了请您安排工作,我的家人还等着我的喜讯呢!”

程星龄安慰了彭友胜一番,便提笔给省委统战部写了一封公函,上面写道:请您帮忙安排个工作,家里人还在等我的喜讯呢。”程星龄安慰了老人一番,提笔给省委统战部写了一封公函,大意是:

衡山县三樟乡粟子港(今属衡东县)有一位彭友胜先生,1911年曾和毛主席在湖南新军共过事,属于革命老人。如今年纪大,没文化。不宜安排工作,请你们按照普通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每个月给他们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

(51年湖南老农求见程星龄)(13)

回到家乡后,彭友胜虽然继续回乡务农,但享受着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从1951年6月开始,省委统战部每个月都会为他寄来30元的生活费。

对于毛主席的恩情,彭友胜感激在心。在自家房子的空地上,他栽种了一大片茶叶树,每年都会精心制作几斤上好的茶叶,用上好的茶包缝好,将其邮送北京,从未中断。

收到彭友胜寄来的谷前茶,毛主席常后更是赞不绝口,还将这些茶叶转赠给其他领导人。此外,他还不忘嘱托中央办公厅及时回信,以表谢意。

1969年11月13日,彭友胜再也不能为毛主席种茶了。85岁高龄的他告别了毛主席,告别了人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