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1)

混沌,一个我们不够熟悉的词。大多数人的世界中,没有混沌这一概念,混沌也可被念作是“浑沌”。在中国古代,人们想象中的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也常来形容思想上的模糊不清,不分明的状态。

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科学家逐渐发展出了混沌理论。所谓混沌理论是指,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理论体系,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工具,在探索动态运动系统中,如人口迁徙、化学反应、大气变化、社会行为、市场分析、金融体系、就业体系、养老体系等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活动中,我们必须用整体、连续、动态、变化的数据体系作为研究依据,而非单一、确定、固定的数据体系,如此才使解释复杂事态,预测未来成为可能,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研究和预测的准确程度。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2)

混沌理论的三个原则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混沌理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大堆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碎片,呈现出所谓的混沌状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混沌状态有所改变,类似于整合、汇集、组织等过程,形成某种特征、特质、特点的有机整体。

事物由混沌发展为某个整体的过程中,遵循下面三项原则:

第一项原则:在任何一种整体的、连续、动态的复杂系统中,能量总是会遵循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的原则。比如在股票交易过程中,资金总是会向更可能获得最大化利益的方向移动;同样道理,人才、技术等其它市场资源,也会向着对其阻力更小的方向移动。

第二个原则:无论混沌程度如何,混沌系统中那一大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中,都会存在着一种通常不为人所识别的根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哪个方向的阻力最小。

第三个原则:这种始终存在但通常不为人所认识的根本结构,最终不仅能被人所发现,而且终究会被改变。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3)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4)

混沌系统的经典表现

混沌系统的经典表现,在于它对初始条件具有非常敏感的依赖。例如一个小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一个微不可觉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他的未来性格和气质,甚至可能对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作用力,造成个人成长的不可预测性。

任何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系统,反映出来的是之前所有影响因素对它的综合作用,例如流行性传染病、湍急的河流等、其中最为切题的是股票市场价格和成交量的波动。

所有这些轨迹计算和猜测,都无法用一个简单的、线性的算式来表达,因为变化是无法用十分规律性的模型表现出来,表现的非线性决定了你也无法用线性算式来解决,因此它是不可预测的。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5)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6)

大致推测混沌系统的可能性

尽管任何一个混沌系统都是不可精确预测的,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还是会碰到大量的场景,需要我们为混沌系统的未来走向做出猜测,比如孩子的成长方向,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的走势,甚至需要为如此的场景给出某种模型。这样的模型虽然不能精确地预测出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能知道大致方向和可能性,也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事情。至少我们可以大致做出判断,以决定我们到底是买入股票还是抛售股票止损或是落袋为安。

有了这样的模型,也许会比完全靠运气来操作要好很多,随着时间的演变,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会帮助你更加游刃有余。有些生活或工作场景中,游戏也是一样,并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就可以做出有效的预测,哪怕只比运气好一点点,那也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7)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8)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活系统”,比如孩子的成长、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股票市场、零售物价、智能系统,都是不可精确预测的。它们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可控性,具有混乱多变的因果关系,各个影响要素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使得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用常态化的线性推理来推断未来的方向和程度,如果系统足够呈现分布式的特征,我们可以对它的未来做出近似性的推测。

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吃更多种类的有营养的食物,参与有规律的多种运动,保持心理平衡,如此一来,获得健康长寿目标就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同样,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获得更多的赋能,就需要利用混沌理论来做出判断,掌握多元智能,提升思考力和认知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混沌系统包括股票市场、儿童的成长等等,其实不需要太多的预测,就可以有益于个体,甚至更加有益于社会。

混沌理论简易理解(认知突围ǁ认识)(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