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

《中国机长》已经是第5天单日票房逆袭了。

赢在了更真实。

对过程还原苦口婆心,宛如民航安全教育宣传片。

实在是命悬空中,必须专业、必须谨慎、才能维系生命线。

其中一个细节许多人应该还记得。

在危急时刻,杜江扮演的第二机长对着控制中心连呼:

Mayday!

Mayday!

Mayday!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

啥意思?

今天说的这套片,更真实,更惨烈。

也更值得我们留心:

《空中浩劫》

Mayday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

一部空难复盘纪录片。

Cineflix公司制作,2003年9月在加拿大国家地理频道首播,后在144个国家,以26种语言播出。

到现如今,已播到第19季,季季9分 。

哪怕再好评如潮。

这也绝对是一部航空公司打死也不会放上点播库的片子。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3)

Mayday

关于空难,通常都有一个神秘的开头。

1994年7月2日,天气晴朗。全美航空一架飞往北卡罗来纳州的飞机正准备例行降落。

突然,天色异常变得昏暗,一股神秘的力量将飞机往下拉,眼见着离地越来越靠近。

但结果,鲜有好消息。

更多的是,这种再看依然心惊的事故现场。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4)

然后呢?为什么失事?如何善后?

这些问题的答案消失在新闻背后。

Sir不希望它们被消失。

《空中浩劫》可能就是普通人能看到的,对那些“不应该出现”的热搜最完整、最负责的解答。

片名就是警醒。

“Mayday”

如果你刚好是机场工作人员,肯定会被这个词惊出一身冷汗。

它几乎是《空中浩劫》每集正片的触发词。

“Mayday”,国际通用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信号,原出自法语发音。

意为“救我”,求救时必连唤三声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5)

机组人员一旦发出此信号,就说明飞行出现问题。

此时,空难的阴影似乎就掠过机身了。

即便是看了电影,观众也未必能直观地了解,空难意味着什么?

是摔得焦黑、摔得稀碎(甚至不见)的残骸。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6)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7)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8)

是一沓沓尸体摞成的数字。

今年3月,一架埃塞俄比亚航空在起飞6分钟后失踪,后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被发现残骸。

机上149名旅客(其中8名为中国籍),8名机组人员,无人生还。

已经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发生15起民用航空客机失事至死事件,累计556人丧生。

哪怕是小到万分之一的几率,对于亡者的亲属,参与救援的亲历者而言,就是百分百的可怖。

要么0%,要么100%。

一旦发生,指向的就是比悲伤还要残忍的绝望。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9)

碎珍珠

《空中浩劫》就是这样,以“绝望”为素材,讲述了几十年来世界重大航空事故。

通过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依据驾驶舱通话记录和目击者/事故调查员证词,通过飞行模拟和真人扮演的方式,重建、还原空难发生的整个过程。

每点开一集,不知道事情会在什么时候突然恶化,自己会在哪个时候突然紧张。

空难能逃生吗?

萨利机长迫降海面,川航机长高空失压成功返航迫降,加拿大航空无油滑翔安全降落……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0)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1)

无人遇难的奇迹之所以令人振奋,就是因为这些例子。

太太太少。

大部分空难发生,指向的都是一个结局。

而空难最恐怖之处就在于,无理可循

当你坐上飞机,穿梭于云层中,不知道飞行里哪一步出了小纰漏,不自觉间,就被送入死神怀抱。

17年前的7月1日晚,有一架前往西班牙的航班正待起飞,这里头的大部分乘客,都来自夏令营小天才班。

剩下都是散客。

有俩比天才班平均年纪都小的小孩,其中的小女孩圆圆肉脸,可爱得很。

坐在座椅上,她摸着脖子里跟老妈同款但小一号的珍珠项链,一脸期待。

终于要跟老是不着家的老爸见面了。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2)

天才班的同学也一脸兴奋。

他们原本要坐的那架航班在2天前,因为旅行社带错路,全体误机。

能装得下所有人,目的地又合适的飞机,只有这趟了。

十多分钟后,他们的家人宁愿这次继续误机。

当晚近11点,飞机终于起飞,离开莫斯科。

不一会,这架飞机的信号就切到了瑞士天导航管中心。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3)

△ 暂称他为莫斯科机长吧

航管中心其实跟陆地上的交通台有点像,负责各自领空的交通安全,疏导不同飞行层的飞机位置,确保空中航线畅通。

这时候瑞士接线的,是工龄8年的彼得·尼尔森。

他今天上夜班。

本来还有个正职同事跟他一起,因为当晚飞机不多,就翘班打盹去了。

值班室里,只剩尼尔森和一实习生盯着2台雷达显示屏。

莫斯科机长问候声消失不久,一架刚从意大利起飞的客机也进入尼尔森管辖空域(暂且称他为意大利机长)。

并发来请求,为了省油(高层空气更稀薄,空气阻力更少),他们想爬升到距地一万一千公尺的360空层。

尼尔森允许了。

同一空层里,还有莫斯科出发的那趟飞机。

彼时,他们相聚太远,一切安好。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4)

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他感慨今晚事情不多时,来了第三架飞机请求协助降落。

可降落地点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但那边电话又总打不通,尼尔森只好打电话安抚第三架飞机的机长。

三架客机,两台雷达显示屏,尼尔森有点手忙脚乱。

刚回复完降落飞机的呼叫,尼尔森忙转向另一边的雷达显示屏发现,360空层的俩飞机距离越来越近。

于是,他下达了一次死亡呼叫。

他对莫斯科机长说,下降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5)

接着他放下耳机,滑到另一边处理第三台飞机去了。

就在耳机被摘下的瞬间,那一头传来莫斯科机长的吼叫:可TCAS要我们爬升。

TCAS,是每架民航机上都装有的航情警告避撞系统。

它能判断是否有飞机在碰撞航线上,如果有,它会发出警告,并作出防撞指令。

彼时,TCAS向两台飞机做出了相反的指令:它要求莫斯科机长爬升,意大利机长下降。

还有一个更致命的情况。

尼尔森忘了一个小插曲。

大约一小时前,曾有两个技术师傅进来交代,他们一会要维修主雷达,所以雷达显示屏运作会变慢

这也意味着,雷达显示的飞机位置并非实时

等终于把第三台飞机的管理权交出,回到另一个显示屏时,他崩溃了。

两架飞机航线交汇。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6)

这意味着,他此刻的命令,不管是对是错,飞机都会有擦撞。

而他根据延时位置做出的与防撞系统相反的指令,恰恰让两架飞机越来越近。

终于,两架飞机高速插身而过。

意大利机尾将莫斯科机身拦腰切断,在空中挣扎2分钟后坠机。

莫斯科机解体爆炸,机头失去控制。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7)

当晚,瑞士部分地区的居民听见空中传来几声巨响,一片巨大红光闪后,有碎物落地声。

第二天出门才看见,到处都是尸块和飞机残骸。

事故家属里,第一个到现场的,是个中年男人。

坚持要去残骸坠落地寻找的他,不一会,就对着草边一串散落的珍珠项链泣不成声。

他找到了小女儿的项链,却再也找不回一个完整的家。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8)

如果航管中心的尼尔森能及时调整航线,如果机长们能及时告知TCAS系统的指令,如果另一个同事能不翘班,如果他们能及时发现雷达延缓……

每一个“如果”假如都能发生,那串珍珠项链就不会碎。

可我们永远不知道会是哪一个小问题,让这架在万里高空客机上的人,陷入高速坠落、突然缺氧、甚至被强气流吸出舱外的危险。

可能,是飞机定期检修时,维修工人缩短了一半时间来润滑一颗螺母

导致之后的某次飞行中,它控制的一个起重螺杆无法转动,飞机尾部的安定面被卡死。

使得飞机没法上升下落,最终失控,坠入大海。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19)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0)

△ 2000年1月31日,阿拉斯加航空261号班机坠机模拟画面

可能,是起飞前一次计算错误,让机长错估了飞机的载重上限。

以至于起飞后,飞机因过重尾部下掉,落入机场坠毁,全机人全部遇难。

也可能,是起飞前机组航前检查人员一个不小心,忘了拔去起落架的开关,导致飞机降落时机头撞击地面,解体。

两组数据:

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民航平均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为0.4人,是普通交通方式事故死亡人数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是比火车更为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它绝少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1/300w

再小的概率,遇上那枚螺母、那个小开关、那道计算题,都可能摧毁普通人的侥幸。

我们看到骇人听闻的空难新闻

心里还想着谢天谢地,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幸运之神很眷顾我们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1)

△ 空难遇害者家属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2)

更龟毛

看《空中浩劫》这样的片子,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它展现了人类想象力无法绘就的事故现场。

撞海面解体成碎片,高空掀顶,两机相撞爆炸……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3)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4)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5)

△ 最后一张为42年前的3月27日,2架巨无霸客机一起一落在特内费里机场相撞,造成583人死亡,这是911前,伤亡人数最高的空难

它比任何一部崇尚速度、场面的大片都要极致和可怕。

因为飞机里坐着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那么,该片的目的仅仅是展示惨烈,痛虐观众吗?

就像每一次飞机失事之后,除了哀悼,我们真的不可能做哪怕一点点的努力去改进,优化吗?

并不是。

除了纪录片,《空中浩劫》还隶属另一片种,文献剧

它几乎是一部人类空难资料史,除去真人演绎部分,该剧对于空难过程、原因抽丝剥茧,一小块碎片都不放过。

《空中浩劫》中所分析的那次相撞事件(在此前已经有类似事故发生),让负责制定民航机规范的ICAO意识到,需要规范防撞系统TCAS的操作——

在航行过程中,应当首先遵守TCAS发出的指令。

面对生命安全,就得有变态的龟毛精神。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八个字就充分说明了,一个细节的着力点上就能引发灾难性的全面崩盘。

在某种程度上,反观《中国机长》的展现,也难怪还有现实中的机组人员“并不满意”,提出质疑,

再严谨一些,再严谨一些。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6)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7)

△ 后被电影官博解释这张剧照并非电影画面,而是开拍前工作照

这不是否认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这些专业人士内心的“底线”。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除了盼着它别再有后续,还能做什么?

在我们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100%正确,把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认真配合安检,不被允许携带的物品不侥幸带出门;

2,飞机失事原因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100%的安全位置,但无论坐哪,留意飞机的每一处安全出口;

3,按要求系好安全带,它能将你固定在位置上;

4,能直飞就直飞,减少换乘;

5,不要随意更换位置;

6,每一次起飞前的安全知识演示都要记清楚,比如抱头防冲击、氧气罩的使用方法;

7,氧气罩掉下来要用力拉扯才能吸到氧气,每人只有10-15分钟的容量;

8,当要进行水上迫降,穿好救生衣后,不要先行吹涨救生衣,否则飞机入水吹涨的救生衣会把你顶到机舱顶而无法游出去;

9,最好乘坐白天的航班;

10,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取消航班,不要抱怨,因为一次延误好过一次灾难;

11,不论是乘客还是机组人员,做好每一件你需要做的小事。

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花费3年时间,环球旅行。

19世纪,一个法国人用火车创造了环球旅行的新纪录,43天

飞机出现后,经过4次空中加油仅用94个小时,近4天时间就能绕地球一周。

超音速飞机出现后,1979年一英国人环球一周只用了14个小时零6分钟,不到1天

《空难浩劫》后,Sir不想为1天环绕世界的便捷迅速欢呼。

我只愿每一次起飞,都能安然落地。

高难度三分结束客场连败(但我不忍它再拍下去)(28)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