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古迹五首杜甫(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爱憎分明真性情——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赏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有怀古迹五首杜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有怀古迹五首杜甫(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有怀古迹五首杜甫

爱憎分明真性情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赏析

作者:赵铁军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空间】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中间,杜甫为躲避成都地区叛乱,于764年(广德二年)正月,携家眷避难于梓州、阆州,并准备出陕谋生。二月,得知友人严武再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即想回成都;同时,严武也来信相邀,杜甫于是决定重返成都谋生。严武在安史之乱后,随唐玄宗入蜀,又应唐肃宗之诏前往灵武,任给事中。次年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入朝为京兆尹。上元二年(761年),出任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不久后再次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数次击败吐蕃的入侵,拓地数百里。以战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杜甫在从阆州返成都途中作诗五首,此诗为其中第四首。这是一首古韵七言律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急切心情,从叙事内容看,这首诗不属于重要题材,与通常的朋友间往来信札相似,而这首诗能成为传世之作,就在于“新松很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这联诗句,极为精彩,极有哲理,被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所引用。

  首联“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描写诗人在返回成都途中,一直担心的的事情。杜甫担心在汛期江水泛滥冲毁家里药园的栅栏,使自己辛勤开垦的药园毁于一旦。诗人心想,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洪水肆虐,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边的栏杆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颔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进一步描写诗人更焦虑的事情。诗人更担心在庭院新栽植的几个小松树,是不是被院子中快速繁殖生长的杂竹掩埋了,枯死了。他多么希望小松树能快速地长成参天大树,而那些到处乱生侵蔓、妨碍松树生长的可恶的杂竹,应该全都斩除,否则院子中栽植的几棵小松树,可能不存在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来自于杜甫初建草堂时的植树背景: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了四株小松,离开成都避乱时,才“大抵三尺强”(杜甫《四松》),诗人很喜爱它。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在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颈联“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落到《寄严郑公》这首诗的主题和本意上。诗人期待老朋友严武帮他解决当务之急——一家老小的生计和调养自己的疾病。诗中的“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

尾联“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多年,避难成都后又遭遇四川军阀叛乱,再次逃亡。诗人对军阀深恶痛绝。杜甫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诗人将欢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将展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出了该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杜甫爱松柏,其实也喜竹,也写过咏竹诗。而这首诗中为什么说:“恶竹应须斩万竿”呢?从字面意义是说,杜甫真的是担心草堂中的小松树近年因没有人照顾呵护,如果杂竹任意生长,按其生长习性,说不定满院子都是杂竹,好不容易成活的松柏小树,恐怕也长不起来了。而尾联这两句诗的引申意义则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新生命的诞生,包括一切新事物的出现、新社会的产生,都必须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长过程。凡新生命、新事物在幼小阶段都十分脆弱,很容易夭折。而新生命、新事物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园丁”的栽培扶植,精心呵护,必要时也需要有“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决心和勇气,为新生命、新事物除草施肥,助其健康快速成长。此为这首诗的哲理内涵之所在。

杜甫一生爱憎分明,他对“新松”的爱溢于言表,对“恶竹”的恨也毫不掩饰。他的爱憎观来自信仰和节操。古代士人的节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气节, 一是人格操守。杜甫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有浩然的民族气节。他后半生遭遇诸多的战乱, 史料记载, 在安史之乱中, 自宰相陈希烈以下的朝臣, 多数投降变节, 就连唐玄宗的女婿张均、张垍也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而杜甫却坚定地站在唐王朝一边, 与叛军势不两立。在李白逃往庐山避乱之时, 杜甫只身投向大西北的肃宗行在;在被叛军俘获, 拘禁于长安之后, 他在长达几个月的艰难日子里, 不屈不挠, 作诗记乱, 最后终于找机会逃出长安, 冒着生命危险, 投奔到肃宗的行在———凤翔。他痛骂安史之流为“逆节”、“逆胡”、“杂种”、“贼臣” 、“贼寇”、“胡虏”。他称许的人物, 也多从民族气节上着眼, 例如, 他称赞打击安史叛军的猛将李嗣业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赞扬抗击吐蕃的将军严武 (《九日奉寄严大夫》), 表彰郑虔为“握节汉臣”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等等, 这些都表现了杜甫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更深含义是杜甫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憎恶。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迁居成都后,又经历川蜀地方军阀的叛乱,老百姓包括杜甫一家人为躲避战乱,颠沛流离,历尽苦难。他把这些掀起战乱的军阀比喻为疯狂生长的“恶竹”,恨不得斩尽杀绝,还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

【拓展阅读】

鲁迅先生所作的七律《自嘲》与杜甫的《寄严郑公》的主题和时代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自嘲》如下:“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忙于“剿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迫害民主人士;同时蒋介石集团与西北、陕西、广西等地方军阀接连内战。日本军国主义乘机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地区全部沦陷。鲁迅作为左翼作家领袖,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威胁,不得不到处躲藏。这首诗,鲁迅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刻画了自己“运交华盖”、“破帽遮颜”、“漏船载酒”、“躲进小楼”,四处躲藏的遭遇;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表达了深恶痛绝的心情。  这首诗是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篇。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爱憎情感,是一对矛盾,根源来自现实社会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正义也有邪恶,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有进步势力也有反动势力。热爱光明、正义、正能量、进步势力,就必然憎恶黑暗、邪恶、负能量、反动势力。爱憎分明才是真性情,才是真君子,才是大丈夫。声称“爱一切人”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是非常虚伪的人。这种人,其实爱的是一切邪恶、黑暗、丑陋的人!  【注释】

1、严郑公:即严武,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武将中的诗人,与杜甫是朋友。2、常苦:经常忧虑。3、沙崩:泥沙崩塌。4、药栏:种药地边的栏杆。5、江槛:江边防水的栏杆。6、新松:新栽的小松树;7、恶竹:指妨碍松树生长的杂竹。8、生理:生计。9、凭:依靠。10、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内阁,其官员以阁老相称,严武以黄门侍郎(属门下省)为成都尹,所以杜甫称他为黄阁老。11、付:托付。12、紫金丹:道家服用的一种丹药,传说人服用后可以益寿延年。13、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形容身体极为瘦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